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气炸锅,包括烹饪主体和加热主体,所述加热主体设置在所述烹饪主体的上方并且能够相对所述烹饪主体打开;所述加热主体的下端内凹形成加热空间,加热部件位于所述加热空间内;所述加热空间内设置有隔热壳,所述隔热壳的外形与所述加热空间一致,下端内凹形成加热腔,加热部件位于所述加热腔内;所述隔热壳的外缘延伸至所述加热主体的下方并且紧贴固定在所述加热主体的下端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重新设计隔热壳的结构及安装位置,使加热腔完全处于烹饪锅的上方,热空气在进行流动时只能进入到烹饪锅内无法外溢,提高热量的使用效率。热量的使用效率。热量的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气炸锅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技术介绍
[0002]空气炸锅的工作原理是“高速空气循环技术”,它通过高温加热机器里面的热管来产生热空气,然后用风机将高温空气吹到锅内加热食物,使热空气在封闭的空间内循环,利用食物本身的油脂煎炸食物,从而使食物脱水,表面变得金黄酥脆,达到煎炸的效果。所以,空气炸锅其实就是一个带风扇的简易烤箱。
[0003]现有技术中,通常将加热部件设置在锅体上方,对锅体上方的空气加热后通过风扇吹入到锅体内,对食物进行加热。但是,由于空气炸锅本身在装配时会存在一定的间隙,因此,热空气在流动时会通过间隙溢出到空气炸锅外部或者空气炸锅内的其他空间内,导致热空气的利用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炸锅,能够减少热空气的外溢,提高热量的使用效率。
[0005]一种空气炸锅,包括烹饪主体和加热主体,所述加热主体设置在所述烹饪主体的上方并且能够相对所述烹饪主体打开;所述加热主体的下端内凹形成加热空间,加热部件位于所述加热空间内;所述加热空间内设置有隔热壳,所述隔热壳的外形与所述加热空间一致,下端内凹形成加热腔,加热部件位于所述加热腔内;所述隔热壳的外缘延伸至所述加热主体的下方并且紧贴固定在所述加热主体的下端面上。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隔热壳的外援延伸到加热主体的下方并且紧贴加热主体的下端面,隔热壳的内腔和加热主体之间不存在安装间隙,减少了热空气的外溢,使大量热空气能够下行到烹饪主体内。
[0007]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烹饪主体包括烹饪锅和底座,所述隔热壳的外缘延伸到所述烹饪锅上缘的外部。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隔热壳的外缘延伸到烹饪锅外,使隔热壳下端的开口全部位于烹饪锅的上方,在隔热壳内产生的热空气能够完全进入到烹饪锅内,而不会外溢到烹饪锅的外部。
[0009]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主体的下方还设有隔油板,所述隔油板紧贴在所述隔热壳的外缘下端面上,隔油板上设有下风孔。
[0010]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热壳内还设有气流风扇,所述气流风扇位于所述加热部件的上方。
[0011]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热壳和所述加热空间的内端面之间形成散热腔,所述散热腔内设有散热风扇。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散热风扇设置在上盖内部,且位于隔热壳和驱动部件
之间,将驱动部件和加热腔隔开,避免驱动部件受热影响使用。
[0013]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主体包括有中空的上盖,所述加热腔通过上盖的下端面内凹形成,上盖的内腔中设置有驱动部件及电路组件,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散热风扇及气流风扇转动。
[0014]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盖的上端面上延伸设有散热栅,所述散热栅的上方设置有散热盖形成散热空间,所述散热空间的底部开口与散热腔连通。
[0015]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烹饪锅下方的内壁上设置有台阶面,所述台阶面上架设有烹饪板,所述烹饪锅的底部形成接油槽。
[0016]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烹饪板上设有第一弧形凸筋和第二弧形凸筋,且第一弧形凸筋和第二弧形凸筋间隔设置并且呈辐射排布;第一弧形凸筋长于第二弧形凸筋,漏油孔设置在第二弧形凸筋内侧靠近中心的位置。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食物放入到烹饪锅内时,位于第一弧形凸筋和第二弧形凸筋上,和烹饪板之间存在间隙,避免将漏油孔堵住无法集油。
[0018]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部件为加热管,且呈盘香状。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重新设计隔热壳的结构及安装位置,使加热腔完全处于烹饪锅的上方,热空气在进行流动时只能进入到烹饪锅内无法外溢,提高热量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轴测剖面示意图。
[0022]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的剖视图。
[0025]图6为烹饪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上标注:100、加热主体;110、加热部件;120、隔热壳;121、外缘;130、气流风扇;140、散热风扇;150、上盖;160、驱动部件;151、散热栅;101、加热腔;200、烹饪主体;210、烹饪锅;211、架持台阶;201、接油槽;220、底座;300、隔油板;301、下风孔;400、散热盖;500、烹饪板;510、第一弧形凸筋;520、第二弧形凸筋;501、漏油孔;a、散热空间;b、散热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实现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0028]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炸锅,包括烹饪主体200和加热主体100,所述加热主体100设置在所述烹饪主体200的上方并且能够相对所述烹饪主体200打开;所述加热主体100的下端内凹形成加热空间,加热部件110位于所述加热空间内;所述加热空间内设置有隔热壳120,所述隔热壳120的外形与所述加热空间一致,下端内凹形成加热腔101,加热部件110位于所述加热腔101内;所述隔热壳120的外缘121延伸至所述加热主
体100的下方并且紧贴固定在所述加热主体100的下端面上。
[0029]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加热主体100转动连接在烹饪主体200上。
[0030]加热部件110通电生热,对加热腔10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加热主体100的热空气流动,进入到烹饪主体200内,对烹饪主体200内的食物进行加工。
[0031]所述烹饪主体200包括烹饪锅210和底座220,为了减少热空气的外溢,所述隔热壳120的外缘121延伸到所述烹饪锅210上缘的外部。
[0032]优选的,本实施例中隔热壳120下端的开口完全处于烹饪锅210开口的上方,隔热壳120内产生的热空气能够完全进入到烹饪锅210内。
[0033]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加热主体100盖合到烹饪主体200上时,隔热壳120的外缘121和烹饪锅210的上缘抵接。
[0034]参照图3所示,为了避免烹饪主体200内的油烟进入到加热主体100内,所述加热主体100的下方还设有隔油板300,所述隔油板300紧贴在所述隔热壳120的外缘121下端面上,隔油板300上设有下风孔301。
[0035]优选的,隔油板300固定在隔热壳120的外援上,且隔油板300的内径小于烹饪锅210的内径。
[0036]当加热主体100与烹饪主体200盖合,隔热壳120和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炸锅,包括烹饪主体(200)和加热主体(100),所述加热主体(100)设置在所述烹饪主体(200)的上方并且能够相对所述烹饪主体(200)打开;所述加热主体(100)的下端内凹形成加热空间,加热部件(110)位于所述加热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空间内设置有隔热壳(120),所述隔热壳(120)的外形与所述加热空间一致,下端内凹形成加热腔(101),加热部件(110)位于所述加热腔(101)内;所述隔热壳(120)的外缘(121)延伸至所述加热主体(100)的下方并且紧贴固定在所述加热主体(100)的下端面上;所述烹饪主体(200)包括烹饪锅(210)和底座(220),所述隔热壳(120)的外缘(121)延伸到所述烹饪锅(210)上缘的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主体(100)的下方还设有隔油板(300),所述隔油板(300)紧贴在所述隔热壳(120)的外缘(121)下端面上,隔油板(300)上设有下风孔(30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壳(120)内还设有气流风扇(130),所述气流风扇(130)位于所述加热部件(110)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壳(120)和所述加热空间的内端面之间形成散热腔(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君祥,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巨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