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除藻抑嗅结构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9062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8 0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除藻抑嗅结构及装置,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太阳能板、浮标外壳、浸水套管、微纳米曝气单元、测藻单元和紫外LED发光单元,太阳能板分别与微纳米曝气单元、测藻单元和紫外LED发光单元电连接;太阳能板位于浮标外壳上;浮标外壳与浸水套管连接;微纳米曝气单元和测藻单元均位于浸水套管中,且微纳米曝气单元的一端和测藻单元的一端均与水体接触;紫外LED发光单元包括若干紫外LED发光部件,若干紫外LED发光部件均设置在浸水套管中,且各紫外LED发光部件发射的光均朝向水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微纳米曝气单元改善水力条件,避免高浓度藻阻挡紫外穿透效果。避免高浓度藻阻挡紫外穿透效果。避免高浓度藻阻挡紫外穿透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除藻抑嗅结构及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除藻抑嗅结构及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因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受到关注,其引发的藻类爆发也越来越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水源地藻类增殖爆发和衍生的饮用水藻源嗅味物质超标对饮用水供应造成不利影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一些大型湖泊、水库等水体均存在由藻源嗅味物质导致的不同程度嗅味问题。因此,在饮用水处理中控制原水中藻类增殖尤为重要。
[0003]目前公开的采用紫外线除藻的技术,在高浓度藻存在时,紫外线穿透力度不足。紫外线本身在水中穿透能力弱,高浓度藻细胞存在的情况下,紫外线在含有稳定藻团的水中的衰减问题更为严重,藻团内部藻细胞难以去除,极大制约了现有通过紫外线除藻手段的潜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除藻抑嗅结构及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采用微纳米曝气单元改善水力条件,避免高浓度藻阻挡紫外穿透效果。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藻抑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太阳能板、浮标外壳、浸水套管、微纳米曝气单元、测藻单元和紫外LED发光单元,所述太阳能板分别与所述微纳米曝气单元、所述测藻单元和所述紫外LED发光单元电连接;所述太阳能板位于所述浮标外壳上;所述浮标外壳与所述浸水套管连接;所述微纳米曝气单元和所述测藻单元均位于所述浸水套管中,且所述微纳米曝气单元的一端和所述测藻单元的一端均与水体接触;所述紫外LED发光单元包括若干紫外LED发光部件,若干所述紫外LED发光部件均设置在所述浸水套管中,且各所述紫外LED发光部件发射的光均朝向水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藻抑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浸水套管竖直设置,所述微纳米曝气单元的一端和所述测藻单元的一端均由所述浸水套管的下端的通孔与水体接触,所述微纳米曝气单元和所述测藻单元与所述浸水套管的下端密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藻抑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电池、适配器、无线模块和智能处理器,所述蓄电池、所述适配器、所述无线模块和所述智能处理器位于所述浮标外壳或所述浸水套管中,所述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振宁徐斌张天阳唐玉霖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