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8808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8 0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灯具,用于安装至安装基础。所述灯具包括光学下盖、贴合设置在所述光学下盖上的光源组件、与所述光学下盖连接的光学上盖、以及反射器,所述光源组件包括灯珠,所述光学上盖的朝向光学下盖一侧设有环状的出光腔,所述反射器限位收容在所述出光腔内,所述光学上盖的背离光学下盖一侧设有出光孔,所述出光孔与所述出光腔连通,所述反射器上形成有倾斜状的反射面,所述灯珠发出的光线照射到所述反射面后,由所述反射面反射至所述光学上盖并经所述出光孔射出,以在安装基础上形成与所述出光孔相匹配的光斑。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灯具不仅能够使得空间明亮,而且能够得到预期的光斑效果。而且能够得到预期的光斑效果。而且能够得到预期的光斑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灯具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灯具,属于照明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市场上的图案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图案灯的透光件不具有任何图案,光线直接透射透光件,然而这种光色效果比较单调,不具有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二、图案灯的透光件依然不具有任何图案,但是反光件上具有图案,光线直接透射透光件,将反光件上的图案直接反射出来,然而这种图案灯反应出来的光影效果差,不生动;三、透光件上设置有图案,但是没有反光件,光线直接透射透光件将其内的图案投影出来,然而该种图案灯显示出来的图案具有光影,继而导致图案效果模糊、不够清晰。
[0003]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图案灯提出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灯具,该灯具不仅能够使得空间明亮,而且能够得到预期的光斑效果。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灯具,用于安装至安装基础,所述灯具包括:
[0006]光学下盖,包括呈环状设置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以及在水平方向上连接所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二定位部围设在所述第一定位部的外侧;
[0007]光源组件,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朝向第二定位部一侧,所述光源组件包括灯珠;
[0008]光学上盖,与所述光学下盖连接,所述光学上盖的朝向光学下盖一侧设有环状的出光腔,所述光学上盖的背离光学下盖一侧设有出光孔,所述出光孔与所述出光腔连通;
[0009]反射器,限位收容在所述出光腔内,并位于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光源组件之间;
[0010]其中,所述反射器上形成有倾斜状的反射面,所述灯珠发出的光线照射到所述反射面后,由所述反射面反射至所述光学上盖并经所述出光孔射出,以在安装基础上形成与所述出光孔相匹配的光斑。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射器的高度自所述光源组件一侧朝向所述第二定位部一侧逐渐递增,使得所述反射器逐步接近所述光学上盖。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定义所述反射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θ,所述灯珠与安装基础之间的距离为H,所述光斑与所述灯珠之间的垂直距离为L,所述灯珠与所述反射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L1,则倾斜角度θ=arctan((L

L1)/H)。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源组件还包括呈圆环状设置的柔性光源板,所述灯珠设置有若干个并均匀分布在所述柔性光源板的圆周上。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学上盖的朝向光学下盖一侧设有若干个间隔板,以将所述出光腔分隔成若干个独立的分光腔,所述若干个分光腔与所述若干个灯珠
一一对应,以接收对应灯珠发出的光线。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个所述间隔板的朝向光学下盖一侧均凹设有卡口,所述卡口呈倒V型设置,以使得若干个间隔板上的卡口组合形成环形卡槽,所述反射器限位收容在所述环形卡槽内。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学上盖还包括位于相邻两个间隔板之间的挡光片,所述挡光片靠近所述光源组件设置并延伸至所述灯珠的上方,以遮挡所述灯珠发出的杂散光。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学上盖的内表面涂覆有吸光层。
[001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光孔包括呈月牙形状的第一出光孔和分布在所述第一出光孔周围的第二出光孔,所述第一出光孔由不同心的圆弧组成,所述第二出光孔由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孔组成。
[001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灯具还包括贴合设置在所述光学上盖的背离光学下盖一侧的扩散板,所述扩散板呈透明状设置并遮盖所述出光孔。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灯具通过在光学上盖上设置出光腔和出光孔,同时将反射器限位收容在出光腔内,从而可以利用反射器上形成的倾斜状反射面来将灯珠发出的光线反射至光学上盖并经出光孔射出,进而能够在安装基础上形成与出光孔相匹配的光斑。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灯具不仅能够使得空间明亮,而且能够得到预期的光斑效果。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符合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灯具的立体图。
[0022]图2是图1所示灯具的分解图。
[0023]图3是图2中光学组件的爆炸图。
[0024]图4是图3的另一角度爆炸图。
[0025]图5是图3中光学上盖和光学下盖的分解图。
[0026]图6是图4中光学上盖的立体图。
[0027]图7是将反射器组装至图6所示的光学上盖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8是图6所示光学上盖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0029]图9是图8中圆圈处的放大图。
[0030]图10是将光源组件组装至图7之后的截面图。
[0031]图11是光源组件与反射器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0032]图12是本技术的灯具点亮之后的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34]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灯具1,用于安装至安装基础。优选的,本技术的灯具1为吸顶灯,包括光学组件100、吸顶盒200以及吸顶面板300,所述吸顶盒200用于连接至安装基础,即天花板,并与天花板内的电源线电性连接;所述光学组件100位
于吸顶盒200的下方,并与吸顶盒200电性连接,从而可利用吸顶盒200为光学组件100供电,使光学组件100点亮;所述吸顶面板300位于光学组件100的下方,用于遮挡和保护光学组件100,使吸顶灯整体看起来美观,同时还能避免灰尘或异物进入光学组件100,影响照明效果。
[0035]因吸顶盒200和吸顶面板300的结构可以选用现有的技术方案,故此处不对吸顶盒200和吸顶面板300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以下将着重对光学组件100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详细描述。
[0036]如图3与图4所示,所述光学组件100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光学下盖10、反射器20、光源组件30、光学上盖40以及扩散板50,其中,所述光学下盖10与所述光学上盖40固定连接(优选为卡扣连接,但不应以此为限);所述反射器20卡设固定在光学下盖10与光学上盖40之间;所述光源组件30贴合设置在光学下盖10上并能够发出光线至所述反射器20;所述光学上盖40的面向天花板一侧开设有出光孔41,从而所述光源组件30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反射器20后,能够照射至所述光学上盖40,并从出光孔41向外射出;所述扩散板50用于对从出光孔41射出的光线进行匀光,以最终在天花板上形成柔和的光斑。
[0037]如图5与图6所示,所述光学下盖10包括呈环状设置的第一定位部11和第二定位部12,以及在水平方向上连接所述第一定位部11和第二定位部12的连接部13,所述第二定位部12围设在所述第一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灯具,用于安装至安装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具包括:光学下盖(10),包括呈环状设置的第一定位部(11)和第二定位部(12),以及在水平方向上连接所述第一定位部(11)和第二定位部(12)的连接部(13),所述第二定位部(12)围设在所述第一定位部(11)的外侧;光源组件(30),贴合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部(11)的朝向第二定位部(12)一侧,所述光源组件(30)包括灯珠(32);光学上盖(40),与所述光学下盖(10)连接,所述光学上盖(40)的朝向光学下盖(10)一侧设有环状的出光腔(44),所述光学上盖(40)的背离光学下盖(10)一侧设有出光孔(41),所述出光孔(41)与所述出光腔(44)连通;反射器(20),限位收容在所述出光腔(44)内,并位于所述第二定位部(12)与所述光源组件(30)之间;其中,所述反射器(20)上形成有倾斜状的反射面(21),所述灯珠(32)发出的光线照射到所述反射面(21)后,由所述反射面(21)反射至所述光学上盖(40)并经所述出光孔(41)射出,以在安装基础上形成与所述出光孔(41)相匹配的光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20)的高度自所述光源组件(30)一侧朝向所述第二定位部(12)一侧逐渐递增,使得所述反射器(20)逐步接近所述光学上盖(4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反射面(21)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θ,所述灯珠(32)与安装基础之间的距离为H,所述光斑与所述灯珠(32)之间的垂直距离为L,所述灯珠(32)与所述反射器(20)之间的垂直距离为L1,则倾斜角度θ=arctan((L

L1)/H)。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生高明昊胡海强王耀海刘超博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