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8704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8 09: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植入式传感器,包括:由柔性的绝缘材料构成的基材层,所述基材层包括植针部和接口部,且所述接口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植针部的宽度;第一导电层,附着于所述植针部的正面并延伸到所述接口部的正面形成第一电极;第二导电层,附着于所述植针部的背面并经接口部的背面延伸到接口部的正面形成第二电极,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互绝缘;第一药物涂层,附着于所述植针部的第一导电层的外表面;第二药物涂层,附着于所述植针部的第二导电层的外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柔性的基材层的两侧表面分别形成用于信号采集的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可减小植针部的宽度,降低植入后的异物感,提高长时间佩戴的舒适度。度。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植入式传感器


[0001]本技术涉及传感器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植入式传感器。

技术介绍

[0002]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人体内缺乏胰岛素或其他受体异常所致,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疾病,近年来其发病呈显著上升趋势。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0003]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葡萄糖的检测非常重要,通过葡萄糖检测,可确定何时注射胰岛素以降低体内的葡萄糖水平、或补充葡萄糖以使葡萄糖达到正常水平。当前采用的诊断方法(一次空腹血糖值和糖耐量实验)存在明显不足,误诊率和漏诊率很高,而且每次只能测一个时间点血糖,每天需要多次监测血糖,仍无法全面了解血糖波动情况。
[0004]动态血糖仪可以给出连续的血糖图谱,发现“隐匿性”的高血糖和低血糖,提供全方位的人体血糖参数信息,为糖尿病的诊断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从而提高诊断水平。有助于医生了解糖尿病患者饮食、运动、药物、情绪波动等因素对血糖水平的影响,找出血糖波动的原因,从而科学制定或调整相应的用药、饮食、运动、监测方案。目前,动态血糖仪已在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检测中被广泛使用。
[0005]现有的动态血糖仪中,大多通过植入到皮下的传感器将组织液中的血糖值转换为电信号,并对电信号进行储存、记录、输出等。现有的动态血糖传感器中,传感器通常采用金属针,然而金属针的硬度通常比较大,由于需要长期保持在皮下,常常导致患者有异物感,佩戴不舒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动态血糖仪的传感器因采用金属针而导致佩戴不舒适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植入式传感器。
[0007]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植入式传感器,包括:
[0008]由柔性的绝缘材料构成的基材层,所述基材层包括植针部和接口部,且所述接口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植针部的宽度;
[0009]第一导电层,附着于所述植针部的正面并延伸到所述接口部的正面形成第一电极;
[0010]第二导电层,附着于所述植针部的背面并经接口部的背面延伸到接口部的正面形成第二电极,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互绝缘;
[0011]第一药物涂层,附着于所述植针部的第一导电层的外表面;
[0012]第二药物涂层,附着于所述植针部的第二导电层的外表面。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口部包括至少一个通孔,所述第一导电层避开所述通孔,位于所述接口部的背面的第二导电层经由所述通孔与所述接口部的正面的
第二导电层电性连接。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材层的植针部和接口部相连呈7字形,且所述植针部的宽度在0.2

0.4mm,所述接口部的宽度在5.0~8.0mm。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通孔位于所述接口部上远离与植针部相连的位置,且在所述接口部的正面,所述第一电极位于与植针部相连的位置,所述第二电极远离与植针部相连的位置。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接口部的投影区域均不小于1.8
×
2.0mm。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电层由金构成,且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厚度小于0.05mm;所述第二导电层由银构成,且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厚度小于0.05mm。
[001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基材层的植针部的正面,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植针部的宽度,且所述第一药物涂层的涂敷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宽度。
[001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基材层的植针部的背面,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植针部的宽度,且所述第二药物涂层的涂敷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宽度。
[002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材层的厚度为0.15~0.25mm,所述基材层的植针部的长度为4.5~6mm。
[002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药物涂层包括含酶感应材料层和扩散控制层。
[0022]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柔性的基材层的两侧表面分别形成用于信号采集的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可极大减小植针部的宽度,从而降低植入后的异物感,提高长时间佩戴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植入式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植入式传感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植入式传感器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7]如图1

图3所示,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植入式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该植入式传感器可通过硬针等部分植入到人体,并与人体组织液发生生化反应,通过动态血糖仪等采集该植入式传感器的电信号并对电信号转换,即可获得相应的人体血糖值数据。本实施例的植入式传感器包括基材层11、第一导电层12、第二导电层13、第一药物涂层14以及第二药物涂层15。
[0028]在本实施例中,基材层11可由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
乙二醇酯)等由柔性的绝缘材料构成,该基材层11呈片状并包括植针部111和接口部112,上述植针部111和接口部112相连(例如植针部111和接口部112一体),且接口部112的宽度L2大于植针部111的宽度L1,具体地,接口部112的宽度L2可为植针部111的宽度L1的10倍以上。
[0029]第一导电层12附着于基材层11的植针部111的正面,并由植针部111延伸到接口部112的正面形成第一电极(即第一电极由第一导电层12构成);第二导电层13附着于基材层11的植针部111的背面并经接口部112的背面延伸到接口部112的正面形成第二电极(即第二电极由第二导电层13构成,且接口部112的正面的第二导电层13与该接口部112的正面的第二导电层13电性连接),且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互绝缘(即第一导电层12与第二导电层13相互绝缘)。具体地,上述第一导电层12和第二导电层13分别可通过电镀方式或其他类似方式附着到基材层11的表面。
[0030]第一药物涂层14附着于基材层11的植针部111的第一导电层12的外表面,第二药物涂层15附着于基材层11的植针部的第二导电层的外表面。其中第一药物涂层14可以与人体的组织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并在第一导电层12上产生电信号(即产生电子转移),例如第一药物涂层14可包括葡萄糖氧化酶或脱氢酶等,从而与第一导电层12共同构成工作电极;第二药物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植入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柔性的绝缘材料构成的基材层,所述基材层包括植针部和接口部,且所述接口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植针部的宽度;第一导电层,附着于所述植针部的正面并延伸到所述接口部的正面形成第一电极;第二导电层,附着于所述植针部的背面并经接口部的背面延伸到接口部的正面形成第二电极,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互绝缘;第一药物涂层,附着于所述植针部的第一导电层的外表面;第二药物涂层,附着于所述植针部的第二导电层的外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入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部包括至少一个通孔,所述第一导电层避开所述通孔,位于所述接口部的背面的第二导电层经由所述通孔与所述接口部的正面的第二导电层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植入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的植针部和接口部相连呈7字形,且所述植针部的宽度在0.2

0.4mm,所述接口部的宽度在5.0~8.0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入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位于所述接口部上远离与植针部相连的位置,且在所述接口部的正面,所述第一电极位于与植针部相连的位置,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东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优维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