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池两坝式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68600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8 09: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三池两坝式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包括沉淀池、滤料过滤坝、曝气池、动态膜过滤坝、生态池;其中养殖尾水通过生态沟渠1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出水口沿上端口流入滤料过滤坝;滤料过滤坝出水沿底部区域端口进入曝气池;曝气池出水由动态膜过滤坝进水侧底部进入;动态膜过滤坝出水进入生态池;生态池出水后,进入生态沟渠2进行排放。该系统包括三池两坝结构,三池具体为沉淀池、曝气池和生态池,两坝为滤料过滤坝、动态膜过滤坝,与现有相比,净化能力更加稳定,适应处理间隔时间长,能够进行冲击负荷大的尾水处理。能够进行冲击负荷大的尾水处理。能够进行冲击负荷大的尾水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池两坝式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水产养殖的尾水净化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池两坝式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为了更好地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养殖场往往采用高密度养殖的措施。这种方法对提升水产产量有一定作用,提高了经济效益。但因养殖密度过高,大量未经处理的残饵、养殖粪便、亚硝酸盐、氮等污染物直排入水体,造成了尾水污染的情况。受此种传统养殖模式的影响,尾水污染现象呈现逐年加重趋势,若不及时加以管理,不仅会破坏养殖水域的环境,也会造成养殖鱼虾传染性疾病的暴发,导致鱼虾等大面积死亡,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0003]目前尾水处理方式中,最常见的是三池两坝尾水处理模式,建设生态沟渠

沉淀池

过滤坝

曝气池

过滤坝

生态净化池。与常规的水处理工程不同的是,尾水处理的特点主要为水量大,处理间隔时间长,主要以物理沉降吸附、生物降解的方式对水质进行净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体净化能力不稳定,系统微生物环境脆弱,需要人工长时间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三池两坝式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包括沉淀池、滤料过滤坝、曝气池、动态膜过滤坝、生态池;其中养殖尾水通过生态沟渠1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出水口1沿上端口流入滤料过滤坝;滤料过滤坝沿底部区域端口出水口2进入曝气池;曝气池出水口3由动态膜过滤坝进水侧底部进水口1进入;动态膜过滤坝出水口4进入生态池;生态池出水后,进入生态沟渠2进行排放。
[0005]作为改进,所述沉淀池内设置生物毛刷结构,和/或通过波纹管连接外置养殖地,提供养殖物料。
[0006]作为改进,所述滤料过滤坝包括坝体一和内部滤料,其中坝体为建筑材料结构堆砌而成;内部滤料为多层滤料结构,由透气有孔结构准装载,滤料按照由上到下颗粒直径逐渐变小分布。
[0007]作为改进,内部滤料包括大颗粒滤料层结构、中颗粒滤料层结构、小颗粒滤料层结构,所述大颗粒滤料层结构颗料粒径平均为15
±
1cm、中颗粒滤料层结构颗料粒径平均为8
±
1cm、小颗粒滤料层结构颗料粒径平均为3
±
1cm。
[0008]作为改进,所述曝气池内置生物浮艇,底部及四周侧壁安装有土工布膜;所述生物浮艇包括曝气支管、进气孔、曝气孔、悬浮球填料结构;所述进气孔设置在生物浮艇上端,用来通入气体;所述曝气支管内置在生物浮艇内部,底部安装有多组曝气孔;所述悬浮球填料结构,为包裹在透气性面板内的生物填料悬浮球。
[0009]作为改进,所述动态膜过滤坝包括坝体二、动态膜结构、曝气装置;所述坝体二一侧设置有进水口1,另一侧设置有出水口4;所述动态膜结构内置在坝体二内部,为多层复合
结构;所述曝气装置安装在动态膜结构底部,通过曝气管向动态膜结构内曝气,其中曝气装置的出水口与曝气池相连通。
[0010]作为改进,所述动态膜结构包括膜管、膜架、膜出水管,所述膜架为支撑结构,用来放置膜管;所述膜管设置有多组且并排放置在膜架上;每组膜管顶部连接膜出水管;膜出水管安装在膜架顶部,用来排出水;膜管膜外侧为动态膜滤饼结构。
[0011]作为改进,动态膜滤饼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为基材、厌氧反应层、好氧反应层、过滤吸附层、初生动态膜;动态膜滤饼结构厚度为3

8mm。
[0012]作为改进,动态膜结构的出水口与坝体二的出水口4直接连接。
[0013]作为改进,所述生态池顶部设置有生态浮岛,用来种植水生植物;中间放置养殖草食性鱼类装置,底部放置养殖滤食性贝类装置。
[0014]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三池两坝式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系统,与现有的相比,包括三池两坝结构,三池具体为沉淀池、曝气池和生态池,两坝为滤料过滤坝、动态膜过滤坝,该系统的净化能力更加稳定,适应处理间隔时间长,能够进行冲击负荷大的尾水处理。
[0015]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生物浮艇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动态膜过滤坝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动态膜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中:1、生态沟渠1;2、沉淀池;21、生物毛刷结构;22、出水口1;3、滤料过滤坝;31、出水口2;4、曝气池;41、生物浮艇;411、曝气支管;412、进气孔;413、曝气孔;414、悬浮球填料结构;43、出水口3;5、动态膜过滤坝;51、坝体二;511、进水口1;54、出水口4;52、动态膜结构;521、膜管;522、膜架;523、膜出水管;53、曝气装置;531、曝气管;6、生态池;61、生态浮岛;62、养殖草食性鱼类装置;63、养殖滤食性贝类装置;7、生态沟渠2。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2]见图1所示,定期排放的养殖尾水经生态沟渠1流入沉淀池2,沉淀池2内设置生物毛刷21,经沉淀池2沉降尾水中大颗粒污染物,沉淀池2底部养殖螺蛳、贝类等水生动物,对沉淀在底部的污泥进行消化分解。沉淀池2出水流入过滤坝1也就是滤料过滤坝3。
[0023]滤料过滤坝3采用空心砖堆砌,内置滤料,该滤料为分层滤料,内部滤料包括大颗粒滤料层结构、中颗粒滤料层结构、小颗粒滤料层结构,所述大颗粒滤料层结构颗料粒径平均为15
±
1cm、中颗粒滤料层结构颗料粒径平均为8
±
1cm、小颗粒滤料层结构颗料粒径平均为3
±
1cm,借助滤料的迁移机理来进一步滤去沉淀池未沉淀完全的颗粒物。滤料过滤坝3出水进入曝气池4,曝气池4内置生物浮艇41,生物浮艇41内装入悬浮球生物填料,通过对生物
浮艇41底部曝气来带动艇内填料的滚动,从而形成局部好氧硝化区域,有效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
[0024]曝气池4出水进入过滤坝2也就是动态膜过滤坝5,坝体进水侧采用空心砖,内置动态膜结构52,对曝气池4出水进行生化反应,降解水体中的COD、氨氮等污染物,同时除去一部分磷。动态膜结构52出水口与过滤坝2坝体51出水侧直连,出水进入生态池6,生态池6顶部设置生态浮岛61,种植水生植物,生态池6沿岸种植挺水植物、以及浮水植物,池中养殖鲢鳙等草食性鱼类,底部养殖螺蛳、贝类等水生植物。养殖尾水经生态池的生物净化处理后,可以选择性的经生态沟渠2排入池塘、沉淀池再处理或者排放。
[0025]见图2所示,悬浮球填料结构414通过透水性面板如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池两坝式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2)、滤料过滤坝(3)、曝气池(4)、动态膜过滤坝(5)、生态池(6);其中养殖尾水通过生态沟渠1(1)进入沉淀池(2);沉淀池(2)出水口1(22)沿上端口流入滤料过滤坝(3);滤料过滤坝(3)沿底部区域端口出水口2(31)进入曝气池(4);曝气池(4)出水口3(43)由动态膜过滤坝(5)进水侧底部进水口1(511)进入;动态膜过滤坝(5)出水口4(54)进入生态池(6);生态池(6)出水后,进入生态沟渠2(7)进行排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池两坝式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2)内设置生物毛刷结构(21),和/或通过波纹管连接外置养殖地,提供养殖物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三池两坝式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料过滤坝(3)包括坝体一和内部滤料,其中坝体为建筑材料结构堆砌而成;内部滤料为多层滤料结构,由透气有孔结构准装载,滤料按照由上到下颗粒直径逐渐变小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三池两坝式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内部滤料包括大颗粒滤料层结构、中颗粒滤料层结构、小颗粒滤料层结构,所述大颗粒滤料层结构颗料粒径平均为15
±
1cm、中颗粒滤料层结构颗料粒径平均为8
±
1cm、小颗粒滤料层结构颗料粒径平均为3
±
1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三池两坝式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池(4)内置生物浮艇(41),底部及四周侧壁安装有土工布膜(42);所述生物浮艇(41)包括曝气支管(411)、进气孔(412)、曝气孔(413)、悬浮球填料结构(414);所述进气孔(412)设置在生物浮艇(41)上端,用来通入气体;所述曝气支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知洪树虎张达卫洪树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合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