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体和深V折角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8390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8 0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船体和深V折角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属于船舶技术领域。该船体包括第一下潜体、第二下潜体、第一减摇舭龙骨、第二减摇舭龙骨、第一呆木结构、第二呆木结构和V形结构,所述第一下潜体和所述第二下潜体的底部纵向截面形状均为V形结构。V形结构的两个夹角边为平板线型,兴波阻力小,有利于船舶的快速航行;第一减摇舭龙骨与第二减摇舭龙骨的综合反作用力将迫使船体扶正直立起来,增强船体的抗风浪能力,提高船舶的耐波性、适航性和乘坐舒适性;船体的船尾底部与呆木结构的尾部之间形成螺旋桨隧道,退潮时使船体具备软质海滩坐滩能力,保护螺旋桨及舵叶。保护螺旋桨及舵叶。保护螺旋桨及舵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船体和深V折角半小水线面双体船


[0001]本技术涉及船舶
,尤其涉及一种船体和深V折角半小水线面双体船。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海上风电建设迎来高速发展,累计装机总量逐年增加,从开始的近岸风电场到近海风电场的不断深入,其规模、产量和海上运输需求也快速增长,海上风电运维船同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现有船型并不能完全满足海上风电场开发商、业主和运营商针对新建造的风电场日益增长的运维需求。
[0003]国内风电运维船的发展,整体的发展势头很迅速。从非常近岸时采用的简单快艇、交通艇、拖船,到专门的单体钢质运维船,再到专业的高速铝合金双体运维船。但现有的技术中仍以钢质低速运维船为主,航速约10节左右,而高速的双体铝合金运维船,如图1所示,船体底部的下潜体由倾斜板200和外凸的弧形板100形成的复合形体,虽然航速已经陆续发展到了约25节的高航速状态,但是整体上输送人员的运维船抗浪高能力大致在2米左右,仍处于一个沿海近岸船型的技术状态。
[0004]现阶段的船舶航速低,抗风浪能力小,乘员乘坐舒适性差,使得乘员非常容易晕船,且部分船型无海滩坐滩能力。
[0005]为此,亟需提供一种船体和深V折角半小水线面双体船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体和深V折角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增强船舶的抗风浪能力,提高耐波性、适航性和乘坐舒适性。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8]船体,包括:
[0009]双片体,包括第一下潜体和第二下潜体,所述第一下潜体和所述第二下潜体的底部纵向截面形状均为V形结构;
[0010]第一减摇舭龙骨,所述第一下潜体远离所述第二下潜体的一侧凸设有所述第一减摇舭龙骨,所述第一减摇舭龙骨沿所述第一下潜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0011]第二减摇舭龙骨,所述第二下潜体远离所述第一下潜体的一侧凸设有所述第二减摇舭龙骨,所述第二减摇舭龙骨沿所述第二下潜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0012]所述第一减摇舭龙骨与所述第二减摇舭龙骨位于同一高度且相对所述船体左右对称;
[0013]所述第一下潜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呆木结构,所述第一呆木结构沿所述第一下潜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0014]所述第二下潜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呆木结构,所述第二呆木结构沿所述第二下潜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0015]作为船体的可选方案,在所述船体的船艏处,所述第一下潜体和所述第二下潜体
的顶部纵向截面形状均为内凹圆弧形结构,所述第一减摇舭龙骨与所述第二减摇舭龙骨均设置于所述内凹圆弧形结构与所述V形结构的深V折角线处。
[0016]作为船体的可选方案,所述内凹圆弧形结构与所述V形结构的深V折角线的夹角沿所述船体长度方向由船艏至船尾逐渐减小,所述内凹圆弧形结构的内凹深度逐渐减小。
[0017]作为船体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一下潜体靠近所述第二下潜体的一侧也设置有所述第一减摇舭龙骨,所述第二下潜体靠近所述第一下潜体的一侧也设置有所述第二减摇舭龙骨。
[0018]作为船体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一呆木结构包括第一部、中间安装部和第二部,所述中间安装部用于安装螺旋桨叶,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的左右两侧均对称设置有内凹导流槽,所述内凹导流槽的导流方向正对所述螺旋桨叶。
[0019]作为船体的可选方案,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二部的最小窄面的宽度均为所述中间安装部宽度的二分之一。
[0020]作为船体的可选方案,所述船体的船尾底部内凹有桨叶避让凹型面。
[0021]作为船体的可选方案,所述桨叶避让凹型面的CD两点之间的距离L1为所述螺旋桨叶直径的1.3倍,所述螺旋桨叶的叶梢与所述桨叶避让凹型面的顶点之间的GH两点的距离L2为不小于所述螺旋桨叶直径的0.2倍。
[0022]作为船体的可选方案,所述船体的船艏的前端与前甲板面之间的夹角E为90度。
[0023]深V折角半小水线面双体船,包括运维设备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船体,所述运维设备设置于所述船体上,所述船体为方形船尾。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5]本技术所提供的船体,将双片体的第一下潜体和第二下潜体的底部均设置成V形结构,V形结构的两个夹角边为平板线型,使船体在航行的过程中获得适宜的稳定力,特别是在不小于25节的高航速状态,兴波阻力小,有利于船舶的快速航行;在第一下潜体远离第二下潜体的一侧设置第一减摇舭龙骨,在第二下潜体远离第一下潜体的一侧设置第二减摇舭龙骨,第一减摇舭龙骨与第二减摇舭龙骨位于同一高度且相对船体左右对称,随着船舶纵摇、横摇将致使更多的船体部分浸入水中,第一减摇舭龙骨与第二减摇舭龙骨的综合反作用力将迫使船体扶正直立起来,增强船体的抗风浪能力,提高船舶的耐波性、适航性和乘坐舒适性;在下潜体的底部设置呆木结构,船体的船尾底部与呆木结构的尾部之间形成螺旋桨隧道,退潮时使船体具备软质海滩坐滩能力,保护螺旋桨及舵叶;其中呆木结构沿第一下潜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减小由于增设呆木结构而产出的流阻,有利于提高船速。
[0026]本技术所提供的深V折角半小水线面双体船,随着船舶纵摇、横摇将致使更多的船体部分浸入水中,第一减摇舭龙骨与第二减摇舭龙骨的综合反作用力将迫使船体扶正直立起来,抗风浪能力强,提高船舶的耐波性、适航性和行驶舒适性;V形结构的两个夹角边为平板线型,使船体在航行的过程中获得适宜的稳定力,特别是在不小于25节的高航速状态,兴波阻力小,有利于船舶的快速航行;在下潜体的底部设置呆木结构,使尾部的下潜水体与呆木结构之间形成螺旋桨隧道,退潮时使船体具备软质海滩坐滩能力,保护螺旋桨及舵叶,兼顾近岸浅滩的使用。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图1为现有技术中下潜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船体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螺旋桨叶未视出);
[003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船体的俯视图;
[003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船体的正视图;
[003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船体的V形结构和内凹圆弧形结构的复合形体线型图;
[003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船体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螺旋桨叶未视出);
[003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船体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螺旋桨叶未视出);
[0035]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呆木结构尾部的剖视图;
[003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船体的第四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10为图9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船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双片体(1),包括第一下潜体(11)和第二下潜体(12),所述第一下潜体(11)和所述第二下潜体(12)的底部纵向截面形状均为V形结构(7);第一减摇舭龙骨(2),所述第一下潜体(11)远离所述第二下潜体(12)的一侧凸设有所述第一减摇舭龙骨(2),所述第一减摇舭龙骨(2)沿所述第一下潜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减摇舭龙骨(3),所述第二下潜体(12)远离所述第一下潜体(11)的一侧凸设有所述第二减摇舭龙骨(3),所述第二减摇舭龙骨(3)沿所述第二下潜体(12)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减摇舭龙骨(2)与所述第二减摇舭龙骨(3)位于同一高度且相对所述船体左右对称;所述第一下潜体(1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呆木结构(4),所述第一呆木结构(4)沿所述第一下潜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下潜体(12)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呆木结构(5),所述第二呆木结构(5)沿所述第二下潜体(12)的长度方向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船体的船艏(13)处,所述第一下潜体(11)和所述第二下潜体(12)的顶部纵向截面形状均为内凹圆弧形结构(8),所述第一减摇舭龙骨(2)与所述第二减摇舭龙骨(3)均设置于所述内凹圆弧形结构(8)与所述V形结构(7)的深V折角线(9)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圆弧形结构(8)与所述V形结构(7)的深V折角线(9)的夹角沿所述船体长度方向由船艏(13)至船尾(14)逐渐减小,所述内凹圆弧形结构(8)的内凹深度逐渐减小。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纯鑫李炎锋刘旭
申请(专利权)人:英辉南方造船广州番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