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编织增强柔性复合管材生产线及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67889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编织增强柔性复合管材生产线及生产方法,属于复合增强管生产技术领域。其包括:外管模具,其设有外管挤出通道;内管模具,其可移动地设置于工作台面并设有第一内管挤出通道,内管模具与外管模具之间留有间隙并形成增强层通道和第二内管挤出通道,第一内管挤出通道和增强层通道分别与第二内管挤出通道连通;编织机,其用于编织并输送增强层,增强层穿过增强层通道并伸入第二内管挤出通道内,外管模具、内管模具和编织机形成成品管材挤出组合体并可连续产出成品管材。外管模具、内管模具和编织机三个独立的装置形成成品管材挤出组合体,控制外管挤出机、内管挤出机和编织机同步出料,产出多层结构的成品管材,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编织增强柔性复合管材生产线及生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复合增强管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编织增强柔性复合管材生产线,还涉及一种编织增强柔性复合管材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编织增强复合管主要由内管、外管以及内外管之间的编织增强层组成,目前编织增强复合管一般以分立工序制造,即先加工圆形编织增强层并切成定长,另外加工塑料薄壁内管并切成定长,然后将塑料薄壁内管外壁涂胶并套入编织增强层中,采用二端充气加热的方式,使薄壁内管外壁与编织增强层内壁结合牢固,再将薄壁内管与编织增强层的组合件在外壁管挤出生产线上成型。
[0003]正是由于分立工序加工的原因,导致整根编织增强复合管无法实现连续生产,进而存在工作生产效率底、原材料损耗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可直接性产出成品管材的编织增强柔性复合管材生产线及生产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编织增强柔性复合管材生产线,包括:<br/>[000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编织增强柔性复合管材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模具,其设有外管挤出通道;内管模具,其可移动地设置在工作台面上,所述内管模具设有第一内管挤出通道,所述内管模具具有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当所述内管模具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内管模具与所述外管模具相分离,当所述内管模具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内管模具插入所述外管模具的内腔中且两者之间留有间隙并形成增强层通道以及第二内管挤出通道,所述第一内管挤出通道以及所述增强层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二内管挤出通道相连通;编织机,其用于编织并输送增强层,当所述内管模具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增强层引入至所述外管模具的内腔中,当内管模具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增强层穿过所述增强层通道并位于所述第二内管挤出通道内,此时所述外管模具、所述内管模具以及所述编织机形成成品管材挤出组合体并可连续挤出成品管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编织增强柔性复合管材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模具包括第一内管模具以及第二内管模具,所述第一内管模具与所述第二内管模具连接且两者位于同一轴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编织增强柔性复合管材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管模具的内部通道以及所述第一内管模具与所述第二内管模具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一内管挤出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编织增强柔性复合管材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内管模具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内管模具与所述外管模具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内管挤出通道,且所述第一内管模具与所述外管模具之间形成所述增强层通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编织增强柔性复合管材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层通道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内管挤出通道的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编织增强柔性复合管材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挤出通道、所述增强层通道以及所述第二内管挤出通道在位置关系上依次为外层、中间层以及内层。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编织增强柔性复合管材生产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管挤出装置,其具有:导轨平台;内管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新王向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