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果林的病原线虫的定点补增装置,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用于在果林内实现对病原线虫的补充。包括基座和外壳,所述基座的下部具有虫盒,所述虫盒下部的侧壁具有若干第一侧孔;所述基座的上部具有电池盒,所述电池盒内具有电池,所述外壳位于基座的外侧,所述外壳的顶部向上延伸高于电池盒,并在所述外壳的顶部设有端帽,所述外壳的底部向下延伸并挡住第一侧孔,所述外壳的下部具有若干第二侧孔,所述基座上部具有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使外壳的旋转使得第一侧孔与第二侧孔错开或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应用于果林可以实现对病原线虫的投放补增。原线虫的投放补增。原线虫的投放补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果林的病原线虫的定点补增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病虫害防治
,具体地说是一种适用于果林的病原线虫的定点补增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食心虫、金龟子、果蝇等都是果树上的主要害虫,均具有土壤中存活、越冬或越夏的习惯,但由于这些害虫在土壤中活动加上发生不整齐,化学药剂往往防治效果不佳,还造成了环境污染和害虫抗药性的增加。利用昆虫病原线虫主动搜索寄主害虫的特性,在果林中施用昆虫病原线虫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害虫的目的。为便于病原线虫的投放,使得病原线虫在指定地点区域进行繁衍、控制虫害,需要一种便于定点投放的装置,以便于病原线虫缓慢释放在果林。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果林的病原线虫的定点补增装置,用于在果林内实现对病原线虫的补充。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果林的病原线虫的定点补增装置,包括基座和外壳,所述基座的下部具有虫盒,所述虫盒下部的侧壁具有若干第一侧孔;所述基座的上部具有电池盒,所述电池盒内具有电池,所述外壳位于基座的外侧,所述外壳的顶部向上延伸高于电池盒,并在所述外壳的顶部设有端帽,所述外壳的底部向下延伸并挡住第一侧孔,所述外壳的下部具有若干第二侧孔,所述基座上部具有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使外壳的旋转使得第一侧孔与第二侧孔错开或连通。
[0005]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顶部具有电池腔,所述基座的底部具有虫盒腔,所述电池盒位于电池腔内,所述虫盒的上部与虫盒腔螺纹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虫盒的上部具有收口,所述收口外壁与虫盒腔内壁接触,所述外壳内壁与虫盒中下部的外壁接触。
[0007]进一步地,所述虫盒底部具有圆孔,所述圆孔内螺纹安装有密封塞。
[0008]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塞为锥形结构,所述密封塞的尖端位于虫盒内。
[0009]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位于电池腔内的电机、固定在所述电机书输出端的齿轮、固定在所述外壳侧壁的齿圈,所述齿圈与齿轮啮合,所述电池为电机供能。
[0010]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盒为长方体形结构,所述电池盒的侧壁具有挡板,所述挡板、基座配合作用支撑外壳。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孔和第二侧孔均为矩形孔。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将病原线虫放置在虫盒内,将虫盒安装在基座下部,将整个装置投放在果林后,依靠基座上部的驱动单元驱使外壳在虫盒外部旋转;外壳相对虫盒旋转的过程中,第一侧孔与第二侧孔连通后,虫盒内的病原线虫可以穿过第一、第二侧孔后移出虫盒、外壳,进而实
现对病原线虫的投放补增。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正视图;
[0015]图2为图1中的A
‑
A剖视图;
[0016]图3为基座的三维图;
[0017]图4为基座的剖视图;
[0018]图5为外壳的三维图;
[0019]图中:1基座,11电池腔,12虫盒腔,2虫盒,21收口,22密封塞,23装卸口,24锥面,25第一侧孔,3外壳,31第二侧孔,32端帽,4齿圈,41齿轮,42电机,5电池盒,51挡板,52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如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基座1、虫盒2、外壳3、电池盒5和驱动单元,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21]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适用于果林的病原线虫的定点补增装置包括基座1和外壳3,如图3所示,基座1的顶部具有电池腔11,基座1的底部具有虫盒腔12,基座1的下部具有虫盒2,虫盒2的上部与虫盒腔12螺纹连接。虫盒2下部的侧壁具有若干第一侧孔2,基座1的电池腔11内具有电池盒5,电池盒5内具有电池52,外壳3位于基座1的外侧,外壳3的顶部向上延伸高于电池盒5,并在外壳3的顶部螺纹安装有端帽32,外壳3的底部向下延伸并挡住第一侧孔25,外壳3的下部具有若干第二侧孔31,第一侧孔25和第二侧孔31均在各自所在圆周上均匀设置。电池腔11内具有驱动单元,驱动单元用于驱使外壳3的旋转使得第一侧孔25与第二侧孔31错开或连通。电池52为驱动单元功能,驱动单元驱使外壳3旋转,此时第一侧孔25与第二侧孔31错开或连通,当第一侧孔25与第二侧孔31错开后,虫盒2内的病原线虫不能移出虫盒2。当第一侧孔25与第二侧孔31连通后,虫盒2内的病原线虫移出虫盒2实现投放补增。密封塞22伸入虫盒2内的一端具有锥面24,以便于病原线虫向虫盒2侧壁归集。为便于密封塞22的拆卸和安装,在密封塞22的大端设有装卸口23,以便于伸入螺丝刀。
[0022]如图2所示,虫盒2的上部具有收口21,收口21外壁与虫盒腔12内壁接触且螺纹连接,外壳3内壁与虫盒2中下部的外壁接触。收口21的设置,便于虫盒2与基座1的装配。虫盒2底部具有圆孔,圆孔内螺纹安装有密封塞22。圆孔及密封塞22的设置,便于向虫盒2内加入病原线虫。密封塞22为锥形结构,密封塞22的尖端位于虫盒2内。
[0023]如图2所示,为驱动外壳3的旋转,驱动单元包括位于电池腔11内的电机42、固定在电机42输出端的齿轮41、固定在外壳3侧壁的齿圈4,齿圈4与齿轮42啮合,电池52为电机42供能。电池盒5为长方体形结构,电池盒5的侧壁具有挡板51,挡板51、基座1配合作用支撑外壳3。第一侧孔25和第二侧孔31均为矩形孔,根据第一侧孔25与第二侧孔31连通的长度,便可方便调节第一侧孔25与第二侧孔31连通的尺寸大小。
[002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病原线虫放置在虫盒内,将虫盒安装在基座下部,将整个装置投放在果林后,依靠基座上部的驱动单元驱使外壳在虫盒外部旋转;外壳相对虫盒旋转的过程中,第一侧孔与第二侧孔连通后,虫盒内的病原线虫可以穿过第一、第二侧孔后移出虫盒、外壳,进而实现对病原线虫的投放补增。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果林的病原线虫的定点补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和外壳,所述基座的下部具有虫盒,所述虫盒下部的侧壁具有若干第一侧孔;所述基座的上部具有电池盒,所述电池盒内具有电池,所述外壳位于基座的外侧,所述外壳的顶部向上延伸高于电池盒,并在所述外壳的顶部设有端帽,所述外壳的底部向下延伸并挡住第一侧孔,所述外壳的下部具有若干第二侧孔,所述基座上部具有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使外壳的旋转使得第一侧孔与第二侧孔错开或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果林的病原线虫的定点补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顶部具有电池腔,所述基座的底部具有虫盒腔,所述电池盒位于电池腔内,所述虫盒的上部与虫盒腔螺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果林的病原线虫的定点补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虫盒的上部具有收口,所述收口外壁与虫盒腔内壁接触,所述外壳内壁与虫盒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丽莉,门兴元,于毅,郭文秀,宋莹莹,崔洪莹,吕素洪,孙廷林,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