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采后重剪技术防治杏园梅下毛瘿螨危害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67482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采后重剪技术防治杏园梅下毛瘿螨危害的方法,属于果树病虫害防治领域。所述方法包括针对果实中旬前采收和11月中旬以后完成落叶的种植区的待处理杏园,在杏树果实采收后,对杏树进行重剪以防治梅下毛瘿螨并保证次年正常产量,重剪的方法包括:除杏树主干和主枝外,其余枝条从基部处被剪除。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受梅下毛瘿螨危害的杏园修复首次提出采后重剪技术,通过全部清除杏芽以杜绝梅下毛瘿螨的传播,可将梅下毛瘿螨危害控制在25%左右。该技术应用在生长期长的种植区或早熟品种,可在当年恢复树势并形成较多结果枝组和成熟的花芽,可保证第二年的产量。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可以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采后重剪技术防治杏园梅下毛瘿螨危害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果树病虫害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采后重剪技术防治杏园梅下毛瘿螨危害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杏属蔷薇科李亚科杏属植物,在我国广泛种植,是重要的经济果品之一,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地位。但是,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的金太阳杏产区自低海拔区域开始陆续出现杏春季开花异常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花量少、花期推迟、落花落果严重。开花异常直接导致果实产量的显著下降,直至目前,低海拔区域95%的杏园已几近绝产,高海拔区域的杏园也陆续表现出开花异常,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是当地亟待解决的产业问题。
[0003]针对这一问题,本专利技术课题组对昆明市东川区高、低海拔区域的杏园花芽发育过程进行了调查,发现低海拔地区的杏花芽发育异常,杏芽瘿比例较高。通过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在杏芽瘿内观察到了梅下毛瘿螨的卵与各龄幼虫,确认杏开花异常是由于梅下毛瘿螨为害造成的。
[0004]杏芽瘿在杏园内普遍发生,系梅下毛瘿螨Acalitus phloeocoptes(Nalepa)侵染所致。梅下毛瘿螨专食性强,主要寄生于杏芽内危害,致使杏芽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发生异常,导致其不能正常开花和抽枝,严重时树势减弱、花期延迟、产量严重下降甚至绝产。魏勇良等(1991)报道该螨主要侵染普通杏树,危害其幼嫩芽并形成永久的不规则的瘿瘤,这些瘿瘤单生或簇生且逐渐木质化(杏芽瘿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1(01):66

74)。梅下毛瘿螨可以近距离爬行到附近新芽中继续危害,主要以成螨在包被较紧密且具有绿色幼嫩叶片的瘿瘤芽苞内越冬。远距离传播主要靠风和苗木运输进行被动传播,研究表明,杏芽瘿依靠风力被动传播的最远距离为15m(杏园梅下毛瘿螨Acalitus phloeocoptes(Nalepa)发生规律.新疆农业科学,2022,59(05):1156

1164.)。
[0005]目前主要采取人工清除瘿瘤、病虫枝和喷打螨类药物进行防治(杏芽瘿防治技术研究.甘肃林业科技,2008(02):26

29.),但是人工清除瘿瘤、病虫枝的方法工作量大且不易取得理想效果。由于梅下毛瘿螨在芽内寄生危害,一般药剂很难渗入多层鳞片内,课题组研究在一年内多次利用多种防治螨类为害的药剂进行防治,结果显示梅下毛瘿螨的危害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说明单独施用药剂效果较差,需要其他手段联合进行防治。另外,农药施用还可能因不合理使用造成环境污染。
[0006]因为梅下毛瘿螨侵染早期危害症状不明显,加之该螨类寄生在芽内部,药物难以浸入将其有效防治,导致越来越多的杏园受其危害,大部分果园数年后严重减产。因此,研制出一套针对梅下毛瘿螨防治的有效技术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杏树生长季较长的杏园中梅下毛瘿螨的绿色有
效防治方法,弥补当前生产中对该螨害有效防治手段的空白。在防治的同时,兼顾技术易操作性,推广性,最大限度降低生产园的产量损失以及最快速度恢复生产园的正常生产。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采后重剪技术防治杏园梅下毛瘿螨危害的方法,针对杏树果实中旬前采收和11月中旬以后完成落叶的种植区的待处理杏园,在果实采收后,对杏树进行重剪以保证次年正常产量,所述重剪的方法包括:除杏树主干和主枝外,其余枝条从基部处被剪除。
[0010]所述待处理杏园是指该果园中的杏树因受梅下毛瘿螨危害导致杏花芽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产量低甚至绝产。
[0011]本专利技术采用采后重剪的方式对梅下毛瘿螨危害进行防治,去掉部分大枝、交叉枝、密闭枝,最大限度将树体的内堂打开,同时将明显有梅下毛瘿螨危害症状的枝条去除。上述方法中在果实采收后,将存在或潜在梅下毛瘿螨危害的枝条全部去除,以截断发生梅下毛瘿螨危害的源头。因为梅下毛瘿螨只寄生在杏树芽内危害,近距离传播靠自身爬行到附近芽中危害,远距离传播主要靠风和人为携带等进行被动传播,所以清除杏芽便是间接的清除梅下毛瘿螨。
[0012]本专利技术方法适用于杏树生长期长且种植早熟品种的种植区,例如干热河谷地带、保护地栽培。杏树生长期长的种植区通常光热充足、冬季低温期短,该气候特点以及杏树生长势强的特点为本专利技术采后重剪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有利基础。由于光热充足、冬季低温期短,杏树生长期长,利用杏树芽的早熟性和抽稍能力强的特性,在树体果实采收后进行重短截,可在当年萌发足量的新稍,新稍第二年便具备开花结果的能力,从而不影响第二年产量。
[0013]因此,利用“采后重剪技术”,在树体果实采收后,立马对全园进行重短截处理,一方面可以将园内大量的梅下毛瘿螨清除,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短截后萌发的大量新稍作为第二年的结果枝,达到即防虫,又不影响第二年产量的目的。
[0014]原则上,在果实6月中旬前采收和11月中旬以后完成落叶的地区(包括设施栽培)和栽培品种,均适用本技术。例如干热河谷地带的昆明市东川区的金太阳杏产区种植的杏树在2月中旬便开始萌芽,在4月下旬可以完成果实采收,直到12月中旬才完成落叶。
[0015]作为优选,对于开心型树体,除3~4根主枝外,其余枝条全部在基部处剪掉;对于主干疏散型的树体,只留主干和每层的3~4根主枝,其余枝条全部在基部剪掉。修剪完之后,树体仅留主干和几大主枝。
[0016]作为优选,重剪后,在伤口处喷涂油漆或者愈合剂以保护树体,然后进行清园处理。为了更好的达到清园效果,减轻果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量,将果园内所有剪下的枝条清除并做粉碎或其他无害化处理,同时喷打波尔多液进行清园。
[0017]为了防止上述修剪之后还遗留极少部分梅下毛瘿螨,本专利技术在上述采后重剪技术的基础上,辅以化学药物对梅下毛瘿螨进行防治。
[0018]作为优选,所述方法还包括:在采后重剪后的第12~15天开始,喷打3~5次杀螨剂对梅下毛瘿螨进行辅助防治。前2~3次的间隔时间为半个月,后几次的间隔为一个月或以上。
[0019]所选择的杀螨剂可以为但不限于:丁氟螨酯、阿维
·
哒螨灵、阿维
·
罗螨脂、联

·
哒螨灵、阿维
·
乙螨唑中的1种或数种,第一次施药时间在重剪后半个月左右。
[0020]作为优选,在采后重剪后15天、1个月、1.5个月、2.5个月、5.5个月分别喷打一次杀螨剂。
[0021]更为优选,重剪后15天,喷打联肼
·
哒螨灵2000~3000倍液一次;重剪后1个月,喷打阿维
·
罗螨脂4000~6000倍液一次,在6月中旬、7月中旬和10中旬分别喷打丁氟螨酯1500倍液、联肼
·
哒螨灵2000

3000倍液和阿维
·
乙螨唑6000~8000倍液各1次。
[0022]为了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采后重剪技术防治杏园梅下毛瘿螨危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针对杏树果实6月中旬前采收和11月中旬以后完成落叶的种植区的待处理杏园,在果实采收后,对杏树进行重剪以保证次年正常产量,所述重剪的方法包括:除杏树主干和主枝外,其余枝条从基部处被剪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采后重剪技术防治杏园梅下毛瘿螨危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开心型树体,除3~4根主枝外,其余枝条全部在基部处剪掉;对于主干疏散型的树体,只留主干和每层的3~4根主枝,其余枝条全部在基部剪掉。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采后重剪技术防治杏园梅下毛瘿螨危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重剪后,在伤口处喷涂油漆或者愈合剂,然后进行清园处理。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采后重剪技术防治杏园梅下毛瘿螨危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采后重剪后的第12~15天开始,喷打3~5次杀螨剂对梅下毛瘿螨进行辅助防治。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采后重剪技术防治杏园梅下毛瘿螨危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于采后重剪后15天、1个月、1.5个月、2.5个月、5.5个月喷打一次杀螨剂。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采后重剪技术防治杏园梅下毛瘿螨危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采后重剪后进行果园管理,所述果园管理方法包括:抹芽、修枝整形和冬季修剪;所述抹芽包括:在隐芽萌发15~20天时进行第一次抹芽,抹除的新稍包括背上枝、背下枝以及过密的丛枝,疏除量为全树新稍的1/3~1/4;在隐芽萌发1个月时,进行第二次抹芽,选留永久侧枝和临时结果枝;所述修枝整形包括:对于永久侧枝,待其长到60~70cm时,对其进行第一次短截,保留至30~40cm,疏除背上、背下和长势过旺的侧枝;待剪口处的新枝长至50~60cm时,进行第二次短截,保留新稍长度30~40cm,疏剪侧枝,保留强壮枝条单头延伸;对于临时结果枝,按照单头延伸原则修剪,同时采用扭稍为主、拉枝为辅的手段缓和其生长势,临时结果枝与地面构成的角度控制在1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松龄王培辉苏俊滕元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