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断口激励熔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7587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40
一种双断口激励熔断器,包括壳体、激励源、动力装置及穿设在壳体中的导体,位于壳体中的所述导体上间隔设置有两个预断口,两预断口被冲击一面高度不同;在所述导体上最先断开的预断口两端并联有熔体;所述动力装置分别先后断开所述导体上的两个预断口在导体上先后形成两个断口。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体积小,重量轻,分断能力高,可适应全电流范围内分断。可适应全电流范围内分断。可适应全电流范围内分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断口激励熔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或电动汽车领域的电路保护,尤其是根据需要或故障电流发生时,可及时断开电路对其进行保护的电路保护器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电力控制和电动汽车保护器件除了传统的热熔熔断器,已经存在一种快速切断电路的开关,该类型开关在电动汽车领域已经逐步广泛应用。之所以能被广泛应用的原因是它突破了传统熔断器被迫式动作、不能实现全范围保护功能的局面,该类开关能够通过控制信号在规定的时间内主动切断被保护电路。随着对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要求的不断提升,电池包的容量在不断的扩大,与此同时对电路中保护器件的要求切断更大的电流,暴露了此类开关的局限性,因为要想达到高的分断能力,一是增大该开关的型腔体积,二是在型腔上做排气孔,降低型腔内气体压力,避免爆壳。第一种解决办法与现在的小体积、集成化的发展方向相违背。第二种方法排出的电弧气体涉及到整个电池包的安全及绝缘安全。综合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既能够提高分断能力,又不排气且能实现全范围保护的一种激励熔断器结构急需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具有双断口的激励熔断器,通过导体两个预断口处的高度不一致实现导体上双断口的先后断开,及与熔体的串并联,提高分断能力和灭弧能力。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断口激励熔断器,包括壳体、激励源、动力装置、导体;导体穿设在壳体中,其两连接端分别位于壳体外,激励源和动力装置位于导体一侧的壳体中,激励源接收激励信号后动作,驱动动力装置位移断开导体;位于壳体中的所述导体上间隔设置有两个预断口,两预断口被冲击一面高度不同;在所述导体上最先断开的预断口两端并联有熔体;所述动力装置分别先后断开所述导体上的两个预断口在导体上先后形成两个断口。
[0005]优选地,所述导体的预断口至少一端设置一个断开薄弱处,两预断口间的导体部分通过壳体支撑部支撑。
[0006]优选地,在所述导体的预断口另一端设置有旋转薄弱处。
[0007]优选地,在所述壳体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灭弧腔室,所述熔体穿设在所述灭弧腔室中,所述熔体两端穿过所述灭弧腔室后与所述导体最先断开的预断口的两端并联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动力装置的冲击端包括间隔设置的两冲击头,两冲击头分别对应一个所述预断口;两所述冲击头高度不同,对应导体预断口被冲击一面高度高的所述冲击头高度高。
[0009]优选地,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激励源相邻一端为圆柱状结构,两所述冲击头与所述圆柱状结构一体连接;其中一冲击头冲击端面为可跨越导体预断口宽度的缺口结构;在
两所述冲击头外侧分别设置有加强筋;在所述两冲击头靠近导体一侧的端部侧面分别设置有限定动力装置初始位置的限位结构。
[0010]优选地,在所述圆柱状结构的外周面设置有密封凹槽,在所述密封凹槽中设置有密封动力装置与壳体空腔接触面间隙的密封装置。
[0011]优选地,在所述动力装置与激励源相邻的端面为弧形凹面结构,在弧形凹面结构上间隔开设有数个调节气压大小的凹槽。
[0012]优选地,在两冲击头间的圆柱状结构端面上设置有数道吸能筋,所述吸能筋在动力装置断开导体后可与相邻两预断口间的导体部分碰撞释放动能。
[0013]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容置激励源和动力装置的第一壳体、供导体断开部分落入的第二壳体及容置熔体的第三壳体;所述导体穿设在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间;激励源和动力装置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中,所述熔体穿设在所述第三壳体中的灭弧腔室中,保护罩位于第一壳体外部固定所述激励源。
[0014]优选地,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接触面间设置有对导体进行容置限位的相互嵌套的凹凸结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空腔连通对接形成供动力装置位移的通道;在第一壳体空腔与第二壳体接触面一端、相对应动力装置上的限定初始位置的限位结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容置所述限位结构的让位缺口。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呈凸形结构,在第一壳体上设置有数道加强筋。
[0016]优选地,第二壳体供导体断开部分落入的空腔中平行间隔设置有两支撑横梁,在两支撑横梁之间及两支撑横梁两端与第二壳体空腔腔壁间形成工字形容置槽,在工字形容置槽中放置有工字形支撑件;两支撑横梁及工字形支撑件位于导体两预断口之间对导体进行支撑。
[0017]优选地,第二壳体供导体断开部分落入的空腔中平行间隔设置有两支撑横梁,其中一支撑横梁仅与第二壳体空腔底部连接;两支撑横梁之间及两支撑横梁两端与第二壳体空腔腔壁间形成C字形容置槽,在C字形容置槽中放置有C字形支撑件;两支撑横梁及C字形支撑件位于导体两预断口之间对导体进行支撑。
[0018]优选地,第二壳体供导体断开部分落入的空腔中平行间隔设置有两支撑横梁,两支撑横梁均与第二壳体空腔底部连接;两支撑横梁之间及两支撑横梁两端与第二壳体空腔腔壁间形成一字形容置槽,在一字形容置槽中放置有一字形支撑件;两支撑横梁及一字形支撑件位于导体两预断口之间对导体进行支撑。
[0019]优选地,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接触面上分别设置有密封接触面的机械密封结构。
[0020]本专利技术的激励熔断器,采用导体的不同高度的预断口,和冲击头高度不同的动力装置实现两个预断口先后断开断口。通过并联熔体提高分断能力和灭弧能力;同时通过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结构不同,实现结构更紧凑,重量更轻,体积更小,同时保证激励熔断器壳体的结构强度。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壳体结构,使激励熔断器组装更简单。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激励熔断器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第一壳体结构示意图;其中,a图为从与第二壳体接触的接触面一侧的结构
示意图,b图是从第一壳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导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动力装置结构示意图;其中,a图为动力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b图是动力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c图是动力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d是动力装置带有缺口结构的冲击头一侧的结构示意图,e是动力装置另一侧的冲击头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动力装置的冲击头为斜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第二壳体结构示意图,其中a图是第二壳体从上向下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b图是第二壳体从下向上看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7是第二壳体另外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a图是第二壳体正面结构示意图,b图是放入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c为工字形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0028]图8是第二壳体另外一种结构示意图,其中a图是第二壳体正面结构示意图,b图是放入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c为C形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0029]图9是熔体结构,其中a图为熔体与导体连接的一种结构形式,b图为熔体与导体连接的另一种结构形式。
具体实施方式
[0030]针对上述技术方案,先举较佳的实施例并结合图示进行具体说明。
[0031]在本专利技术中,出现的位置关系描述,比如上下左右前后等均只是为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断口激励熔断器,包括壳体、激励源、动力装置、导体,导体穿设在壳体中,其两连接端分别位于壳体外,激励源和动力装置位于导体一侧的壳体中,激励源接收激励信号后动作,驱动动力装置位移断开导体;其特征在于,位于壳体中的所述导体上间隔设置有两个预断口,两预断口被冲击一面高度不同;在所述导体上最先断开的预断口两端并联有熔体;所述动力装置分别先后断开所述导体上的两个预断口在导体上先后形成两个断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断口激励熔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体的预断口至少一端设置一个断开薄弱处,两预断口间的导体部分通过壳体支撑部支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断口激励熔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体的预断口另一端设置有旋转薄弱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断口激励熔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灭弧腔室,所述熔体穿设在所述灭弧腔室中,所述熔体两端穿过所述灭弧腔室后与所述导体最先断开的预断口的两端并联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断口激励熔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熔体呈空间几何结构,其两端穿过所述灭弧腔室后途径所述导体的后断开的预断口后与导体最先断开的预断口处并联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断口激励熔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的冲击端包括间隔设置的两冲击头,两冲击头分别对应一个所述预断口;两所述冲击头高度不同,对应导体预断口被冲击一面高度高的所述冲击头高度高。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断口激励熔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激励源相邻一端为圆柱状结构,两所述冲击头与所述圆柱状结构一体连接;其中一冲击头冲击端面为可跨越导体预断口宽度的缺口结构;在两所述冲击头外侧分别设置有加强筋;在所述两冲击头靠近导体一侧的端部侧面分别设置有限定动力装置初始位置的限位结构。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断口激励熔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圆柱状结构的外周面设置有密封凹槽,在所述密封凹槽中设置有密封动力装置与壳体空腔接触面间隙的密封装置。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断口激励熔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力装置与激励源相邻的端面为弧形凹面结构,在弧形凹面结构上间隔开设有数个调节气压大小的凹槽。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断口激励熔断器,其特征在于,在两冲击头间的圆柱状结构端面上设置有数道吸能筋,所述吸能筋在动力装置断开导体后可与相邻两预断口间的导体部分碰撞释放动能。11.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蓉蓉王伟石晓光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中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