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路系统、脂肪及脂肪基质成分处理系统,一种管路系统,用于处理脂肪及脂肪基质成分,其包括:输送管路,所述输送管路连通容置腔和离心腔;蠕动泵,所述蠕动泵的驱动端可拆卸的连接于输送管路的外表面,所述蠕动泵能够驱动物料在输送管路内流动;阀体,所述阀体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输送管路的外表面,所述阀体能够通过夹持所述输送管路的外表面的方式控制所述输送管路的关闭和开启。蠕动泵和阀体均与输送管路可拆卸连接,并且设置于输送管路的外表面,方便更换输送管路,输送管路可以一次性使用,清洁度更高。蠕动泵和阀体均不与输送管路内部的物料发生接触,一方面物料不易受到污染,另一方面,输送管路的更换更为便利。为便利。为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路系统、脂肪及脂肪基质成分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路系统、脂肪及脂肪基质成分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人类脂肪组织是一种结缔组织,主要由群集脂肪细胞构成,并由疏松结缔组织支撑。脂肪组织同骨髓等组织一样,均分离于人体间充质组织,并富含一种易分离的基质。2002年,Zuk et al发表研究定义这一脂肪来源的再生功能细胞群为“处理后的脂肪抽取细胞群”(processed lipoaspirate cells,PLA),并认为脂肪组织可成为再生功能细胞的来源并在众多领域具有长远的治疗潜力。与间充质干细胞相似,PLA也具有在体外分化致成骨、成软骨、肌原或是成脂肪细胞的能力。
[0003]研究团队通过细胞培养分化、利用免疫荧光法、分光光度法、逆转录
‑
聚合酶链反应、即时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印迹法及克隆分析检测了由脂肪来源再生细胞群的组分,以及和间充质干细胞相比所具有的再生功能。研究结果表明,与一种市售的人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相比,在表面标记物分析中,PLA与MSC都表现了CD29,CD44,CD71,CD90和CD105/SH2和SH3,PLA和MSC均表达了stro
‑
1标记物,用于标记骨髓分离多向祖细胞。流式细胞术的结果显示,不同于MSC,PLA表达了CD49d,而未表达CD106。即使表面标记物分析略有差别,但脂肪来源再生细胞群具有成骨,成软骨,成肌肉以及成内皮的分化潜力。
[0004]脂肪来源再生细胞群作为分离富集后的浓缩细胞群,有促进血管生成,抑制炎症反应,参与免疫调节等功能。
[0005]其他临床机构通常通过手工方式来处理脂肪来源再生细胞群,国外也有类似的脂肪再生细胞群处理系统,例如TissueGenesis,Cha Station,Huricelll。
[0006]自2008年开始,我国临床医生开始将脂肪来源浓缩细胞群与自体脂肪联合使用,以用于面部年轻化,瘢痕治疗,乳房重建以提高移植物在受区的存活率。近年来随着脂肪来源再生细胞群混合脂肪进行移植成为普遍的临床操作,衍生出多种处理脂肪及脂肪来源再生细胞的操作方法,在处理脂肪及脂肪来源再生细胞的过程中,需要用管路输送液体和脂肪等物料,现有的管路系统,其管路多为重复使用,在进行物料输送时容易产生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管路重复使用,容易产生污染的缺陷,提供一种管路系统、脂肪及脂肪基质成分处理系统。
[0008]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9]一种管路系统,用于处理脂肪及脂肪基质成分,其包括:
[0010]输送管路,所述输送管路连通容置腔和离心腔;
[0011]蠕动泵,所述蠕动泵的驱动端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输送管路的外表面,所述蠕动泵能够驱动物料在所述输送管路内流动;
[0012]阀体,所述阀体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输送管路的外表面,所述阀体能够通过夹持
所述输送管路的外表面的方式控制所述输送管路的关闭和开启。
[0013]在本方案中,蠕动泵和阀体均与输送管路可拆卸连接,并且设置于输送管路的外表面,方便更换输送管路,输送管路可以一次性使用,用完即换,不会产生污染,清洁度更高。蠕动泵和阀体均不与输送管路内部的物料发生接触,一方面物料不易受到污染,另一方面,输送管路的更换更为便利。
[0014]较佳地,所述输送管路包括:
[0015]主管路,所述蠕动泵设置于所述主管路上;
[0016]分别设置于所述蠕动泵两侧并与所述主管路连通的第一容置腔管路和第二容置腔管路;
[0017]分别设置于所述蠕动泵两侧并与所述主管路连通的第一离心腔管路和第二离心腔管路。
[0018]在本方案中,蠕动泵设置于主管路上有助于物料输送,其中通过第一容置腔管路、第二容置腔管路、第一离心腔管路和第二离心腔管路,可以实现物料在容置腔与离心腔之间相互输送。
[0019]较佳地,所述第一容置腔管路、所述第二容置腔管路、所述第一离心腔管路和所述第二离心腔管路均设置有所述阀体。
[0020]在本方案中,通过阀体可以分别控制第一容置腔管路、第二容置腔管路、第一离心腔管路和第二离心腔管路的关闭和开启,管路通断的可控性高,通过对阀体的控制可以准确的控制物料的输送路径。
[0021]较佳地,所述输送管路还包括:废液管路,所述废液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蠕动泵一侧的主管路连通,所述废液管路的另一端与废液腔连通。
[0022]在本方案中,蠕动泵可以驱动物料从主管路经过废液管路输送至废液腔,方便废料的排出。
[0023]较佳地,所述废液管路上设置有阀体。
[0024]在本方案中,阀体可以控制废液管路的关闭和开启,从而可以在不需要排放废液时关闭废液管路,在需要排放废液时打开废液管路,废液管路通断的可控性高。
[0025]较佳地,所述输送管路还包括:缓冲液管路,所述缓冲液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蠕动泵另一侧的主管路连通,所述缓冲液管路的另一端与缓冲液腔连通。
[0026]在本方案中,蠕动泵通过缓冲液管路可以将缓冲液腔中的物料输送至主管路进而输送至需要缓冲液的腔室内,并且缓冲液管路与废液管路不在蠕动泵的同一侧,实现了缓冲液腔与废液腔的连通,缓冲液腔中的不需要的物料可以输送至废液腔内。
[0027]较佳地,所述输送管路还包括:缓冲液管路,所述缓冲液管路的一端与所述主管路连通,所述缓冲液管路的另一端与缓冲液腔连通。
[0028]在本方案中,蠕动泵通过缓冲液管路可以将缓冲液腔中的物料输送至主管路进而输送至需要缓冲液的腔室内。
[0029]较佳地,所述缓冲液管路上设置有阀体。
[0030]在本方案中,阀体可以控制缓冲液管路的关闭和开启,缓冲液管路通断的可控性高,有利于精准的控制物料输送路径。
[0031]较佳地,所述管路系统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输
送管路的外表面,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输送管路的内部压力。
[0032]在本方案中,一方面,压力传感器检测通过检测输送管路内部的压力,可以判断输送管路是否存在泄漏,能够保证输送管路的可靠运行;另一方面,压力传感器与输送管路可拆卸连接,并且不与输送管路内部的物料接触,有利于输送管路的更换。
[0033]一种脂肪及脂肪基质成分处理系统,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管路系统。
[0034]在本方案中,输送管路容易更换,为输送管路采用一次性耗材提供了便利,采用了上述的管路系统,脂肪及脂肪基质成分处理系统在对脂肪及脂肪基质成分的处理过程中中,不易发生污染。
[0035]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在本专利技术中,蠕动泵和阀体均与输送管路可拆卸连接,并且设置于输送管路的外表面,方便更换输送管路,输送管路可以一次性使用,用完即换,不会产生污染,清洁度更高。蠕动泵和阀体均不与输送管路内部的物料发生接触,一方面物料不易受到污染,另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路系统,用于处理脂肪及脂肪基质成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输送管路,所述输送管路连通容置腔和离心腔;蠕动泵,所述蠕动泵的驱动端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输送管路的外表面,所述蠕动泵能够驱动物料在所述输送管路内流动;阀体,所述阀体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输送管路的外表面,所述阀体能够通过夹持所述输送管路的外表面的方式控制所述输送管路的关闭和开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路包括:主管路,所述蠕动泵设置于所述主管路上;分别设置于所述蠕动泵两侧并与所述主管路连通的第一容置腔管路和第二容置腔管路;分别设置于所述蠕动泵两侧并与所述主管路连通的第一离心腔管路和第二离心腔管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管路、所述第二容置腔管路、所述第一离心腔管路和所述第二离心腔管路均设置有所述阀体。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路还包括:废液管路,所述废液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蠕动泵一侧的主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旭东,王久存,夏晶晶,陆剑文,孟德妍,杨九歌,谢楠,彭思明,舒青海,刘婷,彭义茭,景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韬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