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零能耗分隔式菌藻共生环形反应器,所述反应器由同轴设置且直径逐渐增大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第三筒体构成,在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之间形成第一环状空腔,在第二筒体和第三筒体之间形成第二环状空腔;第一筒体对应的反应器底部设有进水口,第一筒体内设有第一生物填料,第一筒体顶端设有溢流堰,便于水体经第一筒体后溢流进入第一环状空腔,第一环状空腔内设有第二生物填料;第二筒体下端距离反应器底部一定高度,从而将第一环状空腔和第二环状空腔连通,所述第二环状腔内设有藻类;所述第三筒体顶端设有出水口;所述第三筒体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第二筒体采用有机硅塑料制成。该反应器占地面积小,污水处理效率高且无能耗。理效率高且无能耗。理效率高且无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零能耗分隔式菌藻共生环形反应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零能耗分隔式菌藻共生环形反应器。
技术介绍
[0002]人类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主要是粪便和洗涤污水。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如纤维素、淀粉、糖类和脂肪蛋白质等,也常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存在于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极不稳定,容易腐化而产生恶臭。细菌和病原体以生活污水中有机物为营养而大量繁殖,可导致传染病蔓延流行。因此,生活污水排放前必须进行处理。
[0003]目前,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包括厌氧
‑
缺氧
‑
好氧技术、好氧
‑
缺氧技术等。但是好氧反应需要利用曝气设备向水体当中补充大量的氧气,其能耗较高。藻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从而降低能耗,然而,现有利用藻类结合其他污水处理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存在占地面积大、工艺复杂,可维护性低等缺点。而一体化成套设备可以有效克服现有处理技术占地面积大的缺点,所以对于生活污水处理,如何充分利用藻类产生氧气的特点,研发更加高效、节能、简易的一体化成套设备处理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零能耗分隔式菌藻共生环形反应器,该反应器占地面积小,污水处理效率高且无能耗。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零能耗分隔式菌藻共生环形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由同轴设置且直径逐渐增大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第三筒体构成,在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之间形成第一环状空腔,在第二筒体和第三筒体之间形成第二环状空腔。
[0006]第一筒体对应的反应器底部设有进水口,用于连接进水管,以将污水引入第一筒体,第一筒体内设有第一生物填料,第一筒体顶端设有溢流堰,便于水体经第一筒体后溢流进入第一环状空腔,所述第一环状空腔内设有第二生物填料;所述第二筒体下端距离反应器底部一定高度,从而将第一环状空腔和第二环状空腔连通,便于第一环状空腔内的水体进入第二环状腔,所述第二环状腔内设有藻类;所述第三筒体顶端设有出水口,用于排出处理后的水体。
[0007]所述第三筒体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第二筒体采用有机硅塑料制成。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筒体顶端高出第二筒体一定高度,并在第一筒体高出第二筒体部分对应的第一筒体外壁均匀分布有若干挡水齿,便于水体从第一筒体跌入第一环状腔过程中实现增氧。
[0009]进一步地,第一筒体、第一环状腔和第二环状腔内的上端和下端分别水平设有第一网格状隔板、第二网格状隔板和第三网格状隔板,所述第一生物填料设于两第一网格状隔板之间,所述第二生物填料设于两第二网格状隔板之间,所述藻类设于两第三网格状隔
板之间,所述出水口设于第三网格状隔板外侧。
[0010]进一步地,位于第一筒体下端的第一网格状隔板距离反应器底部一定高度,在该第一网格状隔板下方对应的第一筒体上设有若干回流口,所有回流口沿第一筒体圆周均匀分布,并在回流口对应的第一筒体内设有挡水板,所述挡水板和回流口一一对应设置,挡水板倾斜设置,且挡水板的上端与回流口上口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挡水板与回流口下端对应的第一筒体壁的夹角为15~45
°
;挡水板的下端延伸至对应回流口下方。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状腔内设有均匀分布有若干大小不等的传质管,所有传质管位于两第二网格状隔板之间且与第一筒体同轴设置。
[0013]进一步地,所述传质管采用有机硅塑料制成。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经过缺氧处理、好氧处理和藻类深度处理可以有效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和去除污水中的氮、磷,使经处理后的水体达标排放。本专利技术第二环状腔内的藻类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能高效通过有机硅塑料进行传质,从而能有效的提高第一环状腔中水体的溶氧量,进而使得第一环状腔内好氧反应的有效进行,且无需曝气设备,故无能耗。
[0015]同时,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筒体及第一筒体上挡水齿的设置,进一步提高进入第一环状腔的水体的溶氧量,保证第一环状腔处于好氧环境。
[0016]2、本专利技术在第一筒体下端设置回流口,回流口的设置使得第一环状空腔内的水体部分回流到第一筒体内,进行二级缺氧处理,从而能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0017]3、本专利技术所述反应器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运行费用低,可用于处理单户生活污水,也可用于先将村镇生活污水收集后进行统一处理,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8]图1
‑
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
[0019]图2
‑
图1的A
‑
A剖面图。
[0020]其中:1
‑
溢流堰;2
‑
第一筒体;3
‑
第二网格状隔板;4
‑
传质管;5
‑
第二筒体;6
‑
第三网格状隔板;7
‑
第三筒体;8
‑
挡水板;9
‑
进水口;10
‑
出水口;11
‑
第一网格状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2]参见图1和图2,一种零能耗分隔式菌藻共生环形反应器,所述反应器由同轴设置且直径逐渐增大的第一筒体2、第二筒体5和第三筒体7构成,在第一筒体2和第二筒体5之间形成第一环状空腔,在第二筒体5和第三筒体7之间形成第二环状空腔。
[0023]第一筒体2对应的反应器底部设有进水口,用于连接进水管,以将污水引入第一筒体2,第一筒体2内设有第一生物填料,第一筒体2顶端设有溢流堰1,便于水体经第一筒体2后溢流进入第一环状空腔,所述第一环状空腔内设有第二生物填料;所述第二筒体5下端距离反应器底部一定高度,从而将第一环状空腔和第二环状空腔连通,便于第一环状空腔内的水体进入第二环状腔,所述第二环状腔内设有藻类;所述第三筒体7顶端设有出水口,用于排出处理后的水体。
[0024]所述第三筒体7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第二筒体5采用有机硅塑料制成。
[0025]图2中的箭头方向为水流方向。这里第三筒体可采用透明度比较好的玻璃制成,便于光照透过第三筒体进入第二环状腔,从而使得第二环状腔内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通过研究发现有机硅塑料有利于氧的传质,这里采用有机硅塑料能使第二环状腔内的氧气进入第一环状腔内。
[0026]这样,因污水进入第一筒体前,污水含有少量的氧气,当污水从进水口进入第一筒体内,在第一筒体内形成缺氧区,在缺氧区,反硝化细菌利用污水中的碳源为电子供体,以硝酸盐替代分子氧作电子受体,分解有机质,同时将硝酸盐还原成气态氮,完成反硝化反应;然后经第一筒体上的溢流堰进入第一环状腔内,因第二环状空腔中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并通过有机硅塑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能耗分隔式菌藻共生环形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由同轴设置且直径逐渐增大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和第三筒体构成,在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之间形成第一环状空腔,在第二筒体和第三筒体之间形成第二环状空腔;第一筒体对应的反应器底部设有进水口,用于连接进水管,以将污水引入第一筒体,第一筒体内设有第一生物填料,第一筒体顶端设有溢流堰,便于水体经第一筒体后溢流进入第一环状空腔,所述第一环状空腔内设有第二生物填料;所述第二筒体下端距离反应器底部一定高度,从而将第一环状空腔和第二环状空腔连通,便于第一环状空腔内的水体进入第二环状腔,所述第二环状腔内设有藻类;所述第三筒体顶端设有出水口,用于排出处理后的水体;所述第三筒体采用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第二筒体采用有机硅塑料制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零能耗分隔式菌藻共生环形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顶端高出第二筒体一定高度,并在第一筒体高出第二筒体部分对应的第一筒体外壁均匀分布有若干挡水齿,便于水体从第一筒体跌入第一环状腔过程中实现增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零能耗分隔式菌藻共生环形反应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筒体、第一环状腔和第二环状腔内的上端和下端分别水平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晏鹏,王杰源,施洪鑫,刘伟鑫,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