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桥用固体环氧改性沥青制备系统及工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66546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沥青混合料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路桥用固体环氧改性沥青制备系统及工艺,该系统包括:料仓、树脂加热装置、静态混合容器、沥青储存罐、混合料拌合缸、第一上料机构和计量上料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上述装置来将固体环氧A组分和固体环氧B组分混合后熔融加热成环氧熔体,并将环氧熔体一部分与集料混合,使集料表面牢固地裹附一层固体环氧熔体,另一部分与活性沥青混合形成稳定性良好的固体环氧改性沥青,活性沥青中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路桥用固体环氧改性沥青制备系统及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沥青混合料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路桥用固体环氧改性沥青制备系统及工艺。

技术介绍

[0002]环氧树脂作为一种热固性聚合物材料,基于环氧树脂改性的环氧沥青材料具有优异的粘结性、强度、抗车辙、抗疲劳开裂等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大跨径钢桥面铺装中。实际上,环氧沥青具备的优良性能已经能够满足包括重载、高温、渠化交通等特点下的高速公路、混凝土桥面铺装、隧道铺装等使用需求,但是由于现在使用最多的双组分液体环氧改性剂的运输、贮存及投放过程复杂,不利于在普通路桥建设领域推广,而固体环氧改性剂能很大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
[0003]虽然固体环氧改性剂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有关固体环氧沥青制备装置及工艺的研究多集中在涂料、涂膜生产领域,在路桥建设领域研究较少。如果直接套用双组分液体环氧沥青以人工上料为主的制备方式,又会产生如下问题:(1)人工称量、倒料,不仅需要花费大量人工和时间,而且各组分间比例的精确性和施工质量都得不到保证;(2)由于固体环氧树脂在使用中以粉末状为主,人工生产和开放的设备难免会引起粉末逸散,影响工人健康的同时原料的利用率也会降低;(3)现阶段的固体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拌合形式多是直投式,固体环氧A组分和固体环氧B组分在混合料中的均匀性难以得到保证,混合料性能同样难以保障。
[0004]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公开总体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路桥用固体环氧改性沥青制备系统及工艺,通过全自动地计量、投料、熔融、混合和输送,高效快速地获取高质量的固体环氧改性沥青混合料。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路桥用固体环氧改性沥青制备系统,包括:
[0007]树脂加热装置,具有加热腔、第一进料口和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一进料口通过输料管道连通有两料仓,两所述料仓均通过第一上料机构向所述加热腔内上料;
[0008]熔体输送管,其管道进口与所述第一出料口连通、管道出口设置有三通,所述三通其余两端分别通过管道连通有静态混合容器和混合料拌合缸,所述静态混合容器出料口与所述混合料拌合缸通过管道连通;
[0009]沥青储存罐,其出料口与所述静态混合容器连通;
[0010]其中,所述三通与所述静态混合容器之间、所述三通与所述混合料拌合缸之间、所述沥青储存罐与所述静态混合容器之间、以及所述静态混合容器和所述混合料拌合缸之间
均设置有计量上料机构。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料机构为吹气系统,所述吹气系统安装于所述输料管道远离所述树脂加热装置的端部,两所述料仓间隔安装于所述输料管道上,所述吹气系统用于向所述输料管道内持续吹气来将所述料仓落料吹入到所述加热腔内。
[0012]需要说明的是,固体环氧A组分和固体环氧B组分均是粉末状物料且分别位于其中一个料仓内,两者通过吹气系统的气流作用在输送管道中发生物理预混合,之后再进入到树脂加热装置内进行加热,采用上述上料方式,相较于直接向树脂加热装置内人工倒料,固体环氧A组分和固体环氧B组分的混合更加均匀。
[0013]进一步地,所述料仓的中部设置有能够开合的第一仓门、底部出料口设置有能够开合的第二仓门,所述第一仓门上设置有重力传感器。
[0014]进一步地,还包括两传送带,每个所述传送带出料口均对应其中一个所述料仓设置,两所述传送带分别将固体环氧A组分和固体环氧B组分输送到其中一个所述料仓内,固体环氧A组分和固体环氧B组分的质量比为5:5~8:2,两者通过传送带输送到料仓内,当物料重量达到重力传感器设定值时,第一仓门打开,位于第一仓门上方的物料落入到第一仓门和第二仓门之间,在吹气系统工作前,第二仓门需要打开,让物料落入到下方的输料通道内,吹气系统工作时,第二仓门关闭,保证整个上料过程中装置处于密封状态,确保粉末状物料不发生逸散。
[0015]进一步地,所述树脂加热装置和所述熔体输送管之间还设置有保温缓冲罐,保温缓冲罐的设置,是为了使加热到指定温度的固体环氧熔体能够在保温缓冲罐内保持熔融态,同时还起到流体缓冲作用。
[0016]进一步地,所述树脂加热装置采用螺旋加热箱,所述螺旋加热箱内设有螺旋输送杆和内盘管。
[0017]进一步地,所述计量上料机构采用电子计量泵,电子计量泵用于调控管内流体的流速,固体环氧熔体、活性沥青和固体环氧改性沥青的密度已知,固体环氧掺量范围通常为20%~50%之间,根据具体需求,严格控制固体环氧熔体和活性沥青质量比为0.2~0.4:0.4~0.8,所述电子计量泵的可控流量均为1~50L/s。
[0018]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至少与所述第一上料机构、所述第一仓门、所述第二仓门、所述重力传感器、所述树脂加热装置和所述计量上料机构信号连接,实现沥青制备过程精细化控制,保证整个沥青制备过程的协同性。
[0019]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路桥用固体环氧改性沥青制备工艺,通过将固体环氧A组分和固体环氧B组分加热成熔体状态,部分分流以及特殊的活性沥青,形成牢固的固体环氧改性沥青混合料结构。
[0020]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21]一种路桥用固体环氧改性沥青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22]步骤1:固体环氧A组分和固体环氧B组分在吹气系统作用下物理预混合后进入到树脂加热装置;
[0023]步骤2:固体环氧A组分和固体环氧B组分在所述树脂加热装置内混合加热成熔体状态,形成固体环氧熔体;
[0024]步骤3:固体环氧熔体按照设计配比部分流入到混合料拌合缸与集料拌合形成集
料初混物,剩余部分进入到静态混合容器与活性沥青混合形成固体环氧改性沥青;
[0025]步骤4:固体环氧改性沥青通过管道输送到混合料拌合缸内与集料初混物拌合,形成固体环氧改性沥青混合料。
[0026]进一步地,所述固体环氧熔体采用雾化喷涂的方式裹附于集料表面,所述固体环氧改性沥青也采用雾化喷涂的方式裹附于所述集料初混物表面。
[0027]进一步地,所述固体环氧A组分为E12,所述固体环氧B组分为SJ3A、SJ6200、SJ7202

4、P5881中的任意一种。
[0028]进一步地,所述活性沥青是由基质沥青与马来酸酐接枝而成,活性沥青中具有

COOH基团,可与固体环氧熔体中的环氧基团发生反应,形成牢固的化学键连接。
[002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路桥用固体环氧改性沥青制备系统,能够无需人工称量各组分、倒料和搅拌,实现了精确配料的目的,通过将固体环氧A组分和固体环氧B组分混合后熔融加热成环氧熔体,并将环氧熔体一部分与集料混合,充分利用环氧熔体对集料的有益粘结,使集料表面牢固地裹附一层固体环氧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路桥用固体环氧改性沥青制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树脂加热装置,具有加热腔、第一进料口和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一进料口通过输料管道连通有两料仓,两所述料仓均通过第一上料机构向所述加热腔内上料;熔体输送管,其管道进口与所述第一出料口连通、管道出口设置有三通,所述三通其余两端分别通过管道连通有静态混合容器和混合料拌合缸,所述静态混合容器出料口与所述混合料拌合缸通过管道连通;沥青储存罐,其出料口与所述静态混合容器连通;其中,所述三通与所述静态混合容器之间、所述三通与所述混合料拌合缸之间、所述沥青储存罐与所述静态混合容器之间、以及所述静态混合容器和所述混合料拌合缸之间均设置有计量上料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桥用固体环氧改性沥青制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料机构为吹气系统,所述吹气系统安装于所述输料管道远离所述树脂加热装置的端部,两所述料仓间隔安装于所述输料管道上,所述吹气系统用于向所述输料管道内持续吹气来将所述料仓落料吹入到所述加热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桥用固体环氧改性沥青制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料仓的中部设置有能够开合的第一仓门、底部出料口设置有能够开合的第二仓门,所述第一仓门上设置有重力传感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路桥用固体环氧改性沥青制备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传送带,每个所述传送带出料口均对应其中一个所述料仓设置,两所述传送带分别将固体环氧A组分和固体环氧B组分输送到其中一个所述料仓内。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款潘友强张志祥陈李峰詹从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路交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