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调消除电路、充电管理芯片和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6396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21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失调消除电路、充电管理芯片和充电器,在该失调消除电路中,其输入级可以响应于时序控制信号的频率控制,将运放失调等效到运放(误差放大器)的差分输入端口,以及响应于该时序控制信号的电平转换,将偏置电流镜像输出成第一电流和第二电流;其输出级可以控制该第一电流和第二电流跟随该时序控制信号的电平转换,利用该时序控制信号的频率控制将运放失调等效到运放的差分输入端口,以在该时序控制信号的周期内输出电压的均值将等效的运放失调电压叠加抵消后生成输出电压,而该输出电压用于驱动导通充电管理芯片的充电路径,以此可以消除运放失调电压,从而提高了充电电流精度,降低功耗。降低功耗。降低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失调消除电路、充电管理芯片和充电器


[0001]本公开涉及集成电路
,具体涉及一种失调消除电路、充电管理芯片和充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移动电源是一种集供电和充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充电器,亦跟电子产品一样,一路走来也是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发展,而整个移动电源最核心的充放电芯片每天都在升级换代进化,优胜略汰。随着移动设备的各种功能都趋向于大屏幕显示,但是又轻薄,消耗功耗大,长时间在外,设备电池容量不够,传统的5V USB适配器由于有限的输出能力,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今的快速充放电需求了,各种快速充电方案也随着市场推陈出新。
[0003]在现有的充电管理芯片(如BQ25895充电芯片)中,给电池充电时,需要通过控制内置的具有充电电流检测功能的晶体管(batfet)对电池进行充电。常用做法是通过控制系统供电端电压恒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误差比较器比较实际充电电流ichg与充电基准vref_ichg的大小,以动态调节batfet的栅极电压,从而实现对充电电流的调节。
[0004]输入失调电压是电压比较器的一个重要电性参数,其定义为使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充电管理芯片的失调消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级,所述输入级具有接入第一电压信号的第一输入端和接入第一参考电压信号的第二输入端,所述输入级响应于时序控制信号的频率控制,将运放失调等效到运放的差分输入端口,以及响应于所述时序控制信号的电平转换,将偏置电流镜像输出成第一电流和第二电流;输出级,所述输出级具有连接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电池输出端口的第三输入端和接入第二电压信号的第四输入端,所述输出级跟随所述时序控制信号的电平转换,根据所述第一电流和所述第二电流,生成将所述运放失调叠加消除后的输出电压,其中,所述第一电压信号表征所述充电管理芯片实际的电池充电电流,所述第一参考电压信号表征所述充电管理芯片预设的电池充电电流,所述输出电压用于驱动导通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的充电路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失调消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序控制信号包括互为反向的第一时序信号和第二时序信号,所述输入级包括:第一斩波开关,所述第一斩波开关的第一输入端接入所述第一电压信号,第二输入端接入所述第一参考电压信号,且所述第一斩波开关的第一控制端接入所述第一时序信号,第二控制端接入所述第二时序信号;误差放大器,所述误差放大器的差分输入端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斩波开关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失调消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斩波开关包括: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一输出端,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输入端,控制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共同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一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二输出端,第二端所述第二输入端;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控制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共同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二控制端,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失调消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误差放大器包括: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共同连接,且二者的连接节点依次串联连接第三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到供电端,接入供电电压,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作为所述误差放大器的第一差分输入端口,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作为所述误差放大器的第二差分输入端口,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依次串联连接第五晶体管和第六晶体管到地,所述第五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依次串联连接第七晶体管和第八晶体管到地,所述第七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控制端,且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失调消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级还包括:第一电阻、第九晶体管和第十晶体管,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接入所述偏置电流,第二
端依次串联所述第九晶体管和所述第十晶体管到地,所述第九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且与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十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九晶体管的连接节点;第十一晶体管和第十二晶体管,所述第十一晶体管的控制端和所述第十二晶体管的控制端共同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第十三晶体管和第十四晶体管,所述第十三晶体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四晶体管的第一端共同连接到地,所述第十三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十二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十四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失调消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级还包括:第二斩波开关,所述第二斩波开关的第五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三晶体管的第二端,第六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四晶体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斩波开关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一晶体管的第一端,第四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二晶体管的第一端,且所述第二斩波开关的第三控制端接入所述第二时序信号,第四控制端接入所述第一时序信号。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失调消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斩波开关包括:第五开关管和第六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五输入端,第二端作为所述第四输出端,控制端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控制端共同连接并作为所述第三控制端,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六输入端,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三输出端;第七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端,控制端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控制端共同连接并作为所述第四控制端,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8.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失调消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级还包括:第十五晶体管、第十六晶体管和第二电阻,所述第十五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第一端,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第二端依次串联连接所述第十六晶体管和所述第二电阻,且所述第十六晶体管和所述第二电阻的连接节点与所述第十五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十六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第十七晶体管和第十八晶体管,所述第十七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第二端串联连接所述第十八晶体管到地,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十八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十晶体管的控制端。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失调消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级还包括:第十九晶体管和第二十晶体管,所述第十九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晶体管的第二端,第二端用以输出所述第一电流,控制端与所述第二十晶体管的控制端共同连接到供电端,所述第二十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晶体管的第二端,第二端用以输出所述第二电流。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失调消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级包括:第三电阻、第二十一晶体管和第二十二晶体管,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九晶体管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十一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依次串联连接所述第二十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十二晶体管到所述第四输入端,且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二十一晶体管的连接节点连接所述第二十二晶体管的控制端;
第二十三晶体管和第二十四晶体管,所述第二十三晶体管和所述第二十四晶体管串联连接在所述第四输入端与所述失调消除电路的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二十三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二晶体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十四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一晶体管的控制端;第二十五晶体管和第二十六晶体管,所述第二十五晶体管和所述第二十六晶体管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十四晶体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输入端之间,且所述第二十四晶体管和所述第二十五晶体管的连接节点作为所述失调消除电路的输出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琳易新敏李雅淑
申请(专利权)人:圣邦微电子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