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固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6250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肢体固定器,由床体、床体顶部左侧前后两端以及床体顶部右侧前后两端固设的第一卡套所组成的支撑组件,床体内部前端中侧固设的驱动组件,可控制床体左右两侧转接的联动组件进行同步旋转处理,联动组件内部滑接的夹持组件,可将患者的肢体进行限位固定。本装置通过驱动组件控制联动组件的作用,使得夹持组件可与患者的四肢处于相互重合的状态,再通过对夹持组件的使用,使得夹持组件将患者的四肢进行约束固定处理,通过便捷的操作方式,提高了患者后续治疗的进展。本装置通过驱动组件的自锁功能,将夹持组件与患者四肢相互重合的状态进行位置固定,在通过本装置设置的锁定功能,将夹持组件对患者的四肢的夹持力度进行固定。力度进行固定。力度进行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肢体固定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用具
,具体为肢体固定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血管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时,体位固定技术主要有体表画线、真空垫、热塑体膜以及发泡胶等。用于头颈部、胸腹部以及盆部肿瘤患者的放疗固定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且固定效果也能满足精准放疗要求。而四肢肿瘤患者由于没有专用的固定装置以及固定技术的限制,目前仍以采用体表画线或真空垫技术为主。
[0003]由公开号“CN213347504U”其专利名为:一种放疗用四肢固定架。该公开文献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公开文献中的固定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操作步骤复杂,导致操作时间长,影响了后续的治疗进度,即影响了患者的治疗进展。基于此,本技术设计了肢体固定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肢体固定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肢体固定器,由床体、床体顶部左侧前后两端以及床体顶部右侧前后两端固设的第一卡套所组成的支撑组件,所述的床体内部前端中侧固设的驱动组件,可控制床体左右两侧转接的联动组件进行同步旋转处理,所述的联动组件内部滑接的夹持组件,可将患者的肢体进行限位固定;
[0006]所述的驱动组件包括固设于床体内部左侧前端具有正反转以及自锁功能的电机,所述的电机首端贯穿于床体,所述的电机首端固定套设有主动齿轮,所述的床体内部右侧转接的转杆的外部固定套设有从动齿轮,所述的电机首端与转杆之间通过皮带进行串联,所述的床体外壁前端左侧横向滑接的第一齿条与主动齿轮相啮合,所述的床体外壁前端右侧横向滑接的第二齿条与从动齿轮相啮合,所述的联动组件包括转接于床体左右两侧的U形板,左右两侧所述的U形板的一端固设的联动齿轮分别于第一齿条以及第二齿条轮齿啮合,所述的U形板内部前后两侧一体设置的导向孔为通孔,所述的夹持组件包括设置于U形板内部且与导向孔滑接的安装杆,所述的安装杆内侧前后两端固设有第二卡套。
[0007]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安装杆外壁前后两端固设有安装板,所述的安装板的横截面为L形状设计,且安装板未与安装杆相连的一端与安装杆处于相互水平设计。
[0008]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安装板与安装杆相互水平设计的一端螺纹贯穿有螺销,进而使得螺销与安装杆处于垂直设计的状态。
[0009]更进一步的,所述的U形板内部底端的四角处一体设置的插孔可与螺销进行拆装处理,且插孔为盲孔设计。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的电机与外界220V电源通过导线连接的方式进行电路连通,进而使得外界电源给电机进行能量供应。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通过驱动组件控制联动组件的作用,使得夹持组件可与患者的四肢处于相互重合的状态,再通过对夹持组件的使用,使得夹持组件将患者的四肢进行约束固定处理,通过便捷的操作方式,提高了患者后续治疗的进展。
[0013]2.本技术首先通过驱动组件的自锁功能,将夹持组件与患者四肢相互重合的状态进行位置固定,在通过本装置设置的锁定功能,将夹持组件对患者的四肢的夹持力度进行固定,确保了本装置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技术肢体固定器的立体图;
[0016]图2为本技术肢体固定器的主视图;
[0017]图3为床体内部的俯视剖视图;
[0018]图4为本技术肢体固定器的使用状态立体图。
[0019]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0]1‑
床体,2

第一卡套,3

驱动组件,4

联动组件,5

夹持组件,301

电机,302

主动齿轮,303

转杆,304

从动齿轮,305

皮带,306

第一齿条,307

第二齿条,401

U形板,402

联动齿轮,403

导向孔,501

安装杆,502

第二卡套,6

安装板,7

螺销,8

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1
[0023]如图1、图2所示,本装置由床体1、床体1顶部左侧前后两端以及床体1顶部右侧前后两端固设的第一卡套2所组成的支撑组件,床体1内部前端中侧固设的驱动组件3,可控制床体1左右两侧转接的联动组件4进行同步旋转处理,联动组件4内部滑接的夹持组件5,可将患者的肢体进行限位固定;
[0024]驱动组件3包括固设于床体1内部左侧前端具有正反转以及自锁功能的电机301,电机301首端贯穿于床体1,电机301首端固定套设有主动齿轮302,床体1内部右侧转接的转杆303的外部固定套设有从动齿轮304,电机301首端与转杆之间通过皮带305进行串联,床体1外壁前端左侧横向滑接的第一齿条306与主动齿轮302相啮合,床体1外壁前端右侧横向滑接的第二齿条307与从动齿轮304相啮合,联动组件4包括转接于床体1左右两侧的U形板401,左右两侧的U形板401的一端固设的联动齿轮402分别于第一齿条306以及第二齿条307轮齿啮合,U形板401内部前后两侧一体设置的导向孔403为通孔,夹持组件5包括设置于U形板401内部且与导向孔403滑接的安装杆501,安装杆501内侧前后两端固设有第二卡套502。
首先患者平卧在床体1上,且头部处于床体1左侧,医护人员将患者的上肢放置于左侧的第一卡套2内,将患者的下肢放置于右侧的第一卡套2内,再开启电机301的顺时针旋转功能,电机301驱动主动齿轮302带动皮带305联动从动齿轮304顺时针旋转,进而使得主动齿轮302带动第一齿条306沿着床体1左侧方向位移,即第一齿条306控制左侧的联动齿轮402带动左侧的U形板401顺时针旋转,同步,从动齿轮304带动第二齿条307沿着床体1右侧方向位移,即第二齿条307控制右侧的联动齿轮402带动右侧的U形板401逆时针旋转,通过上述方式,使得两件数量的U形板401相向旋转,直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肢体固定器,其特征在于:由床体(1)、床体(1)顶部左侧前后两端以及床体(1)顶部右侧前后两端固设的第一卡套(2)所组成的支撑组件,所述的床体(1)内部前端中侧固设的驱动组件(3),可控制床体(1)左右两侧转接的联动组件(4)进行同步旋转处理,所述的联动组件(4)内部滑接的夹持组件(5),可将患者的肢体进行限位固定;所述的驱动组件(3)包括固设于床体(1)内部左侧前端具有正反转以及自锁功能的电机(301),所述的电机(301)首端贯穿于床体(1),所述的电机(301)首端固定套设有主动齿轮(302),所述的床体(1)内部右侧转接的转杆(303)的外部固定套设有从动齿轮(304),所述的电机(301)首端与转杆(303)之间通过皮带(305)进行串联,所述的床体(1)外壁前端左侧横向滑接的第一齿条(306)与主动齿轮(302)相啮合,所述的床体(1)外壁前端右侧横向滑接的第二齿条(307)与从动齿轮(304)相啮合,所述的联动组件(4)包括转接于床体(1)左右两侧的U形板(401),左右两侧所述的U形板(401)的一端固设的联动齿轮(402)分别与第一齿条(30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燕杨楠赵金星白枚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省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