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5961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37
本申请公开一种床,包括:床架;第一活动床板,可转动地连接床架;第一连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可转动地连接床架;第二连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第三端部可转动地连接第一连杆,且位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第一驱动机构,设于床架,且驱动相连于第四端部;第一驱动机构可驱动第四端部移动,以带动第一连杆随第二连杆转动;床架具有朝向第一活动床板的床板支撑面;在第一连杆转动的情况下,第一活动床板可随第一连杆转动,以分离于床板支撑面,以使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共同支撑第一活动床板,且两者之间形成夹角。综上,本申请采用双连杆支撑结构,并形成三角支撑受力,连杆的受力更加合理。理。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


[0001]本申请涉及家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床。

技术介绍

[0002]床可用于人体的休憩、睡眠等,为了给人们带来更为舒适的体验,如今市面上的一些床可以进行相应的姿态调整,比如床板起升,以便人们在床上进行斜躺、抬腿等动作,以提供更为丰富的使用场景,并为用户带来更为多样化的使用体验。
[0003]为实现床的姿态调整,通常需要在床上加装驱动机构、传动机构等,以驱动床板运动。比如中国专利CN 205410500 U中介绍,连杆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丝杠机构上的螺套,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活动床板,丝杠机构驱动连杆按照特定路径运动,进而将动力传递到活动床板,以实现活动床板的起升。
[0004]可以看出,中国专利CN 205410500 U中的此种单连杆驱动床板起升的方式,将导致连杆的受力不合理,具体来说,连杆在起升床板的过程中,将承受床板较大的载荷,容易造成连杆支撑不稳定,降低用户体验感,以及容易造成连杆、床板等运动部件的损坏,降低床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床,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由于单连杆驱动床板起升,导致连杆受力不合理,进而导致连杆支撑不稳、损坏,降低床使用寿命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一种床,包括:床架;第一活动床板,可转动地连接床架;第一连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可转动地连接床架;第二连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第三端部可转动地连接第一连杆,且位于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第一驱动机构,设于床架,且驱动相连于第四端部;第一驱动机构可驱动第四端部朝第一方向移动,以带动第一连杆随第二连杆绕第二方向转动;第一方向为床架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为床架的宽度方向;床架具有朝向第一活动床板的床板支撑面;在第一连杆转动的情况下,第一活动床板可随第一连杆绕第二方向转动,以贴合或分离于床板支撑面;在第一活动床板与床板支撑面分离的情况下,第二端部与第一活动床板接触,第一连杆支撑设置于第一活动床板与床架之间,第二连杆支撑于第一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形成夹角。
[0007]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导轨,第一导轨设于床架;第四端部可移动地设于第一导轨,且与第一导轨朝第一方向导向配合;在第一活动床板与床板支撑面分离的情况下,第二连杆支撑于第一连杆与第一导轨之间。
[0008]可选地,还包括第一滚轮,第一滚轮可转动地设于第四端部,且可移动地设于第一导轨;第四端部通过第一滚轮与第一导轨朝第一方向导向配合。
[0009]可选地,还包括第一驱动轴,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相连于第一驱动轴;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一一对应形成连杆驱动组,连杆驱动组朝第二方向设置两组,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一
驱动轴均位于两组连杆驱动组之间;第一驱动机构通过第一驱动轴,分别与两个连杆驱动组中的第四端部相连,第一驱动机构可带动第四端部随第一驱动轴朝第一方向移动。
[0010]可选地,还包括第二滚轮,第二滚轮可转动地设于第二端部;在第一活动床板与床板支撑面分离的情况下,第一连杆通过第二滚轮与第一活动床板接触。
[0011]可选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螺杆,与第一电机驱动相连,第一螺杆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一致;第一螺套,套设于第一螺杆,且与第一螺杆螺旋传动配合;第一螺套连接第一驱动轴;第一电机可驱动第一螺套随第一螺杆朝第一方向进行运动;第一螺套可带动第四端部随第一驱动轴朝第一方向进行移动。
[0012]可选地,第一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罩壳,第一罩壳设于床架,第一罩壳内部中空,第一电机、第一螺杆和第一螺套均设于第一罩壳内,第一罩壳设有导向槽,第一驱动轴的第一部分设于第一罩壳,第一驱动轴的第二部分通过导向槽伸出于第一罩壳外,以连接第二连杆。
[0013]可选地,第一罩壳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形成导轨腔,第一螺套可移动地设于导轨腔,且与导轨腔沿第一方向导向配合。
[0014]可选地,第一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蜗轮和第一蜗杆,第一蜗轮设于第一螺杆,第一蜗杆与第一电机驱动相连,并与第一蜗轮传动配合,第一电机可驱动第一蜗杆转动,第一蜗杆可带动第一螺杆随第一蜗轮转动,以使第一螺套随第一螺杆朝第一方向进行运动。
[0015]可选地,还包括:第二活动床板,第一活动床板和第二活动床板朝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第二活动床板中朝向第一活动床板的一侧可转动地连接床架,第一活动床板中朝向第二活动床板的一侧可转动地连接床架;第三连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第五端部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活动床板;第二驱动机构,设于床架,且驱动相连于第六端部;第二驱动机构可驱动第六端部朝第一方向移动,以带动第二活动床板随第三连杆绕第二方向转动,以使第二活动床板贴合或分离床板支撑面;在第二活动床板分离床板支撑面的情况下,第三连杆支撑于第二活动床板。
[0016]可选地,还包括第三活动床板和第四连杆,第一活动床板、第二活动床板和第三活动床板朝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第二活动床板的两相对侧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床架、以及可转动地连接第三活动床板;第四连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七端部和第八端部,第七端部可转动地连接第三活动床板,第八端部可转动地连接床架;在第二活动床板转动的情况下,第二活动床板可带动第四连杆随第三活动床板进行转动,以使第三活动床板贴合或分离床板支撑面;在第三活动床板分离床板支撑面的情况下,第四连杆支撑于第三活动床板与床架之间,第三活动床板与床板支撑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二活动床板与床板支撑面之间的夹角。
[0017]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导轨和第三滚轮,第二导轨设于床架,第三滚轮可转动地设于第六端部,并可移动地设于第二导轨,第三滚轮与第二导轨朝第一方向导向配合;在第二活动床板分离床板支撑面的情况下,第三连杆支撑于第二活动床板与第二导轨之间。
[0018]可选地,还包括第二驱动轴,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相连于第二驱动轴;第三连杆朝第二方向设置两个,第二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轴均位于两个第三连杆之间;第二驱动机构通过第二驱动轴分别与两个第三连杆相连,第二驱动机构可驱动第二驱动轴运动,以带动第六端部朝第一方向移动。
[0019]第二方面,本申请公开另一种床,包括:床架;第二活动床板,具有朝第一方向相对
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可转动地连接床架;第一方向为床架的长度方向;第三活动床板,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活动床板的第二侧;第三连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第五端部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活动床板;第二驱动机构,设于床架,且驱动相连于第六端部;第四连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七端部和第八端部,第七端部可转动地连接第三活动床板,第八端部可转动地连接床架;床架设有床板支撑面;第二驱动机构可驱动第六端部朝第一方向移动,以带动第二活动床板随第三连杆绕第二方向转动,以使第二活动床板贴合或分离床板支撑面;第二方向为床架的宽度方向;第二活动床板可带动第四连杆随第三活动床板进行转动,以使第三活动床板贴合或分离床板支撑面;在第二活动床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架(110);第一活动床板(12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床架(110);第一连杆(2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211)和第二端部(212),所述第一端部(211)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床架(110);第二连杆(2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部(221)和第四端部(222),所述第三端部(221)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10),且位于所述第一端部(211)和所述第二端部(212)之间;第一驱动机构(310),设于所述床架(110),且驱动相连于所述第四端部(222);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10)可驱动所述第四端部(222)朝第一方向(X)移动,以带动所述第一连杆(210)随所述第二连杆(220)绕第二方向(Y)转动;所述第一方向(X)为所述床架(110)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Y)为所述床架(110)的宽度方向;所述床架(110)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活动床板(120)的床板支撑面;在所述第一连杆(210)转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活动床板(120)可随所述第一连杆(210)绕所述第二方向(Y)转动,以贴合或分离于所述床板支撑面;在所述第一活动床板(120)与所述床板支撑面分离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端部(212)与所述第一活动床板(120)接触,所述第一连杆(210)支撑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床板(120)与所述床架(110)之间,所述第二连杆(220)支撑于所述第一连杆(210),所述第一连杆(210)和所述第二连杆(220)之间形成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轨(510),所述第一导轨(510)设于所述床架(110);所述第四端部(222)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导轨(510),且与所述第一导轨(510)朝所述第一方向(X)导向配合;在所述第一活动床板(120)与所述床板支撑面分离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连杆(220)支撑于所述第一连杆(210)与所述第一导轨(510)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滚轮(610),所述第一滚轮(610)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四端部(222),且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导轨(510);所述第四端部(222)通过所述第一滚轮(610)与所述第一导轨(510)朝所述第一方向(X)导向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滚轮(620),所述第二滚轮(620)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二端部(212);在所述第一活动床板(120)与所述床板支撑面分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杆(210)通过所述第二滚轮(620)与所述第一活动床板(120)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驱动轴(410),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10)驱动相连于所述第一驱动轴(410);所述第一连杆(210)和所述第二连杆(220)一一对应形成连杆驱动组,所述连杆驱动组朝所述第二方向(Y)设置两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10)和所述第一驱动轴(410)均位于两组所述连杆驱动组之间;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10)通过所述第一驱动轴(410),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杆驱动组中的
第四端部(222)相连,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10)可带动所述第四端部(222)随所述第一驱动轴(410)朝所述第一方向(X)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10)包括:第一电机(311);第一螺杆(312),与所述第一电机(311)驱动相连,所述第一螺杆(312)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X)一致;第一螺套(313),套设于所述第一螺杆(312),且与所述第一螺杆(312)螺旋传动配合;所述第一螺套(313)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轴(410);所述第一电机(311)可驱动所述第一螺套(313)随所述第一螺杆(312)朝所述第一方向(X)进行运动;所述第一螺套(313)可带动所述第四端部(222)随所述第一驱动轴(410)朝所述第一方向(X)进行移动。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10)还包括第一罩壳(314),所述第一罩壳(314)设于所述床架(110),所述第一罩壳(314)内部中空,所述第一电机(311)、所述第一螺杆(312)和所述第一螺套(313)均设于所述第一罩壳(314)内,所述第一罩壳(314)设有导向槽(317),所述第一驱动轴(410)的第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一罩壳(314),所述第一驱动轴(410)的第二部分通过所述导向槽(317)伸出于所述第一罩壳(314)外,以连接所述第二连杆(220)。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罩壳(314)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形成导轨腔(318),所述第一螺套(313)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导轨腔(318),且与所述导轨腔(318)沿所述第一方向(X)导向配合。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310)还包括:第一蜗轮(315)和第一蜗杆(316),所述第一蜗轮(315)设于所述第一螺杆(312),所述第一蜗杆(316)与所述第一电机(311)驱动相连,并与所述第一蜗轮(315)传动配合,所述第一电机(311)可驱动所述第一蜗杆(316)转动,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炳坤
申请(专利权)人: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