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火盆,内盆置于盆体上的外盆内且两盆体之间预留有间距空间构成上下贯通的气流通路,内盆有向外悬置的搭沿,搭沿依靠在外盆盆壁或搭置在外盆盆口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高温的内盆与木质的外盆之间预留出上下贯通的气流通路,外盆与内盆之间的冷流自然避免了外盆过热的现象,同时由于内盆的盆口处的搭沿处在冷流的路径上,搭沿被有效冷却,外盆受热程度大大降低,避免了炭火直接触及外盆的可能,提高了取暖安全。提高了取暖安全。提高了取暖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火盆
[0001]本技术涉及生活用取暖,具体讲就是一种取暖器具。
技术介绍
[0002]南方地区的冬季气温也是比较寒冷的且城镇没有市政集中供暖保障,偏远山区分散居住的居民同样面临冬季严寒的考验。为解决冬季取暖问题,长期以来居民通常备制家用火盆或称火桶的简易取暖器具,低矮一些的被称为火盆或高一点的被称为火桶的木盆或木桶由小型木工企业或作坊加工市售,居民购买后其内放置有金属制备的小盆或称内盆,内盆或由木盆销售门店配套或由居民利用自家闲置的金属器皿兼用,盆腔深度较浅,内盆中放置些许木炭等燃料燃烧,由此解决小范围及时所需的取暖需求。
[0003]上述简易的火盆取暖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即金属内盆中的燃料时木质的外盆受热严重,存在火灾隐患,每年冬季由火盆取暖诱发的悲剧无法杜绝。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可靠安全保障的火盆。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火盆,其特征在于:内盆置于盆体上开设进气通孔的外盆内且两者的盆体之间预留有间距空间构成上下贯通的气流通路,内盆的盆口处有向外悬置的搭沿,所述的搭沿的边沿依靠在外盆盆壁或搭置在外盆盆口上。
[0006]上述方案中,在高温的内盆与木质的外盆之间预留出上下贯通的气流通路,冷气自气流通路的底部进入并由上部排除,外盆与内盆之间的冷流自然避免了外盆过热的现象,同时由于内盆的盆口处的搭沿处在冷流的路径上,搭沿被有效冷却,外盆受热程度大大降低,且安全方便的实施内盆取放,避免了炭火直接触及外盆的可能,提高了取暖安全。
附图说明
[0007]图1、3分别是本技术的实施例1、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08]图2、4分别是图1、3对应结构的剖视图;
[0009]图5、7分别是图实施例1、2的部分部件的分解状态立体图;
[0010]图6是图实施例5中的部件装配状态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结合图1、2、3、4,火盆的内盆10置于盆体上开设进气通孔21的外盆20内且两者的盆体之间预留有间距空间构成上下贯通的气流通路,内盆10的盆口处有向外悬置的搭沿11,所述的搭沿11的边沿依靠在外盆盆壁22或搭置在外盆20盆口上。
[0012]上述方案中,内盆10与外盆20之间的气流通路的进气通孔21位于外盆20的盆体上,环境气体由进气通孔21进入后沿内盆10与外盆20的盆体尤其是两者盆壁之间的间隔空
间即夹腔1构成的气流通路上升,并自盆口处排出,如图1、3中的箭头指向所示,外盆20受热的几率大幅度降低,正常取暖过程中只能感受到外盆20的温暖感而无明显的烫手感觉,几无超过40度,使用安全得到保障;搭沿11的边沿依靠在外盆盆壁22或搭置在外盆20盆口上,也就是内盆10、外盆20的盆口可以基本平齐或内盆10略低或略高于外盆20的盆口均属于正常使用情况,此方案有利于取出内盆10以实施清灰等作业。
[0013]内盆10盆口小于外盆20盆口,所述的搭沿11的悬置边担置在外盆20的盆口沿上,搭沿11间隔布置在内盆10盆口处,内盆10口沿与外盆20盆口之间留有间距空间。间隔布置的搭沿11呈悬置状且悬置端搭置在外盆20盆口上,内盆10口沿与外盆20盆口之间留有间距空间即夹腔1自然构成了气流通路的上端排气孔,环境空气经过气流通路时阻碍了外盆20的温升速率的同时又限制了外盆20温升的幅度,另一方面是空间环境中的气体温度由于流经气流通路换热而获得适当热量贡献于环境温升。
[0014]内盆盆壁12的上边与等高位置处的外盆盆壁22之间的间距小于内盆盆壁12的下边与等高位置处的外盆盆壁22之间的间距。该方案保证取放内盆10时不会出现内盆10触碰外盆20的现象,进一步的保证了安全,同时该方案其实就是有利于将内盆10优选制作成盆腔呈口大底小的斗形,如此又可以增加向上的热辐射区域范围,提高向环境释放热量的效率,外盆20为直壁盆亦可。
[0015]外盆20的盆体上开设进气通孔21,进气通孔21连通至内盆10与外盆20之间的夹腔1,夹腔1连通至内盆10与外盆20盆口处的空域处,具体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的外盆20的盆壁22和/或盆底上开设进气通孔21。
[0016]所述的外盆盆壁22上的进气通孔21的高度位置与内盆10盆底的高度相符。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外盆盆壁22受热,还可以消散外盆20盆腔底部的热量,避免局部热量聚集。
[0017]所述的外盆盆壁22的进气通孔21的上部开设有辅助通孔23。外盆盆壁22中部设置辅助通孔23,温度相对较低环境气体自辅助通孔23进入气流通路可以进一步降低温度已经有所升高的气流温度,确保外盆盆壁22上下部位的温度基本安全稳定。
[0018]为进一步保证外盆20的升温处于安全范畴,外盆20的内壁上敷设有防火层30。外盆20的盆底、盆壁均可以加设防火棉30,这样就进一步确保了消除外盆20的火灾隐患。
[0019]进气通孔21为横向条形孔且沿防火层30的下边沿布置。这样可以保证有足够量的低温气体进入气流通路,防火层30一般选用防火棉即可,进气通孔21上方的盆壁上设置防火棉构成的防火层,可以避免在防火棉上开孔困难的问题,进气通孔21所在高度位置处外盆盆壁受热的显著较低,因此也不必在外盆盆壁22内壁的下部全部设置防火层,如此还可以减少防火材料的用量。
[0020]外盆20上口沿有防火圈40,内盆10的盆口处的搭沿11为片块状且搭置在防火圈40上。
[0021]以下结合实施例1、2对本技术详细说明。
[0022]实施例1
[0023]本实施例1涉及的内盆10为实体盆底的结构,即燃料的燃烧灰烬由内盆始终盛接,待灰烬较多时可以将内盆10取出倒倾灰。
[0024]由于内盆10的盆沿温度较高,为避免内盆10的盆沿直接与外盆20接触,沿外盆20盆口周向有向盆腔侧悬置的托臂50,防火圈40搭置在间隔布置托臂50。而内盆10的搭沿11
的面积本身很小,搭沿11搭置在防火圈40上,由搭沿11传递至防火圈40上的热量极为有限,防火圈40由薄板制备,就有足够的散热面积,防火圈40的温度处在安全范围内,防火圈40与托臂50的接触面积也很小,所以托臂50的受热量进一步减少,由此路径传递至外盆20的热量已经是微乎其微了。
[0025]所述的内盆10、外盆20整体呈圆桶、方桶或椭圆桶形,片块状的搭沿11在周向范围内均匀间隔布置2~10。如图1~7示出的实施例中,内盆10、外盆20整体上呈方形的盆型。搭边11在四个角部设置即可。
[0026]所述的内盆10的盆口处盖置有网状盖,图中未示出网状盖。设置网状盖可以避免物品掉落至火盆中造成财产损失,同时还可以在网状盖上烧水、烤制食物及物件。
[0027]实施例2
[0028]参见图5、6、7,本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外盆20、内盆10之间加设了一个灰盆60,实施例1的气流通路的路径包括内盆10与外盆20之间的夹腔1构成,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火盆,其特征在于:内盆(10)置于盆体上开设进气通孔(21)的外盆(20)内且两者的盆体之间预留有间距空间构成上下贯通的气流通路,内盆(10)的盆口处有向外悬置的搭沿(11),所述的搭沿(11)的边沿依靠在外盆盆壁(22)或搭置在外盆(20)盆口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盆,其特征在于:内盆(10)盆口小于外盆(20)盆口,所述的搭沿(11)的悬置边担置在外盆(20)的盆口沿上,搭沿(11)间隔布置在内盆(10)盆口处,内盆(10)口沿与外盆(20)盆口之间留有间距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盆,其特征在于:内盆盆壁(12)的上边与等高位置处的外盆盆壁(22)之间的间距小于内盆盆壁(12)的下边与等高位置处的外盆盆壁(22)之间的间距。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盆(20)的盆腔呈口大底小的斗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盆,其特征在于:外盆(20)的盆体上开设进气通孔(21),进气通孔(21)连通至内盆(10)与外盆(20)之间的夹腔(1),夹腔(1)连通至内盆(10)与外盆(20)盆口处的空域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火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盆(20)的盆壁(22)和/或盆底上开设进气通孔(2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火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盆盆壁(22)上的进气通孔(21)的高度位置与内盆(10)盆底的高度相符。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火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盆盆壁(22)上的进气通孔(21)的上部开设有辅助通孔(23)。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盆,其特征在于:外盆(20)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伟,朱泓,
申请(专利权)人:黄山徽州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