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锚杆冲击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5655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锚杆冲击试验装置,包括:基座、反力墙、提升组件、固定组件、配重组件、钢绞线、固定块;其中,基座上设有反力墙、固定组件,固定组件、配重组件位于反力墙两对侧,锚杆一端通过固定组件固定,锚杆另一端通过连接构件与钢绞线一端连接,钢绞线从安装在反力墙顶端的提升组件中伸出,从提升组件中伸出的钢绞线另一端设有配重组件,提升组件用于对固定在钢绞线上的固定块进行夹持和释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反力墙的优势进行平台的搭建,不需要额外进行框架搭建;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满足配重组件自重可调节及可升降高度范围更广的要求,适用范围广。适用范围广。适用范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锚杆冲击试验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锚杆冲击试验装置,属于锚杆测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锚杆或锚索支护已成为煤矿巷道安全高效的主要支护方式,在我国煤矿巷道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锚杆或锚索支护是将锚杆或锚索锚固于煤岩体内,拧紧杆(索)尾螺母(锁具),对围岩施加预紧力,约束巷道围岩的变形离层、碎胀与滑移错动,研究锚杆或锚索支护过程承受轴向载荷与轴向变形性能,对深化锚杆或锚索支护机理研究,提高锚杆或锚索支护可靠性,保证矿山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0003]现有锚杆冲击试验装置多利用落锤自由下落冲击锚杆,其通过改变落锤的自重和高度来提供冲击能冲击锚杆的方式,测量该过程中锚杆的受力及变形状况。对于落锤式,不仅对试验设备高度要求很高,且增减落锤重量时拆卸困难,最重要的是落锤的自重可调节范围及可升降高度有限,导致所提供的冲击能范围有限;当锚杆的承受力不在落锤所能提供冲击能范围内时,则无法测量到锚杆的最大承受力,无法得到完整且精确的力学性能数据参数;再者,无法在落锤时对落锤的承接处进行有效防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锚杆冲击试验装置,以用于借助反力墙构建锚杆冲击试验的平台。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锚杆冲击试验装置,包括:基座1、反力墙3、提升组件5、固定组件6、配重组件7、钢绞线8、固定块9;其中,基座1上设有反力墙3、固定组件6,固定组件6、配重组件7位于反力墙3两对侧,锚杆14一端通过固定组件6固定,锚杆14另一端通过连接构件13与钢绞线8一端连接,钢绞线8从安装在反力墙3顶端的提升组件5中伸出,从提升组件5中伸出的钢绞线8另一端设有配重组件7,提升组件5用于对固定在钢绞线8上的固定块9进行夹持和释放。
[0006]还包括设置在基座1上的缓冲组件4,且缓冲组件4位于配重组件7的下方。
[0007]所述提升组件5包括箱罩51、固定板52、驱动电机53、第一丝杆54、移动夹持块55、顶杆10;所述箱罩51可拆卸地安置在所述反力墙3的顶端;且所述箱罩51的两端分别从反力墙3上端两侧延伸出;所述固定板52呈水平状态固定安置在所述箱罩51的内腔中,所述固定板52的顶端一侧安置有驱动电机53,所述驱动电机53的输出端上安装第一丝杆54,位于所述第一丝杆54下方的所述固定板52上还开设有条形通孔;所述移动夹持块55通过第一丝杆54带动进行水平方向直线运动,固定块9位于移动夹持块55靠近配重组件7一侧,顶杆10位于移动夹持块55靠近固定组件6一侧。
[0008]所述移动夹持块55包括上滑块、下滑块551、夹持块553、弹性片555;其中,上滑块、下滑块551呈上下布置,上滑块与第一丝杆54配合,下滑块551与固定板52配合;两个夹持块553分别通过转轴552转动地安置在下滑块551的内腔中,且两个所述夹持块553中靠近所述
固定块9一侧的端部的夹持头554从内腔中伸出;弹性片555的两端固定连接在夹持块553之间且弹性片555与顶杆10配合对固定块9进行释放。
[0009]所述固定组件6包括金属框架61,所述金属框架61通过多个固定螺杆62锁紧在反力墙3一侧,并位于所述提升组件5一侧延伸端的下方,所述金属框架61的中部开设有放置腔63,用于放置锚杆14;垫片64固定安装在所述金属框架61的内腔顶端中部,垫片64与锚杆14限位板之间设置有多个压力传感器65。
[0010]所述配重组件7包括配重体71、限位套件72、配重柱73、底板74;其中,配重体71上端固定连接在钢绞线8的另一端,所述配重体71位于所述缓冲组件4的上方;限位套件72固定套设在所述配重体71的外壁中部;配重柱73单体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配重体71的外壁外侧,并与所述限位套件72紧密接触;底板74固定安置在配重体71的底端。
[0011]还包括第二丝杆76、移动盘77,移动盘77安装在配重体71底部内腔中,移动盘77底部周侧设有限位柱78,移动盘77底部中间设有第二丝杆76,第二丝杆76端部设有拧手75;底板74上开有盲孔,用于接触拧手75;所述配重柱73包括插接块731、筒体732、插杆733,筒体732上端的插接块731与筒体732顶端凹孔配合,筒体732下端的插杆733上开设有与限位柱78相匹配的通孔。
[0012]所述连接构件13包括夹持固定套131,所述夹持固定套131顶端与第一固定垫板132固定连接,夹持固定套131底端通过多个固定螺栓133与第二固定垫板134锁紧在所述夹持固定套131上;所述夹持固定套131的固定套内腔135中从上往下依次设有锚垫板136、用于对所述受拉钢绞线8进行锁定的锚具138、连接板137,连接板137顶端与锚具138固定,连接板137底端与锚杆14固定。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利用反力墙的优势进行平台的搭建,不需要额外进行框架搭建;进一步地,采用定滑轮以及“n”形钢绞线的配重悬吊方式,满足配重组件自重可调节及可升降高度范围更广的要求,适用范围广,在一些举架高度相对较高的试验场所能够进行不同冲击力的试验,通过提升组件能够对配重组件的下落高度进行调节,灵活实现不同冲击的试验效果,整体试验过程简单便捷;通过缓冲组件能够有效避免配重不慎掉落造成的噪声或伤害,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另外本装置中的配重组件能够实现多种组合作用,实现对试验所需配重的灵活调节效果,在调节过程无需将整体配重组件拆卸即可进行添加调整,组合调节方式简单便捷,结构设计合理,充分满足试验过程需求。
附图说明
[0014]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锚杆冲击试验装置的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锚杆冲击试验装置的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图2中的B处放大图;
[0020]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重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0为图9中的A处放大图;
[0024]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夹持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各标号为:1、基座,2、控制装置,3、反力墙,4、缓冲组件,5、提升组件,6、固定组件,7、配重组件,8、钢绞线,9、固定块,10、顶杆,11、连接块,12、定滑轮,13、连接构件,14、锚杆,15、配重片,16、位移传感器,51、箱罩,52、固定板,53、驱动电机,54、第一丝杆,55、移动夹持块,551、滑块,552、转轴,553、夹持块,554、夹持头,555、弹性片,61、金属框架,62、固定螺杆,6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锚杆冲击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反力墙(3)、提升组件(5)、固定组件(6)、配重组件(7)、钢绞线(8)、固定块(9);其中,基座(1)上设有反力墙(3)、固定组件(6),固定组件(6)、配重组件(7)位于反力墙(3)两对侧,锚杆(14)一端通过固定组件(6)固定,锚杆(14)另一端通过连接构件(13)与钢绞线(8)一端连接,钢绞线(8)从安装在反力墙(3)顶端的提升组件(5)中伸出,从提升组件(5)中伸出的钢绞线(8)另一端设有配重组件(7),提升组件(5)用于对固定在钢绞线(8)上的固定块(9)进行夹持和释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杆冲击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基座(1)上的缓冲组件(4),且缓冲组件(4)位于配重组件(7)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杆冲击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组件(5)包括箱罩(51)、固定板(52)、驱动电机(53)、第一丝杆(54)、移动夹持块(55)、顶杆(10);所述箱罩(51)可拆卸地安置在所述反力墙(3)的顶端;且所述箱罩(51)的两端分别从反力墙(3)上端两侧延伸出;所述固定板(52)呈水平状态固定安置在所述箱罩(51)的内腔中,所述固定板(52)的顶端一侧安置有驱动电机(53),所述驱动电机(53)的输出端上安装第一丝杆(54),位于所述第一丝杆(54)下方的所述固定板(52)上还开设有条形通孔;所述移动夹持块(55)通过第一丝杆(54)带动进行水平方向直线运动,固定块(9)位于移动夹持块(55)靠近配重组件(7)一侧,顶杆(10)位于移动夹持块(55)靠近固定组件(6)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锚杆冲击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夹持块(55)包括上滑块、下滑块(551)、夹持块(553)、弹性片(555);其中,上滑块、下滑块(551)呈上下布置,上滑块与第一丝杆(54)配合,下滑块(551)与固定板(52)配合;两个夹持块(553)分别通过转轴(552)转动地安置在下滑块(551)的内腔中,且两个所述夹持块(553)中靠近所述固定块(9)一侧的端部的夹持头(554)从内腔中伸出;弹性片(555)的两端固定连接在夹持块(553)之间且弹性片(555)与顶杆(10)配合对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海源缪易辰白恺霖潘文何桂琳杨帅帅张东东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