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壳体和液冷电源模块,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外壳、液路隔板和液路盖板,所述外壳、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液路隔板形成容置第一电路板组件的第一密封腔室,所述外壳、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液路盖板形成容置第二电路板组件的第二密封腔室;所述液路隔板面向所述第二盖板的一侧形成弯曲凹槽,所述液路盖板密封所述液路隔板以形成密封弯曲回路,所述密封弯曲回路中容置冷却液;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和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的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面分别贴合所述液路隔板和所述液路盖板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巧妙使用所述液路盖板密封液路隔板以形成密封冷却液弯曲回路,使得热量可以迅速通过冷却液迅速降温,实现液冷散热。实现液冷散热。实现液冷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冷壳体和液冷电源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电源模块,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液冷壳体和包括该液冷壳体的液冷电源模块。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充电速度越来越快,其所要求充电桩的电源模块的功率越来越大。功率越大的电源模块在工作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越多的热量,这些热量需要及时排出电源模块外,否则,会损坏电源模块的电路板,甚至引起爆炸和火灾。然而,市场上大多数电源模块的散热主要方式为风冷模式,风冷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趋势了。因为其存在以下缺点:1、采用风冷模式进行散热,导致电源模块尺寸体积大,重量也大,成本较高,有时还不能满足散热需求。2、采用风冷模式的电源模块,其内部防护等级都不高,尤其是风扇暴晒或暴露在风、雨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中,导致风扇老化快,寿命短,已经满足不了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液冷壳体和包括该液冷壳体的液冷电源模块,能够有效保证其中电子元器件的有效散热。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液冷壳体,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外壳、液路隔板和液路盖板,所述外壳、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液路隔板形成容置第一电路板组件的第一密封腔室,所述外壳、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液路盖板形成容置第二电路板组件的第二密封腔室;所述液路隔板面向所述第二盖板的一侧形成弯曲凹槽,所述液路盖板密封所述液路隔板以形成密封弯曲回路,所述密封弯曲回路中容置冷却液;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和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的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面分别贴合所述液路隔板和所述液路盖板设置。
[0005]在本技术所述的液冷壳体中,所述弯曲凹槽为弓字型凹槽,所述密封弯曲回路为弓字型密封弯曲回路,且所述弓字型密封弯曲回路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设置在所述外壳的第一面板上。
[0006]在本技术所述的液冷壳体中,所述液路隔板面向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设置两组散热硅胶盒,所述两组散热硅胶盒分别贴靠所述外壳的第二面板和第三面板设置,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第三面板相对设置,所述散热硅胶盒中设置散热硅胶。
[0007]在本技术所述的液冷壳体中,所述液路盖板背向所述液路隔板的一侧设置一组散热硅胶盒和凸台,所述散热硅胶盒贴靠所述外壳的第二面板设置,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散热硅胶盒和所述外壳的第三面板之间,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第三面板相对设置;所述凸台内部正对所述弓字型凹槽的位置对应设置冷却液通道,所述散热硅胶盒中设置散热硅胶。
[0008]在本技术所述的液冷壳体中,所述弓字型凹槽内部设置朝向所述液路盖板延伸的第一散热鳞片,所述液路盖板正对所述第一散热鳞片设置第二散热鳞片。
[0009]在本技术所述的液冷壳体中,所述液路盖板和所述液路隔板之间、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一盖板之间、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均设置密封硅胶。
[0010]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液冷电源模块,包括第一电路板组件、第二电路板组件以及所述的液冷壳体。
[0011]在本技术所述液冷电源模块中,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为输出DC/DC电路板组件,所述输出DC/DC电路板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盖板上,所述输出DC/DC电路板组件的电子元器件包括第一MOS管组、变压器、电感和输出电容,所述第一MOS管组、变压器、电感和输出电容的散热面沿着或邻近所述密封弯曲回路贴合所述液路隔板设置。
[0012]在本技术所述液冷电源模块中,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为输入PFC电路板组件,所述输入PFC电路板组件设置在所述液路盖板上;所述输入PFC电路板组件的电子元器件包括输入PFC电感、输入共模电感、第二MOS管组、保险丝和输入电容,所述输入PFC电感、所述输入共模电感、所述第二MOS管组、所述保险丝和所述输入电容的散热面沿着或邻近所述密封弯曲回路贴合所述液路盖板设置。
[0013]在本技术所述液冷电源模块中,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上的输入端子、输出端子和透气阀,所述输入端子电连接所述输入PFC电路板组件,所述输出端子电连接所述输出DC/DC电路板组件,所述透气阀设置在所述密封弯曲回路的进液口和出液口附近。
[0014]本技术通过巧妙使用所述液路盖板密封液路隔板以形成密封冷却液弯曲回路,然后将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面分别贴合所述液路隔板和所述液路盖板设置,使得电子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可以迅速通过冷却液迅速降温,从而实现液冷散热。并且由于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面分别贴合冷却液回路的两个侧壁,因此其散热过程彼此不会影响,可以充分利用冷却液,散热效果更佳,并且采用所述液路隔板和所述液路盖板形成冷却液密封回路,结构紧凑、只需要利用少量空间,不会对造成整体体积增加。
附图说明
[0015]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16]图1是本技术的液冷壳体的优选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2A是图1所示的液冷壳体的第一角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2B是图1所示的液冷壳体的第二角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9]图2C是图1所示的液冷壳体的液路隔板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0020]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液冷壳体的优选实施例的弓字型密封弯曲回路的冷却液流向;
[0021]图4是本技术的液冷电源模块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A是图4所示的液冷电源模块的第一角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图5B是图4所示的液冷电源模块的第二角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6A示出了图4所示的液冷电源模块的输出DC/DC电路板组件的正视图;
[0025]图6B示出了图4所示的液冷电源模块的输出DC/DC电路板组件的后视图;
[0026]图6C示出了图4所示的液冷电源模块的输出DC/DC电路板组件的侧视图;
[0027]图7A示出了图4所示的液冷电源模块的输入PFC电路板组件的正视图;
[0028]图7B示出了图4所示的液冷电源模块的输入PFC电路板组件的后视图;
[0029]图7C示出了图4所示的液冷电源模块的输入PFC电路板组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1]本技术涉及液冷壳体及其应用,所述液冷壳体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外壳、液路隔板和液路盖板,所述外壳、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液路隔板形成容置第一电路板组件的第一密封腔室,所述外壳、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液路盖板形成容置第二电路板组件的第二密封腔室;所述液路隔板面向所述第二盖板的一侧形成弯曲凹槽,所述液路盖板密封所述液路隔板以形成密封弯曲回路,所述密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外壳、液路隔板和液路盖板,所述外壳、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液路隔板形成容置第一电路板组件的第一密封腔室,所述外壳、所述第二盖板和所述液路盖板形成容置第二电路板组件的第二密封腔室;所述液路隔板面向所述第二盖板的一侧形成弯曲凹槽,所述液路盖板密封所述液路隔板以形成密封弯曲回路,所述密封弯曲回路中容置冷却液,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和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的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面分别贴合所述液路隔板和所述液路盖板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凹槽为弓字型凹槽,所述密封弯曲回路为弓字型密封弯曲回路,且所述弓字型密封弯曲回路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设置在所述外壳的第一面板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路隔板面向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设置两组散热硅胶盒,所述两组散热硅胶盒分别贴靠所述外壳的第二面板和第三面板设置,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第三面板相对设置,所述散热硅胶盒中设置散热硅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液路盖板背向所述液路隔板的一侧设置一组散热硅胶盒和凸台,所述散热硅胶盒贴靠所述外壳的第二面板设置,所述凸台设置在所述散热硅胶盒和所述外壳的第三面板之间,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第三面板相对设置,所述凸台内部正对所述弓字型凹槽的位置对应设置冷却液通道,所述散热硅胶盒中设置散热硅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弓字型凹槽内部设置朝向所述液路盖板延伸的第一散热鳞片,所述液路盖板正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世贵,覃继巧,柏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优优绿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