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蛙类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包括蛙类养殖池、预处理池、过滤池和调节池,蛙类养殖池通过排污渠将污水排放至预处理池,预处理池设有过滤网,过滤池设有厌氧过滤器、缺氧反应器和好氧反应器,过滤池的上层清液通过排水管排进调节池,调节池与过滤池之间设有微滤机和蛋白质分离器,调节池为多级处理池,且池内设有PH调节池和微生物池。本蛙类养殖废水处理系统通过粗过滤、脱氮除磷、二次过滤以及水体调节,有效将蛙类养殖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使水体达到排放和重复利用的标准,同时于养鱼池连接,提高养殖场的多样化和养殖效率。养殖场的多样化和养殖效率。养殖场的多样化和养殖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蛙类养殖废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环境工程
,具体讲是一种蛙类养殖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牛蛙在餐食行业中兴起和普及,蛙类的系统养殖也在逐渐增加,在蛙类的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主要是养殖塘定期补给水时所排污水和清塘时所排污水。污水中的污染物含有大量蛙类未吃掉的饲料、蛙类成长过程中新陈代谢的排泄物、蛙类的尸体等。除此以外,废水中还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化学物,例如氮、磷等对环境有几大污染性的污染物,而很多养殖场并没有相应的防治设施,池中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公共的水域,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而且对病死的蛙类尸体未经处理,就随意丢弃,使其滋生细菌并污染水质,或者未经处理的污水循环利用,会导致蛙类因水质和病菌大量死亡。
[0003]例如中国技术专利: 一种牛蛙养殖装置(申请号:CN202021494881.4,公开(公告)日:2021
‑
03
‑
30)中记载的:牛蛙养殖装置包括支撑架、第一牛蛙养殖箱、第二牛蛙养殖箱、第三牛蛙养殖箱、第一进水管、第一出水管、第一沉淀罐,第二进水管、第三进水管、第一隔网、第二出水管、第二沉淀罐、第四进水管、第五进水管、第二隔网以及第三出水管。其装置仅通过过滤便将养蛙的污水循环利用,其未经过脱氮去磷污水直接循环利用,会导致蛙类无法生存,且不断积累有害物质,影响蛙类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缺陷,本技术提出一种蛙类养殖废水处理系统,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以及满足了实际需求,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所示:
[0005]一种蛙类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蛙类养殖池、预处理池、过滤池和调节池,所述蛙类养殖池通过排污渠将污水排放至预处理池,所述预处理池垂直设有多个不同栅格规格的过滤网,所述预处理池通过排水泵将污水排到过滤池,所述过滤池设有依次连接的厌氧过滤器、缺氧反应器和好氧反应器,所述缺氧反应器中投放有反硝化细菌,所述好氧反应器中设有生物转盘,所述过滤池的上层清液通过排水管排进调节池,所述调节池与过滤池之间设有微滤机和蛋白质分离器,所述调节池为多级处理池,且所述调节池内设有PH调节池和微生物池,所述PH调节池设有用于调节水体PH的药物添加器,所述微生物池设有曝气装置,且投放有微生物。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预处理池的底部通过底部的排泄口与污泥干化装置连接,所述处理池底部的污泥定期清理,所述预处理池上层的澄清液通过排水泵排进过滤池,所述过滤网栅格按规格由大到小依次远离排污渠设置。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过滤池还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的底部通过回流管与厌氧过滤器连接,所述好氧反应器通过回流管与缺氧反应器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微滤机的数量为2台以上,所述微滤机的进水口通过排水管和设于排水管上的开关连接养鱼池,所述蛋白质分离器的数量为3台以
上。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调节池还包括生态池、溶氧池,所述生态池中种植有不同的挺水植物,且放置有火山石、蠔壳,所述溶氧池内设有增氧设备。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好氧反应器中投放有甘度硝化细菌,所述微生物池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钟虫、线虫、轮虫、放线菌、真菌。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调节池通过后部的补水管与蛙类养殖池和养鱼池连接,且靠近蛙类养殖池和养鱼池一端设有开关,所述调节池还设有带开关的排放管。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蛙类养殖池和养鱼池通过水管连接同一个补水池,所述补水池设有溶氧设备。
[0013]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预处理池的多级过滤网进行多级粗过滤,清除污水中的大体积污染物,再经过过滤池进行厌氧——缺氧——好氧循环处理,对污水进行脱氮除磷,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再经过微滤机和蛋白分离器进行二次过滤,过滤污水中的污泥和蛋白质,最后经过调节池的PH调节、微生物净化、生态过滤和增氧处理使污水得到充分的净化,实现无害化处理或者循环利用,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同时本系统能够与养鱼池连接共同使用,提高养殖池的利用率和养殖多样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一种蛙类养殖废水处理系统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一种蛙类养殖废水处理系统过滤池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一种蛙类养殖废水处理系统调节池的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蛙类养殖池1、污泥干化装置11、排污渠12、预处理池2、排水泵21、过滤池3、厌氧过滤器31、缺氧反应器32、好氧反应器33、沉淀池34、回流管35、排水管36、调节池4、微滤机41、蛋白质分离器42、PH调节池43、微生物池44、生态池45、溶氧池46、补水管47、排放管48、养鱼池5、补水池6。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与相关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相关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好说明本技术本身而举的优选实施例,而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如下的实施例中,并且本技术涉及本
的相关必要部件,应当视为本
内的公知技术,是本
所属的技术人员所能知道并掌握的。
[0019]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一种蛙类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蛙类养殖池1、预处理池2、过滤池3和调节池4,所述蛙类养殖池1通过排污渠12将污水排放至预处理池2,所述预处理池2垂直设有多个不同栅格规格的过滤网,所述预处理池2通过排水泵21将污水排到过滤池3,所述过滤池3设有依次连接的厌氧过滤器31、缺氧反应器32和好氧反应器33,所述缺氧反应器32中投放有反硝化细菌,所述好氧反应器33中设有生物转盘,所述过滤池3的上层清液通过排水管36排进调节池4,所述调节池4与过滤池3之间设有微滤机41和蛋白质分离器42,所述调节池4为多级处理池,且所述调节池4内设有PH调节池43和微生物池
44,所述PH调节池43设有用于调节水体PH的药物添加器,所述微生物池44设有曝气装置,且投放有微生物。
[002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蛙类养殖的废水经过养殖人员在所述蛙类养殖池1清理后,经过所述排污渠12排放至所述预处理池2,所述预处理池2的所述过滤网将废水进行多级的过滤,将其中的大体积废渣,例如粪便、杂草、颗粒物等进行过滤筛除,对废水进行粗过滤,方便后续进一步处理。经过所述预处理池2粗过滤后,上层澄清液经所述排水泵21排至所述过滤池3,经由所述厌氧过滤器31、所述缺氧反应器32、所述好氧反应器33进行脱氮除磷处理,所述预过滤池3的上层澄清液经过所述厌氧过滤器31后,水体中的磷释放,同时部分有机物被氨化,方便后续所述缺氧反应器32利用反硝化细菌进行脱氮处理,以及通过所述好氧反应器33中的甘度硝化细菌和生物转盘提高反应效率,进行硝化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蛙类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蛙类养殖池(1)、预处理池(2)、过滤池(3)和调节池(4),所述蛙类养殖池(1)通过排污渠(12)将污水排放至预处理池(2),所述预处理池(2)垂直设有多个不同栅格规格的过滤网,所述预处理池(2)通过排水泵(21)将污水排到过滤池(3),所述过滤池(3)设有依次连接的厌氧过滤器(31)、缺氧反应器(32)和好氧反应器(33),所述缺氧反应器(32)中投放有反硝化细菌,所述好氧反应器(33)中设有生物转盘,所述过滤池(3)的上层清液通过排水管(36)排进调节池(4),所述调节池(4)与过滤池(3)之间设有微滤机(41)和蛋白质分离器(42),所述调节池(4)为多级处理池,且所述调节池(4)内设有PH调节池(43)和微生物池(44),所述PH调节池(43)设有用于调节水体PH的药物添加器,所述微生物池(44)设有曝气装置,且投放有微生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蛙类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池(2)的底部通过底部的排泄口与污泥干化装置(11)连接,所述处理池底部的污泥定期清理,所述预处理池(2)上层的澄清液通过排水泵(21)排进过滤池(3),所述过滤网栅格按规格由大到小依次远离排污渠(12)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蛙类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欣仪,
申请(专利权)人:关欣仪,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