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智能迎宾灯,该智能迎宾灯安装在汽车上,包括以下部件:照明模块和用于接收无线信号的信号接收模块均安装在壳体内,照明模块中每一智能灯头均配置有一个第一PCB板;智能灯头的透镜组安装在灯筒内,灯筒一端设有固定在对应第一PCB板上的光源;第一PCB板分别与信号接收模块和光源电连接,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控制光源开闭和光照调节;每一灯筒的轴向与垂直地面的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各不相同,在离汽车越远的方向上,每一智能灯头投射出的光束与竖直方向之间的投射夹角越小,多个智能灯头分别投射出的光束投射在地面上形成条形斑马线。本申请提供的智能迎宾灯能够根据无线信号提前开启,提高用户的出行安全和舒适度。全和舒适度。全和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迎宾灯
[0001]本申请属于汽车智能配件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智能迎宾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汽车上安装迎宾灯。通常迎宾灯安装在汽车的车门位置或者其他需要之处,一方面可以彰显汽车品牌的高贵气质,第二个作用就是为乘坐者照亮车门附近区域,使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然而,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迎宾灯,一般都是设计成在车门开启时才会开启迎宾灯的点亮工作,从而实现照亮车门附近的地面道路,以及给驾驶人以指示等作用。也就是说,在汽车整个系统中,传统的汽车迎宾灯的亮与灭只能通过车门开启或关闭的信号来控制,控制手段非常单一,而且迎宾灯投射到地面上的光照图案也十分简单,仅仅实现了照明作用而已。而迎宾灯若不能在车门开启前提前打开的话,就不能给驾驶人更有效而安全的照明指引,导致驾驶人无法识别出车门周围的水坑等障碍物,也不能带来更好的愉悦舒适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迎宾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汽车的迎宾灯无法提前开启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智能迎宾灯,安装在汽车上,该智能迎宾灯包括:
[0005]壳体;
[0006]信号接收模块,安装在壳体内,用于接收无线信号;以及,
[0007]照明模块,安装在壳体内,照明模块包括多个智能灯头以及多个第一PCB板,多个智能灯头和多个第一PCB板均安装在壳体中,且每一智能灯头均配置有一个第一PCB板;智能灯头包括光源、灯筒和透镜组,透镜组安装在灯筒内部,灯筒沿轴向的远离地面的一端设有光源,光源固定在对应的第一PCB板上,且出光面朝向透镜组;第一PCB板分别与信号接收模块和光源电连接,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控制光源的开闭和光照调节;
[0008]其中,以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为竖直方向,每一灯筒的轴向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各不相同,每一智能灯头投射出的光束与竖直方向之间形成投射夹角,在离汽车越远的方向上,投射夹角越小,以使多个智能灯头分别投射出的光束投射在地面上形成条形斑马线。
[0009]可选地,智能灯头还包括面罩,灯筒沿轴向的远离光源的一端设有面罩。
[0010]可选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多个固定筒套,每一固定筒套均呈沿轴向前后开口设置,且均适配套装有一个同轴设置的灯筒,固定筒套远离光源的一端卡接有面罩。
[0011]可选地,多个智能灯头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一灯头、第二灯头以及第三灯头,第一灯头与竖直方向具有第一投射夹角,第二灯头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第二投射夹角,第三灯头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第三投射夹角;第一投射夹角大于第三投射夹角,第三投射夹角大于第二投射夹角。
[0012]可选地,照明模块还包括一个第二PCB板,每一第一PCB板均分别与第二PCB板连接。可选地,多个第一PCB板间隔并排设置,第二PCB板和各个第一PCB板之间采用线束焊接。
[0013]可选地,第二PCB板包括串行通讯网络控制单元,串行通讯网络控制单元分别与各个第一PCB板电连接。
[0014]可选地,信号接收模块包括蓝牙信号器,蓝牙信号器的接收端与信息发送终端无线连接,蓝牙信号器的发送端与第二PCB板电连接。可选地,智能迎宾灯还包括散热件,散热件安装在壳体远离面罩的一侧,第一PCB板和第二PCB板均与散热件贴合。
[0015]可选地,散热件具有朝向壳体的散热内侧面,散热内侧面上临近外周边缘处设有第一密封结构,散热件通过第一密封结构实现与壳体的密封连接。
[0016]本申请提供的智能迎宾灯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智能迎宾灯的使用过程如下:首先,驾驶员靠近车辆时,其随身携带的信息发送终端例如手机和车钥匙等,就能发出相关的无线信号,例如但不限于蓝牙信号等;然后,信号接收模块可以接收该无线信号并传输给相应的第一PCB板;然后,第一PCB板根据接收到的无线信号就能智能控制对应的智能灯头的光源的开闭和光照调节,并在车门附近的地面上投射光束以形成预设的条形斑马线。这样,本智能迎宾灯作为一种新构思的车外迎宾灯具,就能实现在车门开启之前,智能迎宾灯在相应侧自动亮,在地面上投射形成类似红毯迎宾模式的条形斑马线,一方面能给驾驶者以及随行人员带来新颖杆和更佳的愉悦感,另一方面也能提高驾驶员的出行安全和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迎宾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迎宾灯的爆炸图;
[0020]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迎宾灯的侧视图;
[0021]图4为图3中S1
‑
S1方向的剖视图;
[0022]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迎宾灯的俯视图;
[0023]图6为图5中S2
‑
S2方向的剖视图;
[0024]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迎宾灯的光照区域示意图;
[0025]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迎宾灯投射成条形斑马线的光照效果示意图。
[0026]附图标号说明:
[0027]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智能迎宾灯10汽车20车门31第一区域32第二区域33第三区域110壳体120智能灯头124灯筒125透镜组
126面罩111固定筒套121第一灯头122第二灯头123第三灯头131第二PCB板132第一PCB板140散热件141散热板142散热翅片50地面144密封槽145密封凸缘112卡扣113自攻螺钉40条形斑马线127光源
ꢀꢀ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2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0030]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左、右、上和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0031]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32]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迎宾灯,安装在汽车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信号接收模块,安装在壳体内,用于接收无线信号;以及,照明模块,安装在壳体内,所述照明模块包括多个智能灯头以及多个第一PCB板,多个所述智能灯头和多个所述第一PCB板均安装在所述壳体中,且每一所述智能灯头均配置有一个所述第一PCB板;所述智能灯头包括光源、灯筒和透镜组,所述透镜组安装在所述灯筒内部,所述灯筒沿轴向的远离地面的一端设有所述光源,所述光源固定在对应的所述第一PCB板上,且出光面朝向所述透镜组;所述第一PCB板分别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和所述光源电连接,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无线信号控制所述光源的开闭和光照调节;其中,以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为竖直方向,每一所述灯筒的轴向与所述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各不相同,每一所述智能灯头投射出的光束与竖直方向之间形成投射夹角,在离所述汽车越远的方向上,所述投射夹角越小,以使多个所述智能灯头分别投射出的光束投射在地面上形成条形斑马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迎宾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灯头还包括面罩,所述灯筒沿轴向的远离所述光源的一端设有所述面罩。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迎宾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多个固定筒套,每一所述固定筒套均呈沿轴向前后开口设置,且均适配套装有一个同轴设置的所述灯筒,所述固定筒套远离所述光源的一端卡接有所述面罩。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迎宾灯,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智能灯头包括并排间隔设置的第一灯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成,吴正海,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百康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