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通道闸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4603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闸道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智能通道闸结构,包括外壳,外壳内部靠近中间的位置上固定安装有隔板,外壳内壁两侧且位于隔板上方的位置上开设有圆形套孔Ⅰ,外壳的内部通过圆形套孔Ⅰ活动套接有阻止装置,通过伸缩机输出轴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行程座,行程座的外表面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与端板底部的弧形槽相接触,伸缩机的输出轴会伸出从而带动端板同时移动,阻止杆安装有连接转动座的一端高度抬升,从而对车辆进行阻止作用,并且这种阻止方式只需要阻止杆安装有连接转动座的一端与车辆的车架或者车底盘接触,并可通过车辆自身的动力,从而带动阻止杆快速进行抬升,达到最大高度,并对车辆进行最大限度上的阻止。并对车辆进行最大限度上的阻止。并对车辆进行最大限度上的阻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通道闸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闸道设备
,具体为一种智能通道闸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通道闸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设备,常设置在一些高档小区门口或是一些涉密单位入口处,能够很好的对车辆或者行人起到阻碍的作用,避免擅自闯入而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或者损失,现有一种对用于车辆进出的通道闸,是利用动力装置驱动柱形伸缩杆进行升降,当需要对车辆进行阻止时,可通过远程遥控或者自身带有的控制开关进行启动,从而通过动力装置带动伸缩杆进行伸出,从而将车辆通道关闭,使得车辆无法正常进出,这种结构的通道闸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效果优良等优点,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通道闸结构。
[0003]虽然现有的通道闸具有上述的诸多优点,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升降式的柱形伸缩杆的伸出高度必须要高于车辆底盘,甚至要达到发动机所在高度才能起到有效的阻止效果,当需要车速较快闯入车辆时,会出现伸缩杆伸出不及时而导致无法正常阻止的情况发生,此外,传统的柱形升缩杆由于无法泄力,导致车辆撞击时动能全是释放在车辆结构上,易导致车辆结构崩溃导致驾驶室变形并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对此,本申请文件提出一种智能通道闸结构,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智能通道闸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通道闸结构,具备阻止效果好且最大程度保护车内人员的优点,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通道闸结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靠近中间的位置上固定安装有隔板,所述外壳内壁两侧且位于隔板上方的位置上开设有圆形套孔Ⅰ,所述外壳的内部通过圆形套孔Ⅰ活动套接有阻止装置,所述隔板顶部靠近一端的位置上开设有行程孔,所述外壳内壁两侧且位于隔板下方的位置上固定安装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侧开设有圆形套孔Ⅱ,所述连接块通过圆形套孔Ⅱ活动套接有行程装置,所述阻止装置与行程装置相接触,所述外壳内部两侧位于上方的位置上固定安装有上限位板,所述上限位板与阻止装置相配合,所述外壳内腔两侧位于隔板下方的位置上固定安装有下限位板,所述下限位板与行程装置相配合,所述下限位板与外壳内腔的一端存在间隔。
[0006]优选的,所述阻止装置包括阻止杆,所述阻止杆两侧靠近一端的位置上固定安装有转轴Ⅰ,所述转轴Ⅰ与圆形套孔Ⅰ活动套接,所述阻止杆顶部靠近另一端的位置上固定安装有连接转动座,所述连接转动座的内部活动套接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压气块,所述压气块的一端开设有导气弯孔,且导气弯孔从压气块的一端延伸至压气块外表面的一侧,所述传动杆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行程套筒,所述行程套筒的一端活动套接有端板,所述行程套筒外表面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排气孔,
所述排气孔与行程套筒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端板的背面开设有导气孔,所述导气孔从端板的一侧延伸至端板的底部,所述端板的两侧开设有限位槽Ⅰ,所述限位槽Ⅰ与上限位板相配合。
[0007]优选的,所述端板的底部开设有弧形槽,且该弧形槽与行程装置相接触,所述导气孔与行程装置相对应。
[0008]优选的,所述压气块达到行程极限后导气弯孔与排气孔相对应。
[0009]优选的,所述行程装置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两端固定安装有转轴Ⅱ,所述转轴Ⅱ与圆形套孔Ⅱ活动套接,所述转轴Ⅱ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伸缩机,所述伸缩机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环形固定板,所述环形固定板的两侧固定安装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与隔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机输出轴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行程座,所述行程座的外表面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与端板底部的弧形槽相接触,所述环形槽外表面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止流塞,所述止流塞与导气孔相对应,所述行程座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两侧开设有限位槽Ⅱ,所述限位槽Ⅱ与相配合。
[0010]优选的,所述伸缩机的输出轴伸出达到极限且压气块同时达到行程极限时阻止杆与传动杆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下限位板与外壳内腔一端的间隔宽度大于的宽度。
[0011]本专利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1、本专利技术通过伸缩机输出轴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行程座,行程座的外表面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与端板底部的弧形槽相接触,使得该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伸缩机的输出轴会伸出从而带动端板同时移动,端板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受到上限位板限位作用,由于此时压气块位于行程套筒内部靠近一端的位置上,使其会与端板和行程套筒同步移动,从而带动阻止杆以转轴Ⅰ的轴线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使得阻止杆安装有连接转动座的一端高度抬升,从而对车辆进行阻止作用,并且这种阻止方式只需要阻止杆安装有连接转动座的一端与车辆的车架或者车底盘接触,并可通过车辆自身的动力,从而带动阻止杆快速进行抬升,从而达到最大高度,并对车辆进行最大限度上的阻止,这种阻止方式不会将车辆的动能完全释放,而使将车辆动能转化为阻止杆自身的动能,以及阻止杆对车辆底盘之间的阻力,并对车辆的底盘和悬挂进行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得车辆即使强行通过该装置,也无法继续正常行驶从而方便后续的截停,从而使该装置对车辆驾驶室的破坏降到最低,而传统的升降式通道闸,通过柱状的升降杆,对车辆进行阻止,并且升降杆的伸出高度必须要高于底盘,甚至与发动机高度平齐才能正常发挥阻止作用,易出现车辆通过但是伸缩杆还未完全伸出的问题,而本申请文件则很好的避免了这一点,提高了该装置的阻止效果,此外,传统的升降杆会直接将车辆的动能完全释放,很容易造成车辆驾驶室结构崩溃,从而导致驾驶人员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本申请文件涉及的装置很好的避免了这一点,提高了该装置的人性化。
[0013]2、本专利技术通过连接转动座的内部活动套接有转动块,转动块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传动杆,传动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压气块,使得该装置运行的过程中伸缩机未达到行程极限,阻止杆未完全竖起,若此时车辆与阻止杆的一端发生接触,由于环形槽与端板底部的弧形槽依然处于接触的关系,导致行程套筒无法移动,此时车辆的动能会转化为阻止杆的动能,从而使阻止杆运动至竖直的状态,使得传动杆带动压气块插入到行程套筒的底部,使得导气弯孔的一端的气压不断升高,从而不断消耗汽车的动能,避免汽车动能完全作用于汽车
自身而导致汽车自身结构崩溃对车内人员造成较大伤害,此外,当传动杆和压气块达到行程极限,此时导气弯孔会与排气孔相对应,并且下限位板与外壳内腔一端的间隔宽度大于限位块的宽度,限位槽Ⅱ与下限位板脱离而失去限位作用,使得行程套筒内部的高压气体通过导气弯孔、排气孔以及导气孔对止流塞进行冲击,从而使伸缩机在导气孔中吹出的强气流作用下沿转轴Ⅱ轴线方向进行转动,从而使环形槽与端板底部的弧形槽之间脱离,避免阻止装置在巨大的冲击作用下结构崩溃时,通过环形槽与端板底部弧形槽相接触导致行程装置结构受损的问题,降低了该装置的使用和维修成本。
[0014]3、本专利技术通过伸缩机的输出轴伸出达到极限且压气块和端板同时达到行程极限时阻止杆与传动杆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使得当端板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通道闸结构,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部靠近中间的位置上固定安装有隔板(2),所述外壳(1)内壁两侧且位于隔板(2)上方的位置上开设有圆形套孔Ⅰ(3),所述外壳(1)的内部通过圆形套孔Ⅰ(3)活动套接有阻止装置(4),所述隔板(2)顶部靠近一端的位置上开设有行程孔(5),所述外壳(1)内壁两侧且位于隔板(2)下方的位置上固定安装有连接块(6),所述连接块(6)的一侧开设有圆形套孔Ⅱ(7),所述连接块(6)通过圆形套孔Ⅱ(7)活动套接有行程装置(8),所述阻止装置(4)与行程装置(8)相接触,所述外壳(1)内部两侧位于(2)上方的位置上固定安装有上限位板(9),所述上限位板(9)与阻止装置(4)相配合,所述外壳(1)内腔两侧位于隔板(2)下方的位置上固定安装有下限位板(10),所述下限位板(10)与行程装置(8)相配合,所述下限位板(10)与外壳(1)内腔的一端存在间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通道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止装置(4)包括阻止杆(41),所述阻止杆(41)两侧靠近一端的位置上固定安装有转轴Ⅰ(42),所述转轴Ⅰ(42)与圆形套孔Ⅰ(3)活动套接,所述阻止杆(41)顶部靠近另一端的位置上固定安装有连接转动座(43),所述连接转动座(43)的内部活动套接有转动块(44),所述转动块(4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传动杆(45),所述传动杆(45)的一端固定安装有压气块(46),所述压气块(46)的一端开设有导气弯孔(47),且导气弯孔(47)从压气块(46)的一端延伸至压气块(46)外表面的一侧,所述传动杆(45)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行程套筒(48),所述行程套筒(48)的一端活动套接有端板(49),所述行程套筒(48)外表面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排气孔(401),所述排气孔(401)与行程套筒(48)的内腔相连通,所述端板(49)的背面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永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德志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