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固定装置及手术台,多功能固定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连接件及适配器。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呈角度设置,连接件连接于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且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连接件形成容纳槽,用于容纳患者的下肢。适配器则安装于第一支撑件远离容纳槽的一侧或连接件远离容纳槽的一侧,适于连接于手术床的活动臂。此时,活动臂能够支撑多功能固定装置并调整多功能固定装置的姿态,使患者下肢能长时间保持在预设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多功能固定装置,使其能够对患者膝关节和/或踝关节处进行固定支撑,既对患者的关节处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又保证了多功能固定装置的固定效果,还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固定装置及手术台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指一种多功能固定装置及手术台。
技术介绍
[0002]在临床医学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对患者下肢进行固定的情况,如当患者下肢受伤,需要平躺进行调养时,常常需通过多功能固定装置对患者下肢进行固定,并将下肢抬升至所需高度。此外,在对患者进行下肢手术前,也需要将患者下肢固定并抬升至所需高度以进行术前消毒。当然,在各种手术中也会遇到需要将患者下肢固定并抬升至所需高度的情况。
[0003]对此,保证多功能固定装置能够稳固且舒适地将患者下肢固定至所需的体位至关重要。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多功能固定装置在对患者下肢进行固定时,其对膝关节或踝关节的保护及固定支撑也略有欠缺,稳固性不好,达不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对护理及手术都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多功能固定装置的灵活度也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的固定情况。而且,常用的多功能固定装置在对患者下肢进行抬升时,对患者下肢的支撑面积较小,设备稳定性较差,相对地,患者的舒适度也会有所降低。
[0004]因此,如何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进行改进,一直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固定装置及手术台,能够更为稳固地将患者的下肢调整为所需的姿态,并长时间保持在预设位置,稳定性强且患者舒适度高,同时,能够较好地保护患者的关节。
[0006]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多功能固定装置,包括:
[0008]呈角度设置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
[0009]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以及所述连接件形成容纳槽,用于容纳患者的下肢;
[0010]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件远离所述容纳槽一侧或所述连接件远离所述容纳槽一侧的适配器,所述适配器适于连接于手术床的活动臂,所述活动臂能够支撑所述多功能固定装置并调整所述多功能固定装置的姿态。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件是第一支板,所述第二支撑件是第二支板,所述连接件是第一连接板;
[0012]所述第一支板适于固定于大腿,所述第二支板适于固定于小腿,用于调整患者腿部姿态,使患者的腿部保持在预设位置。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呈弧形构造,形成避让空间,供容纳患者的膝盖,使患者处于俯卧姿态;
[0014]或
[0015]所述第一连接板呈弧形构造,形成凸起结构,用以支撑患者膝盖内侧的腿窝,使患者处于仰卧姿态。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板相对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挡板,且所述第一挡板远离所述第一支板的一侧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一支板及所述第二挡板均呈夹角设置,并围绕形成第一容纳槽,以适配患者大腿形状;及
[0017]所述第二支板相对的两侧均设有第三挡板,并围绕形成第二容纳槽,以适配患者小腿形状。
[00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呈弧形构造,形成避让空间,供容纳患者的膝盖。
[00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多功能固定装置还包括:
[0020]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板的第三支撑件,以适于支撑患者脚部;
[0021]其中,所述第三支撑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板的位置可调节,以适配不同患者的下肢长度。
[00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件是第三支板,所述第二支撑件是第四支板,所述连接件是第二连接板;
[0023]当患者处于仰卧姿态时,所述第三支板适于固定于小腿,所述第四支板适于固定于脚部,以调整患者脚部姿态,使患者的脚部保持在预设位置。
[00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板及第二连板,所述第一连板用于对接所述第三支板,所述第二连板用于对接所述第四支板;及
[0025]所述第一连板与所述第三支板及所述第二连板均呈夹角设置,且所述第二连板用于对接所述第四支板的一侧设有弯折部,以适配患者脚后跟形状。
[00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支板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支板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端的宽度,以适配脚底形状。
[002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件上设有若干减重孔。
[002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多功能固定装置还包括:
[0029]若干固定带;
[0030]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顶部边缘均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带适于穿过所述固定孔,以将患者的下肢固定于所述容纳槽;或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顶部边缘均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带适于缠绕于所述固定槽,以将患者的下肢固定于所述容纳槽。
[0031]本技术还提供手术台,包括:
[0032]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多功能固定装置;
[0033]手术床;
[0034]活动臂,所述活动臂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手术床,另一端适于固定于所述多功能固定装置的适配器,通过所述活动臂能够对位于所述手术床并且佩戴所述多功能固定装置的患者提供支撑,并且能够调整患者下肢的姿态
[0035]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
[0036]1、本专利中,通过设置多功能固定装置,使其能够对患者膝关节和/或踝关节处进行固定支撑,既对患者的关节处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又保证了多功能固定装置的固定效果,
还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0037]2、本专利中,通过设置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及第三挡板,使得多功能固定装置能更为贴合患者下肢,既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又提高了多功能固定装置的承重能力及使用性能。
[0038]3、本专利中,第一连接板及第二连接板分别适配患者膝关节及踝关节的形状,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同时,对患者的膝关节及踝关节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0039]4、本专利中,第四支板远离第二连接板的一端的宽度大于第四支板靠近第二连接板的一端的宽度,使得第四支板能够适配患者脚底形状。此时,设于第四支板的第三挡板也能够更加贴合患者脚部,固定更为牢靠,且舒适度更高。
[0040]5、本专利中,通过设置减重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多功能固定装置的重量,实现了轻量化生产。
附图说明
[004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42]图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膝盖固定装置在一个实施例中的侧视图;
[0043]图2是图1所示的正视图;
[0044]图3是图2所示沿A
‑
A方向的剖视图;
[0045]图4是图2所示沿B
‑
B方向的剖视图;
[0046]图5是本技术所提供的脚踝固定装置在一个实施例中的侧视图;
[0047]图6是图5所示的正视图;
[0048]图7是图6所示沿C
‑
C方向的剖视图;
[0049]图8是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功能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呈角度设置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连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以及所述连接件形成容纳槽,用于容纳患者的下肢;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件远离所述容纳槽一侧或所述连接件远离所述容纳槽一侧的适配器,所述适配器适于连接于手术床的活动臂,所述活动臂能够支撑所述多功能固定装置并调整所述多功能固定装置的姿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是第一支板,所述第二支撑件是第二支板,所述连接件是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支板适于固定于大腿,所述第二支板适于固定于小腿,用于调整患者腿部姿态,使患者的腿部保持在预设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呈弧形构造,形成避让空间,供容纳患者的膝盖,使患者处于俯卧姿态;或所述第一连接板呈弧形构造,形成凸起结构,用以支撑患者膝盖内侧的腿窝,使患者处于仰卧姿态。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板相对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挡板,且所述第一挡板远离所述第一支板的一侧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一支板及所述第二挡板均呈夹角设置,并围绕形成第一容纳槽,以适配患者大腿形状;及所述第二支板相对的两侧均设有第三挡板,并围绕形成第二容纳槽,以适配患者小腿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板的第三支撑件,以适于支撑患者脚部;其中,所述第三支撑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板的位置可调节,以适配不同患者的下肢长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固定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宁,郑小飞,庄腾丰,吴崇杰,倪彦,苏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商医药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