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燃机进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3949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燃机进料机构,包括主燃烧室壳体、安装在主燃烧室壳体内侧的副燃烧室壳体、与所述主燃烧室壳体内部连通的主进油组件和滑动在所述主燃烧室壳体内部的活塞,所述活塞的顶部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贯穿所述副燃烧室壳体的底部的呈顶部开口结构的增流管,所述增流管和所述副燃烧室壳体外周分别设置有呈竖直间隔分布的多组主喷射口和多组副喷射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二次助推后,进而增加了火焰的流动性,使得火焰在主燃烧室壳体内部覆盖更加全面,并且,通过增流管位于副燃烧室壳体与活塞之间的间隙处的外部的副喷射口向主燃烧室壳体内部喷射火焰,进一步保障了此过程中主燃烧室壳体内部火焰喷射覆盖面积。过程中主燃烧室壳体内部火焰喷射覆盖面积。过程中主燃烧室壳体内部火焰喷射覆盖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燃机进料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内燃机组件
,尤其涉及一种内燃机进料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内燃机是一种动力机械,它是通过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并将其放出的热能直接转换为动力的热力发动机。
[0003]在内燃机内燃烧室设置副燃烧室是近年来新型的技术,一般在燃烧室顶部上方设置有一个倒锥形的副燃烧室,里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火花塞和喷油嘴都有一般工况下,火花塞区域内即将点火之前,会将极少量燃料注入副燃烧室,然后副燃烧室内的火花塞点火,在这个锥形体内爆燃,通过多个小孔将火焰传递到主燃烧室,传统的副燃烧室大多通过副燃烧室小孔沿六个方向朝主燃烧室方向喷射,由于火焰从小孔向外喷出时,火焰大多呈锥形向外扩散,使得主燃烧室内仍具有较大的未被喷射出的火焰覆盖的区域,虽然能初步实现均质稀薄燃烧降低爆震的情况,但依旧有提升的空间,若能增加火焰喷射覆盖面积,则无疑能进一步提升均质稀薄燃烧降低爆震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副燃烧室向主燃烧室进料喷射过程中,火焰喷射覆盖面积有待提升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内燃机进料机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内燃机进料机构,包括主燃烧室壳体、安装在主燃烧室壳体内侧的副燃烧室壳体、与所述主燃烧室壳体内部连通的主进油组件和滑动在所述主燃烧室壳体内部的活塞,所述活塞的顶部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贯穿所述副燃烧室壳体的底部的呈顶部开口结构的增流管,所述增流管和所述副燃烧室壳体外周分别设置有呈竖直间隔分布的多组主喷射口和多组副喷射口,所述主燃烧室壳体上安装有用于所述副燃烧室壳体和所述增流管内部喷油的副进油组件,所述主燃烧室壳体上安装有用于所述增流管内部点火的点火组件。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8]多组所述主喷射口和多组所述主喷射口分别包括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多个主喷射孔和多个副喷射孔组成。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0]所述副进油组件包括竖直分布在所述增流管上方的上喷油管和用于所述副燃烧室壳体上方靠近所述增流管外周的喷油环。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2]所述点火组件的点火口靠近所述上喷油管的底部喷油口。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4]所述主燃烧室壳体的顶部具有向上凸起的上凸腔,所述上凸腔用于所述增流管向上滑动延伸。
[0015]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在活塞向上冲程至极限位置时,通过副进油组件将部分燃油喷流至副燃烧室壳体和增流管内部,通过点火组件对增流管的内部进行点火,由于增流管与活塞的顶部固定连接,且其顶部贯穿至副燃烧室壳体内侧,通过增流管内部点火后燃料在增流管内部爆燃,火焰通过竖直间隔分布的多组副喷射口向副燃烧室壳体内侧喷出,副燃烧室壳体内燃料瞬间再次爆燃,通过二次助推后,火焰通过竖直间隔分布的多组主喷射口向主燃烧室壳体内部喷射,增加了喷射的动力,进而增加了火焰的流动性,使得火焰在主燃烧室壳体内部覆盖更加全面,并且,由于此时活塞已经处于瞬间向下做工的阶段,活塞与副燃烧室壳体之间的间隙处,通过增流管位于副燃烧室壳体与活塞之间的间隙处的外部的副喷射口向主燃烧室壳体内部喷射火焰,进一步保障了此过程中主燃烧室壳体内部火焰喷射覆盖面积。
附图说明
[0017]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主燃烧室的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主燃烧室的内部上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例说明:
[0021]1、主燃烧室壳体;101、上凸腔;2、副进油组件;201、上喷油管;202、喷油环;3、点火组件;4、副燃烧室壳体;401、主喷射孔;5、增流管;501、副喷射孔;6、活塞;7、主进油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内燃机进料机构,包括主燃烧室壳体1、安装在主燃烧室壳体1内侧的副燃烧室壳体4、与主燃烧室壳体1内部连通的主进油组件7和滑动在主燃烧室壳体1内部的活塞6,活塞6的顶部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贯穿副燃烧室壳体4的底部的呈顶部开口结构的增流管5,增流管5和副燃烧室壳体4外周分别设置有呈竖直间隔分布的多组主喷射口和多组副喷射口,主燃烧室壳体1上安装有用于副燃烧室壳体4和增流管5内部喷油的副进油组件2,主燃烧室壳体1上安装有用于增流管5内部点火的点火组件3。
[0024]在活塞6向上冲程至极限位置时,通过副进油组件2将部分燃油喷流至副燃烧室壳体4和增流管5内部,通过点火组件3对增流管5的内部进行点火,由于增流管5与活塞6的顶部固定连接,且其顶部贯穿至副燃烧室壳体4内侧,通过增流管5内部点火后燃料在增流管5内部爆燃,火焰通过竖直间隔分布的多组副喷射口向副燃烧室壳体4内侧喷出,副燃烧室壳体4内燃料瞬间再次爆燃,通过二次助推后,火焰通过竖直间隔分布的多组主喷射口向主燃烧室壳体1内部喷射,增加了喷射的动力,进而增加了火焰的流动性,使得火焰在主燃烧室壳体1内部覆盖更加全面,并且,由于此时活塞6已经处于瞬间向下做工的阶段,活塞6与副燃烧室壳体4之间的间隙处,通过增流管5位于副燃烧室壳体4与活塞6之间的间隙处的外部
的副喷射口向主燃烧室壳体1内部喷射火焰,进一步保障了此过程中主燃烧室壳体1内部火焰喷射覆盖面积。
[0025]具体的,如图3所示,多组主喷射口和多组主喷射口分别包括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多个主喷射孔401和多个副喷射孔501组成。
[0026]多个主喷射孔401和多个副喷射孔501呈环形阵列分布,保障火焰沿着多个主喷射孔401和多个副喷射孔501呈圆周向外均匀喷焰。
[0027]具体的,如图3所示,副进油组件2包括竖直分布在增流管5上方的上喷油管201和用于副燃烧室壳体4上方靠近增流管5外周的喷油环202,点火组件3的点火口靠近上喷油管201的底部喷油口。
[0028]上喷油管201竖直将燃料喷射至增流管5的顶部内侧,再通过点火组件3对其进行点火,火焰沿着增流管5的多个副喷射孔501向副燃烧室壳体4内部喷射,喷油环202位于增流管5的外周,通过喷油环202向副燃烧室壳体4内部喷射燃料时,燃料会位于增流管5的外周,从而增流管5喷出的火焰会对副燃烧室壳体4内部均匀点火。
[0029]具体的,如图2所示,主燃烧室壳体1的顶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燃机进料机构,包括主燃烧室壳体(1)、安装在主燃烧室壳体(1)内侧的副燃烧室壳体(4)、与所述主燃烧室壳体(1)内部连通的主进油组件(7)和滑动在所述主燃烧室壳体(1)内部的活塞(6),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6)的顶部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贯穿所述副燃烧室壳体(4)的底部的呈顶部开口结构的增流管(5),所述增流管(5)和所述副燃烧室壳体(4)外周分别设置有呈竖直间隔分布的多组主喷射口和多组副喷射口,所述主燃烧室壳体(1)上安装有用于所述副燃烧室壳体(4)和所述增流管(5)内部喷油的副进油组件(2),所述主燃烧室壳体(1)上安装有用于所述增流管(5)内部点火的点火组件(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燃机进料机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培森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中捷飞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