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活塞增压缸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3549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0 0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活塞增压缸结构,包括:气缸缸筒,其一端设置气缸端盖,所述气缸缸筒的另一端设置油缸端盖,活塞杆穿过油缸端盖位于所述气缸缸筒内;活塞,其包括主活塞和副活塞,所述主活塞活动设置于所述气缸缸筒内,所述副活塞紧贴所述主活塞也设置于所述气缸缸筒内,所述活塞杆连接所述副活塞;所述主活塞朝向所述气缸端盖侧的中心设置有工装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增加一个导向副活塞,与活塞杆固定连接在一起,避免出现偏载,使主活塞具有良好的对中性,减少偏磨,提高增压缸使用寿命。提高增压缸使用寿命。提高增压缸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活塞增压缸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压缩机增压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双活塞增压缸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氢能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加氢站是将不同来源的氢气通过压缩机增压储存在站内的高压罐中,再通过加氢机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注氢气的燃气站。加氢站作为联系上下游产业链的核心枢纽,已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压缩机是加氢站的核心设备之一,液驱活塞压缩机具有适应频繁启停、容积效率高、结构简单、易维保等优点,是加氢站主要应用形式之一。
[0003]现有液驱活塞压缩机多采用浮动活塞结构,但由于活塞与活塞杆之间没有固定连接,在运动过程中,活塞与活塞杆容易出现不对中的现象,活塞发生偏磨,导向环快速磨损,从而导致密封失效及缸筒磨损。现有专利主要是解决往复活塞式压缩机的活塞偏磨现象,并不适用于液驱活塞式压缩机的浮动活塞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活塞增压缸结构,通过增加一个导向副活塞,与活塞杆固定连接在一起,避免出现偏载,使主活塞具有良好的对中性,同时也方便更换主活塞上的密封件。
[0005]为了实现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双活塞增压缸结构,包括:气缸缸筒,其一端设置气缸端盖,所述气缸缸筒的另一端设置油缸端盖,活塞杆穿过油缸端盖位于所述气缸缸筒内;活塞,其包括主活塞和副活塞,所述主活塞活动设置于所述气缸缸筒内,所述副活塞紧贴所述主活塞也设置于所述气缸缸筒内,所述活塞杆连接所述副活塞;所述主活塞朝向所述气缸端盖侧的中心设置有工装孔。
[0006]优选的是,所述主活塞上设置有挡圈、密封环和导向环,所述导向环凹陷设置于主活塞外周,所述密封环也凹陷设置于主活塞外周,所述挡圈也凹陷设置于主活塞外周且靠近主活塞位于气缸端盖一侧的端面,所述挡圈将所述主活塞的端面完全覆盖以使得所述主活塞的端面与气缸缸筒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小于1mm的环空;所述副活塞上设置有导向环,其凹陷设置于副活塞外周。
[0007]优选的是,所述气缸端盖上通过气阀压盖设置有进气阀和排气阀,所述进气阀通过设置于所述气缸端盖内的进气通道连通所述气缸缸筒内的气腔,所述排气阀通过设置于所述气缸端盖内的排气通道也连通所述气缸缸筒内的气腔。
[0008]优选的是,所述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均朝向所述气缸缸筒的中心轴线倾斜直线设置,呈八字形结构。
[0009]优选的是,所述油缸端盖后方连接有油缸缸筒,所述活塞杆通过油缸缸筒内的油缸活塞连接并通过液压油压力驱动动作,所述油缸端盖上分别连接有进油回油口和泄油
口,所述油缸缸筒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双活塞气缸,所述活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侧的气缸缸筒内的副活塞。
[0010]优选的是,所述气缸缸筒内的气腔和所述油缸缸筒内的油腔中间设置有隔离腔,其位于气缸缸筒内,所述隔离腔连通有两个连接口,其分别为A口和B口,A口通入压力为0.1~0.2MPa的氮气,B口外接集油盒,其内设置有液位显示器。
[0011]优选的是,所述活塞杆连接副活塞的前端设置为变截面,所述隔离腔上设置有接近开关,其用于通过探测活塞杆截面积的变化从而探测到活塞的运动位置。
[0012]优选的是,所述隔离腔上设置有流量计,用于监测气体的泄露。
[0013]优选的是,两侧的所述气缸缸筒外周均设置有冷却水套。
[0014]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设置双活塞,将主活塞设置为自由状态,与其余部件无连接,并增加一个导向副活塞,其与活塞杆固定连接在一起,避免出现偏载现象,使得主活塞具有良好的对中性,从而提高密封件寿命,提高增压缸服役时间,减少维修次数。
[0016]2、本技术通过设置双活塞,由于主活塞为自由状态,当需更换主活塞上的密封件时,只需要拆下气缸端盖,用工装孔取出主活塞即可更换密封件,而不需要拆卸整个增压缸。
[0017]3、本技术的挡圈采用定制挡圈结构,安装后主活塞与气缸缸筒壁之间仅有微小环空,降低了余隙容积,从而增加了工作效率。
[0018]4、本技术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设置为八字形结构,使得整个结构的相对余隙容积更小,效率更高。
[0019]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增压缸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双活塞的主活塞和副活塞局部放大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现有技术中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呈双L形通道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气缸端盖局部放大图;
[0024]图5为本技术隔离腔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6为本技术挡圈与主活塞的连接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气缸端盖,2、气阀压盖,3、进气阀,4、法兰,5、冷却水套,6、气缸缸筒,7、接近开关,8、排气阀,9、主活塞,10、副活塞,11、活塞杆,12、进气通道,13、排气通道,14、油缸缸筒,15、挡圈,16、密封环,17、导向环,18、工装孔,19、油缸端盖,20、油缸活塞,21、隔离腔,22、流量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29]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如图1至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双活塞增压缸结构,包括:气缸缸筒6,其一端设置气缸端盖1,所述气缸缸筒6的另一端设置油缸端盖19,活塞杆11穿过油缸端盖19位于所述气缸缸筒6内;活塞,其包括主活塞9和副活塞10,所述主活塞9活动设置于所述气缸缸筒6内,所述副活塞10紧贴所述主活塞9也设置于所述气缸缸筒6内,所述活塞杆11连接所述副活塞10;所述主活塞9朝向所述气缸端盖1侧的中心设置有工装孔18。
[003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主活塞9为自由状态,与其余部件无连接,主活塞9在右侧油压和左侧气压作用下往返运动。活塞与活塞杆面积比较大,在没有连接的情况下,易发生不对中;同时,由于活塞杆左端无支撑,近似悬臂梁结构,受重力及装配误差的影响,在活塞杆端部会产生挠度,作用在主活塞上的推力对主活塞产生了径向的分力。因此,活塞易出现偏磨,导向环出现快速磨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活塞增压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缸筒,其一端设置气缸端盖,所述气缸缸筒的另一端设置油缸端盖,活塞杆穿过油缸端盖位于所述气缸缸筒内;活塞,其包括主活塞和副活塞,所述主活塞活动设置于所述气缸缸筒内,所述副活塞紧贴所述主活塞也设置于所述气缸缸筒内,所述活塞杆连接所述副活塞,所述主活塞朝向所述气缸端盖侧的中心设置有工装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活塞增压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活塞上设置有挡圈、密封环和导向环,所述导向环凹陷设置于主活塞外周,所述密封环也凹陷设置于主活塞外周,所述挡圈也凹陷设置于主活塞外周且靠近主活塞位于气缸端盖一侧的端面,所述挡圈将所述主活塞的端面完全覆盖以使得所述主活塞的端面与气缸缸筒的内壁之间形成间隙小于1mm的环空;所述副活塞上也设置有导向环,其凹陷设置于副活塞外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活塞增压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端盖上通过气阀压盖设置有进气阀和排气阀,所述进气阀通过设置于所述气缸端盖内的进气通道连通所述气缸缸筒内的气腔,所述排气阀通过设置于所述气缸端盖内的排气通道也连通所述气缸缸筒内的气腔。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活塞增压缸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曼吴刚高海平李红宋满华李新年
申请(专利权)人:中石化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