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冷却液用外转子电动机驱动的屏蔽电泵,其包括:泵盖、泵体及二者围合的蜗室;位于泵盖和泵体中心支撑叶轮的芯轴;沿叶轮轴线通往蜗室吸入侧且开口朝下的进口管,进口管穿越外转子电动机的定子的中心;邻接环绕进口管且开口朝下的筒状定子腔,容置在定子腔中的外转子电动机的定子,所述定子的内外周分别与定子腔的内外腔壁导热接触;环绕定子腔且开口朝上贯通蜗室的筒状的转子腔,用于容置外转子电动机的转子。该外转子屏蔽电泵除外转子完全被泵液包围外,内定子铁心的内外周均可与流动的泵液实现导热传导,使冷却液被驱动以供使用的同时,散出电动机发出的热量,因而提高泵效率并免除额外提供冷却装置的必要,有助于减少泵尺寸。寸。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输送冷却液用外转子电动机驱动的屏蔽电泵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输送冷却液用外转子电动机驱动的屏蔽电泵,IPC分类可属于 F04D13/06、F04D29/58或F04D29/40。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外转子电动机驱动的屏蔽电泵可见中国专利文献CN2844514Y、CN104179693B 和CN109983232A以及中国台湾专利文献TW200928117A,其冷却结构仍有必要进一步改进以降低电动机的温升。
[0003]本说明书有关术语和公知常识参见国家标准GB/T 33925.1《液体泵及其装置通用术语、定义、量、字符和单位第1部分:液体泵》和GB/T 7021《离心泵名词术语》、机械行业标准JB/T 5415《微型离心电泵》、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年版《IEC电工电子标准术语词典》、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年或1997年版的《机械工程手册》和《电机工程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泵理论与技术》和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年版《现代泵理论与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输送冷却液用外转子电动机驱动的屏蔽电泵,相比现有技术可提高传热效率和减少泵尺寸。该屏蔽电泵包括:
[0005]——泵盖、泵体及二者围合的蜗室;
[0006]——沿蜗室的轴线于泵盖和泵体支撑叶轮的芯轴;
[0007]——沿蜗室的轴线通往所述蜗室吸入侧且开口朝下的进口管,所述进口管穿越所述外转子电动机的定子的中心;
[0008]——环绕进口管且开口朝下的筒状的定子腔,容置在定子腔中的外转子电动机的定子,所述外转子电动机的定子的内外周分别与定子腔的内外腔壁导热接触;
[0009]——环绕定子腔且开口朝上贯通所述蜗室的筒状的转子腔,用于容置所述外转子电动机的转子。
[0010]该屏蔽电泵除外转子完全被泵液包围外,内定子铁心的内外周均可与流动的泵液实现导热传导(未被导热率极小的空气隔离的热传导方式),使冷却液被驱动以供使用的同时,散出电动机发出的热量,因而提高泵效率且无需额外提供冷却装置,有助于减少泵尺寸。
[0011]进一步地,所述泵体进口管一端设有输入冷却液的吸入口,连通蜗室的另一端设支撑所述芯轴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与进口管壁的连接部设有数个连通蜗室的进口管通孔。该结构可导引冷却液至蜗室被叶轮驱动,同时,芯轴两端得到固定,增加泵运转稳定性。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进口管、定子腔和转子腔一体注塑为整体沿轴线剖视呈凹凸形,各功能结构在轴向交错凹凸一体形成,结构紧凑简单,有助于减少泵尺寸和便于高效制造。
[0013]优选地,所述转子具有圆筒状的支架,该圆筒状一端设有底壁,另一端开口敞开,圆筒内壁固定设有永磁体,所述底壁中心设有一通孔,该通孔的外沿轴向向筒外突出形成
限定芯轴的凸起,,在该凸起外周的底壁上端面固定设有驱动冷却液的叶轮,在该凸起与底壁的交接处开设有数个把通孔流入的冷却液导引至叶轮流道的侧通孔。该转子结构可将进口管输入的冷却液导引至与其固定一起旋转的叶轮,叶轮驱动冷却液排出泵外。
[0014]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的圆筒壁顶端设有数个回流孔,利用旋转圆筒的离心力,将内部冷却液导引至筒内壁顶端的回流孔排回蜗室,实现冷却液在转子腔的流通。
[0015]更进一步地,所述回流孔的中心线设置在圆筒壁与底壁的交接面,该位置设置使得冷却液得以大部导流回蜗室,而且可以避免在交汇处累积残留物。
[0016]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定子腔开口端的控制板、与泵体一体注塑形成用于与外电源可拆卸电连接的插接头,所述控制板与所述插接头电连接。该结构可实现电动机与外界电源可拆卸连接。
[0017]更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板上的发热功率元件直接或通过导热件与进口管导热接触,从而发热功率元件发出的热量可以通过流动冷却液而被散出,避免温度过高,影响控制板性能稳定。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输送冷却液用外转子电动机驱动的屏蔽电泵实施例1的主视图;
[0019]图2是图1的A
‑
A剖视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输送冷却液用外转子电动机驱动的屏蔽电泵实施例1的冷却液流向示意图;
[0021]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输送冷却液用外转子电动机驱动的屏蔽电泵实施例1的泵体沿轴向的剖视图;
[0022]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输送冷却液用外转子电动机驱动的屏蔽电泵实施例1的转子实施方式一的沿轴向的剖视图;
[0023]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输送冷却液用外转子电动机驱动的屏蔽电泵实施例1的转子实施方式二的沿轴向的剖视图;
[0024]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输送冷却液用外转子电动机驱动的屏蔽电泵实施例1的转子实施方式三的沿轴向的剖视图;
[0025]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输送冷却液用外转子电动机驱动的屏蔽电泵实施例2的沿轴向的剖视图;
[0026]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输送冷却液用外转子电动机驱动的屏蔽电泵实施例2的转子的沿轴向的剖视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10—泵盖,101—吐出口,102—蜗室,103—芯轴;20—转子,201—支架,202—叶轮, 203—导流孔,204—永磁体,205—底壁,206—通孔,207—轴承支撑座,208—轴承,209 —侧通孔,210—芯轴支撑座;30—定子;40—泵体,401—进口管,402—吸入口,403—定子腔,404—转子腔,4041—进入口,405—支撑座,4051—进口管通孔,第二轴承—406;50 —控制板;60—后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9]本专利技术说明书使用的术语“导热接触”特指两个零件间没有空气间隙的接触,包括紧贴或在两个零件间填充导热硅脂等高导热率的材料形成良好导热性能的接触;上方或上侧指电泵接近蜗室的一方,下方或下侧则相反。
[0030]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
[0031]图1
‑
2示出本专利技术的输送冷却液用外转子电动机驱动的屏蔽电泵实施例1的主视图及剖视图,该电泵包括泵盖10、泵体40,泵盖10及泵体40相迎固定连接围合形成蜗室102,泵盖10设有连通蜗室102的吐出口101,泵盖10中心固定芯轴103一端,泵体40大体呈柱状,柱状两端设有固定用法兰,如图1所示,法兰的周向还设有螺丝柱,本实施例的泵盖10及泵体40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当然,采用如热熔焊接、密封胶粘接等传统工艺方式固定连接也是可行的。如图4所示,进口管401、定子腔403和转子腔404制作为整体沿轴线的剖视呈凹凸形的一体注塑件泵体40,泵体40中心为连通外界冷却液的进口管401,其一端设有吸入口 402,另一端连通蜗室102,进口管连通蜗室102一端的中央设有可支撑芯轴103另一端的支撑座405,支撑座405与进口管内壁的连接部设有数个连通蜗室102的进口管通孔4051,优选数个为3个或4个。进口管401外周设有与其同轴的筒状定子腔403,定子腔4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输送冷却液用外转子电动机驱动的屏蔽电泵,包括:——泵盖(10)、泵体(40)及二者围合的蜗室(102);——沿蜗室(102)的轴线于泵盖(10)和泵体(40)支撑叶轮的芯轴(103);——沿蜗室(102)的轴线通往所述蜗室(102)吸入侧且开口朝下的进口管(401),所述进口管(401)穿越所述外转子电动机的定子(30)的中心;——环绕进口管(401)且开口朝下的筒状的定子腔(403),容置在定子腔(403)中的外转子电动机的定子(30),所述外转子电动机的定子(30)的内外周分别与定子腔(403)的内外腔壁导热接触;——环绕定子腔(403)且开口朝上贯通所述蜗室(102)的筒状的转子腔(403),用于容置所述外转子电动机的转子(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输送冷却液用外转子电动机驱动的屏蔽电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进口管(401)一端设输入冷却液的吸入口(402),连通蜗室(102)的另一端设支撑所述芯轴(103)的支撑座(405),所述支撑座(405)与进口管壁的连接部设数个连通蜗室(102)的进口管通孔(405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输送冷却液用外转子电动机驱动的屏蔽电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管(401)、定子腔(403)和转子腔(403)一体注塑为整体沿轴线的剖视呈凹凸形。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汉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