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中芯片到芯片互连的架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3235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0 08:53
一种PCB桥,用于两个或更多个半导体芯片的互连以在半导体芯片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包括:多个金属带;以及设置在多个金属带之间的介电材料。在半导体模块中在垂直方向上使用PCB桥,用于两个或更多个半导体芯片的互连。通过调整PCB桥的介电材料和迹线宽度,PCB桥的垂直方向提供灵活的阻抗匹配。通过将阻抗与源匹配,PCB桥的垂直方向避免信号反射。PCB桥的迹线长度受到两个半导体芯片之间的间距的限制,这进一步限制了PCB桥的迹线的电感。这进一步限制了PCB桥的迹线的电感。这进一步限制了PCB桥的迹线的电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中芯片到芯片互连的架构


[0001]本专利技术总体涉及半导体器件。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不同半导体芯片之间的芯片到芯片互连。

技术介绍

[0002]芯片到芯片互连是在组装成一个模块的两个不同半导体芯片之间提供数据通信的功能块。在PCB、PCB基板、IC、光子IC和需要数据通信互连的其他组件中也可能需要互连。芯片到芯片互连创建了两个芯片之间的连接,以实现最大功率传输和超高带宽传输。芯片到芯片互连通常由在两个芯片上的连接焊盘之间提供无缝连接的不同控制块组成。这使用高速架构或高密度并行架构实现,高速架构或高密度并行架构被优化以支持多种先进的2D、2.5D和3D封装技术。
[0003]芯片到芯片互连是单片SoC设计和多芯片SoC设计中行业趋势的关键结构。这种方法减轻了对小型工艺节点的高成本/低产量日益增长的担忧,并提供了附加的产品模块性和灵活性。
[0004]为了实现良好的芯片到芯片互连,需要传输线以实现最大功率传输和超高带宽传输。可以通过广义集总元件来对传输线建模。传输线的广义集总元件模型可用于计算特性阻抗、相位速度以及传播常数的两个部分(相位和衰减)。如图21所示,该模型使用具有四个元件的传输线的无限小部分。这里的串联电阻、串联电感、并联电导和并联电容都按每单位长度归一化(用“上撇号”符号表示)。
[0005]L=每单位长度串联电感,单位为H/m,表示导体的总自感。
[0006]C=每单位长度并联电容,单位为F/m,表示由于导体极为靠近而导致的电容。
[0007]R=每单位长度串联电阻,单位为Ω/m,表示由于导体的有限电导率而导致的电阻率损失。
[0008]G=每单位长度并联电导,单位为S/m,表示材料的介电损耗。
[0009]对于无损传输线,可以忽略串联电阻和并联电导。该模型可以简化为LC连接。LC连接形成切断高频信号的LC低通滤波器并限制传输带宽。同时,在LC连接中需要阻抗匹配,以最小化信号反射或最大化功率传输。在DC电路中,源和负载应该相等。在AC电路中,源应该等于负载或负载的复共轭,取决于目标。
[0010]这两个问题主导了互连的通信性能。
[0011]PCB通常使用两种类型的传输线:微带线和带状线。传输线中的每一种由信号迹线和(多个)参考平面组成。基于传输线几何形状,必须将信号迹线和参考平面假设为一个单元。并且,永远不要将信号迹线和参考平面分开,因为微带线和带状线具有它们独特的EM场分布,这些EM场分布定义了它们的属性。可以通过选择PCB材料(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以及调整导波波长、传播速度和特性阻抗来改变微带线传输线和带状线传输线的EM场分布。这些参数最终改变EM场分布,从而改变传输线的属性。
[0012]在当前的封装技术中,引线接合是在两个芯片之间进行互连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Au线或Cu线是最常见的接合引线,通过使用超声波能量或热超声能量将其附接到引线接合焊盘上。这形成了良好的粘附并在接合引线和接合焊盘之间形成欧姆接触。然而,由于接合引线之间的电介质是空气并且线到线的距离是固定的,这意味着两条接合引线之间的电容通常是固定的。这限制了信号带宽,并且很难在源和负载之间进行良好的阻抗匹配。一般而言,引线接合技术提供高度的互连灵活性,但阻抗匹配较差。此外,在引线接合解决方案中,引线直径受到接合焊盘的尺寸的限制。此外,为了构建不同的架构,例如段差或用于两个芯片之间的倾斜接合,在组装工艺中将使用稍长一点的引线用于两个芯片之间的倾斜接合。
[0013]在需要高标准规范的先进技术中,将使用硅桥来建立互连。在硅桥设计中,通常将电介质固定为SiO2,这意味着固定的介电常数。需要仔细设计迹线宽度以获得良好的阻抗匹配迹线。硅桥接合工艺需要倒装芯片接合工艺,这意味着在两个芯片之间需要非常严格的厚度要求。一般而言,硅桥互连提供良好的阻抗匹配互连,但它受到严格的倒装芯片接合工艺的影响。迹线宽度受到硅桥中的焊盘的间距的限制。
[0014]此外,由于制造工艺,硅桥为矩形。因此,倒装芯片工艺需要非常严格的高度要求。如果两个芯片之间有段差,则接合可能会打开。
[0015]在上述两种方法中,都经受产量损失问题。因为这两种方法都不利于再加工。接合焊盘容易被引线接合工艺或倒装芯片工艺损坏。
[0016]因此,需要两个芯片之间的互连,该互连为阻抗匹配要求提供灵活性,并避免产量损失问题。
[0017]专利技术目的
[0018]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在两个半导体芯片之间建立互连,该互连为阻抗匹配要求提供灵活性。
[0019]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在两个半导体芯片之间建立互连,该互连对迹线宽度选择没有限制。
[0020]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在两个半导体芯片之间建立互连,该互连有利于非破坏性再加工工艺。
[0021]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在组装工艺中处理不同架构,例如两个芯片之间的分段(stepping)和倾斜问题。
[0022]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类似的阻抗匹配性能,同时具有比硅桥更低的封装要求。
[0023]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是在两个半导体芯片之间建立互连,该互连成本低、具有良好的阻抗匹配并且是可再加工的和灵活的。
[0024]为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参考附图中所示的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可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因此不应被视为限制其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0025]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PCB桥,用于两个或更多个半导体芯片的互连以在半导体芯片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包括:多个金属带,其中每个金属带一个接一个地对齐,每个金属带具有两个腿部或连接器以与半导体芯片上的连接焊盘接触和连接,并且其中使用
切割技术将每个金属带的两个腿部或连接器的形状和尺寸切割成彼此相同或不同;以及介电材料,其设置在多个金属带之间,其中,在半导体模块中在垂直方向上使用PCB桥,用于两个或更多个半导体芯片的互连,其中,通过调整PCB桥的介电材料和迹线宽度,PCB桥的垂直方向提供柔性的阻抗匹配,其中,通过将阻抗与源匹配,PCB桥的垂直方向避免信号反射,以及其中,PCB桥的迹线长度受到两个半导体芯片之间的间距的限制,这进一步限制了PCB桥的迹线的电感。
[0026]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多个金属带由铜制成,介电材料为预浸料,并且PCB桥的垂直布置提供了无限的迹线宽度,无限的迹线宽度进一步提高了阻抗匹配的灵活性。
[0027]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介电材料具有范围为2

5的介电常数。
[0028]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PCB桥使用激光切割技术切割金属带的腿部或连接器制造,以通过改变激光切割图案来提供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形状和尺寸。
[0029]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具有金属带的腿部或连接器的灵活形状和尺寸的PCB桥通过使金属带的一个腿部或连接器长于金属带的其它腿部或连接器来补偿半导体模块中的段梯差问题。
[0030]本专利技术的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CB桥,用于两个或更多个半导体芯片的互连以在所述半导体芯片之间进行数据通信,包括:多个金属带,其中每个金属带一个接一个地对齐,每个金属带具有两个腿部或连接器以与所述半导体芯片上的连接焊盘接触和连接,并且使用切割技术将所述每个金属带的所述两个腿部或连接器的形状和尺寸切割成彼此相同或不同;以及介电材料,其设置在所述多个金属带之间,其中,在半导体模块中在垂直方向上使用所述PCB桥,以互连两个或更多个半导体芯片,其中,通过调整所述PCB桥的所述介电材料和迹线宽度,所述PCB桥的所述垂直方向提供灵活的阻抗匹配,其中,通过将阻抗与源匹配,所述PCB桥的所述垂直方向避免信号反射,以及其中,所述PCB桥的迹线长度受到两个半导体芯片之间的间距的限制,所述间距进一步限制了所述PCB桥的迹线的电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桥,其中,所述多个金属带由铜制成,所述介电材料为预浸料,并且所述PCB桥的垂直布置提供了无限的迹线宽度,所述无限的迹线宽度进一步提高了所述阻抗匹配的灵活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PCB桥,其中,所述介电材料具有范围为2

5的介电常数。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PCB桥,其中,所述PCB桥使用激光切割技术切割所述金属带的腿部或连接器制造,以通过改变激光切割图案来提供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形状和尺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PCB桥,其中,具有所述金属带的所述腿部或连接器的灵活形状和尺寸的所述PCB桥通过使所述金属带的一个腿部或连接器长于所述金属带的其它腿部或连接器,来补偿半导体模块中的段差问题。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PCB桥,其中,具有所述金属带的所述腿部或连接器的灵活形状和尺寸的所述PCB桥通过在所述激光切割技术期间制作所述激光切割图案的同时使PCB面板倾斜,来补偿半导体模块中的倾斜问题。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PCB桥,其中,所述PCB桥被制造为全屏蔽带状线PCB桥结构,其中除了包括所述多个金属带和设置在所述多个金属带之间的所述介电材料之外,所述全屏蔽带状线PCB桥结构进一步包括在全屏蔽带状线PCB桥结构的顶部和底部的一个或多个金属沉积层;并且其中,所述全屏蔽带状线PCB桥结构形成电磁场屏障,因为所述全屏蔽带状线PCB桥结构被顶部和底部的所述金属沉积层以及所述介电材料的中间填充物所屏蔽,所述全屏蔽带状线PCB桥结构阻挡来自空间的噪声干扰。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PCB桥,其中,所述PCB桥被制造为在顶部具有外部组件的带状线PCB桥结构,其中除了包括所述多个金属带和设置在所述多个金属带之间的所述介电材料之外,在顶部具有外部组件的所述带状线PCB桥结构还包括在所述PCB桥的顶部的外部组件,并且其中,所述外部组件为电感器、电容器、电阻器或铁氧体磁珠中的至少一种。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PCB桥,其中,所述PCB桥被制造为带状线扇出型PCB桥结构,其中除了包括所述多个金属带和设置在所述多个金属带之间的所述介电材料之外,所述带状
线扇出型PCB桥结构还包括在所述多个金属带之间的连接所述多个金属带中每两个金属带的导电材料,并且其中,所述带状线扇出型PCB桥结构具有两种间距,一种间距为

P

,另一种为所述间距

P

的两倍。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PCB桥,其中,所述PCB桥被制造为具有嵌入式单层电容器的带状线扇出型PCB桥结构,其中除了包括所述多个金属带和设置在所述多个金属带之间的所述介电材料之外,所述具有嵌入式单层电容器的带状线扇出型PCB桥结构还包括在所述多个金属带之间的连接所述多个金属带中每两个金属带的导电材料,以及嵌入在两个金属带之间的单层电容器。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PCB桥,其中,所述PCB桥被制造为具有嵌入式多层电容器的带状线扇出型PCB桥结构并作为接地层,其中除了包括所述多个金属带和设置在所述多个金属带之间的所述介电材料之外,所述具有嵌入式多层电容器的带状线扇出型PCB桥结构还包括将所有所述多个金属带在其端部连接在一起的导电材料。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PCB桥,其中,所述PCB桥被制造为具有嵌入式多层电容器的带状线扇出型PCB桥结构并作为信号层,其中除了包括所述多个金属带和设置在所述多个金属带之间的所述介电材料之外,所述具有嵌入式多层电容器的带状线扇出型PCB桥结构还包括将所述多个金属带中的交替的金属带在其端部连接的导电材料。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桥,其中,除了2D布置之外,在单个半导体模块中,所述PCB桥以3D布置互连两个以上半导体芯片,其中在3D布置中所述PCB桥中的所述多个金属带包括成对金属带,其中所述成对金属带一个接一个地对齐,所述成对金属带中的每个金属带堆叠在另一个之上,并且所述成对金属带中的每个金属带具有两个腿部或连接器以与所述3D布置中的所述半导体芯片接触和连接;并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嘉杰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云晖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