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2951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包括光学转向元件、固定透镜群、对焦透镜群、可变光圈以及图像传感器。成像光线依序通过光学转向元件、固定透镜群及对焦透镜群而成像于图像传感器。对焦透镜群适于在相机模块进行对焦时,沿相机模块的光轴移动。可变光圈设置在固定透镜群与图像传感器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相机模块,其可在有限的系统长度下提供可变焦段,并且可提高进光量。进光量。进光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相机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相机模块。

技术介绍

[0002]因拍照或摄影的功能,智能型手机通常搭配了相机模块。而目前市场上的趋势朝向搭配多种不同的相机模块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0003]然而,长焦镜头在进行对焦时需要较长的对焦行程,较长的对焦行程势必使相机模块的体积增大,进而造成系统的体积无法缩减。而且,长焦镜头还存在视角窄因此进光量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其可在有限的系统长度下提供可变焦段,并且可提高进光量。
[0005]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相机模块,其包括光学转向元件、固定透镜群、对焦透镜群、可变光圈以及图像传感器。成像光线依序通过光学转向元件、固定透镜群及对焦透镜群而成像于图像传感器。对焦透镜群适于在相机模块进行对焦时,沿相机模块的光轴移动。可变光圈设置在固定透镜群与图像传感器之间。
[0006]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可变光圈设置在所述对焦透镜群及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
[000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红外滤光片以及固定架,其中:所述红外滤光片及所述可变光圈固定在所述固定架内;以及所述红外滤光片设置在所述可变光圈及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
[000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相机模块还包括光学防手震模块、致动器以及电路板,其中: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与所述光学转向元件连接,用以作动,以使所述光学转向元件产生相应的移动而抵销手震;所述致动器与所述可变光圈连接,用以改变所述可变光圈的孔径;以及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至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所述致动器及所述图像传感器。
[0009]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可变光圈连接在所述对焦透镜群朝所述图像传感器的一侧上,使可变光圈在所述相机模块进行对焦时,随所述对焦透镜群的移动而移动。
[0010]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相机模块还包括红外滤光片以及固定架,其中:所述红外滤光片固定在所述固定架内;以及所述红外滤光片设置在所述可变光圈及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
[0011]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相机模块还包括光学防手震模块、致动器以及电路板,其中: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与所述光学转向元件连接,用以作动,以使所述光学转向元件产生相应的移动而抵销手震;所述致动器与所述可变光圈连接,用以改变所述可变光圈的孔径;以及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至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所述致动器及所述图像传感器。
[0012]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相机模块还包括光学防手震模块、致动器以及电路板,
其中:
[0013]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与所述对焦透镜群连接,用以作动,以使所述对焦透镜群产生相应的移动而抵销手震;所述致动器与所述可变光圈连接,用以改变所述可变光圈的孔径;以及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至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所述致动器及所述图像传感器。
[0014]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可变光圈设置在所述固定透镜群及所述对焦透镜群之间。
[001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可变光圈连接在所述固定透镜群朝所述图像传感器的一侧上。
[0016]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红外滤光片以及固定架,其中:所述红外滤光片固定在所述固定架内;以及所述红外滤光片设置在所述对焦透镜群及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
[001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光学防手震模块、致动器以及电路板,其中: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与所述光学转向元件连接,用以作动,以使所述光学转向元件产生相应的移动而抵销手震;所述致动器与所述可变光圈连接,用以改变所述可变光圈的孔径;以及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至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所述致动器及所述图像传感器。
[001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光学防手震模块、致动器以及电路板,其中: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与所述对焦透镜群连接,用以作动,以使所述对焦透镜群产生相应的移动而抵销手震;所述致动器与所述可变光圈连接,用以改变所述可变光圈的孔径;以及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至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所述致动器及所述图像传感器。
[0019]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可变光圈连接在所述对焦透镜群朝所述光学转向元件的一侧上,使可变光圈在所述相机模块进行对焦时,随所述对焦透镜群的移动而移动。
[0020]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相机模块还包括红外滤光片以及固定架,其中:所述红外滤光片固定在所述固定架内;以及所述红外滤光片设置在所述对焦透镜群及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
[0021]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相机模块还包括光学防手震模块、致动器以及电路板,其中: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与所述光学转向元件连接,用以作动,以使所述光学转向元件产生相应的移动而抵销手震;所述致动器与所述可变光圈连接,用以改变所述可变光圈的孔径;以及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至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所述致动器及所述图像传感器。
[0022]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相机模块还包括光学防手震模块、致动器以及电路板,其中: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与所述对焦透镜群连接,用以作动,以使所述对焦透镜群产生相应的移动而抵销手震;所述致动器与所述可变光圈连接,用以改变所述可变光圈的孔径;以及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至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所述致动器及所述图像传感器。
[0023]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由于相机模块利用内部透镜群的移动来达到光学对焦目的,除了使所需的对焦行程缩短之外,相机模块的光学配置相对简单,进而可达到易于进行组装以及控制的优点。此外,采用大光圈且可调的可变光圈,除了让使用者能自行调整进光量,并且因为光圈的变化能让图像带来不同的景深效果。
附图说明
[0024]图1A是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示意图;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的光传感器或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的光传感器,但技术不以此为限。
[0054]在本实施例中,可变光圈400设置在对焦透镜群300及图像传感器600之间。其中,可变光圈400的F值可在2.4(孔径为3.2mm)至4.0(孔径为2.0mm)的范围内调整。
[0055]在本实施例中,相机模块10还包括红外滤光片500以及固定架700。红外滤光片500及可变光圈400固定在固定架700内。红外滤光片500设置在可变光圈400及图像传感器600之间。
[0056]在本实施例中,相机模块10还包括光学防手震模块800、致动器(actuator)900以及电路板1000。光学防手震模块800与光学转向元件100连接,并用以作动,以使光学转向元件100产生相应的移动而抵销手震。致动器900例如是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伺服马达(servo motor)或压电马达(piezo motor),但本技术不以此为限。致动器900与可变光圈400连接,并用以改变可变光圈400的孔径。电路板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转向元件、固定透镜群、对焦透镜群、可变光圈以及图像传感器,其中:成像光线依序通过所述光学转向元件、所述固定透镜群及所述对焦透镜群而成像于所述图像传感器;所述对焦透镜群适于在所述相机模块进行对焦时,沿所述相机模块的光轴移动;以及所述可变光圈设置在所述固定透镜群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光圈设置在所述对焦透镜群及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红外滤光片以及固定架,其中:所述红外滤光片及所述可变光圈固定在所述固定架内;以及所述红外滤光片设置在所述可变光圈及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学防手震模块、致动器以及电路板,其中: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与所述光学转向元件连接,用以作动,以使所述光学转向元件产生相应的移动而抵销手震;所述致动器与所述可变光圈连接,用以改变所述可变光圈的孔径;以及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至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所述致动器及所述图像传感器。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光圈连接在所述对焦透镜群朝所述图像传感器的一侧上,使可变光圈在所述相机模块进行对焦时,随所述对焦透镜群的移动而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红外滤光片以及固定架,其中:所述红外滤光片固定在所述固定架内;以及所述红外滤光片设置在所述可变光圈及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学防手震模块、致动器以及电路板,其中: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与所述光学转向元件连接,用以作动,以使所述光学转向元件产生相应的移动而抵销手震;所述致动器与所述可变光圈连接,用以改变所述可变光圈的孔径;以及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至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所述致动器及所述图像传感器。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学防手震模块、致动器以及电路板,其中: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与所述对焦透镜群连接,用以作动,以使所述对焦透镜群产生相应的移动而抵销手震;所述致动器与所述可变光圈连接,用以改变所述可变光圈的孔径;以及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至所述光学防手震模块、所述致动器及所述图像传感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光圈设置在所述固定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正德刘权辉吴维瀚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立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