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设备电源充放电路径切换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2773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设备电源充放电路径切换电路,其技术方案包括内部电源接口充电电路和USB充放电电路;内部电源接口充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PMOS管、第一NPN三极管。USB充放电电路包括第二PMOS管、第二NPN三极管、第三NPN三极管、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目前市场充电设备成本过高的问题,并实现了工作过程压降和损耗更低,支持更大的功率的功能。率的功能。率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设备电源充放电路径切换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源
,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设备电源充放电路径切换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现如今,在各个领域中,便携式设备应用越来越多。许多便携式设备特定的使用场合,往往要求其需要具备一种以上充电方式。如一种电力运维行业使用的故障检测设备,除常规的USB充电口外,还需要在监听电力载波通讯时,从采集设备上进行取电增加自身续航时间,且其USB充电口还要求支持OTG功能,包括识别外设,如U盘、数据转换线束等,两种充电方式不同时进行。目前一些多种充电方式的设备,其充电路径管理方式多为采用多路径的电源管理芯片进行控制,虽集成度高、性能稳定,但其成本过高;有些设备不对充电路径进行管理,一路路径充电时,电压会反灌到另一路充电路径上,严重影响电源寿命和设备使用安全;还有部分设备充放电路径管理方式,多使用二极管等器件,造成的充电损耗很大,仅适用于小功率设备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设备电源充放电路径切换电路,比使用多电源路径管理芯片或双PMOS管漏极相接的方法成本更低,压降和损耗更低,可以支持更大的功率。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一种便携式设备电源充放电路径切换电路,包括内部电源接口充电电路和USB充放电电路。
[0006]内部电源接口充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PMOS管、第一NPN三极管。
[0007]连接方式为:所述第一PMOS管漏极与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阻另一端连接到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NPN三极管基极;所述第一PMOS管源极连接第六电阻的一端,第六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五电阻一端连接到第一PMOS管的栅极,另一端连接到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0008]USB充放电电路包括第二PMOS管、第二NPN三极管、第三NPN三极管、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
[0009]连接方式为:所述第二PMOS管源极接第十电阻的一端和第一PMOS管的源极,第十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三NPN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七电阻一端接第二PMOS管漏极,另一端接第三NPN三极管发射极;第八电阻的一端接第三NPN三极管基极,另一端接微处理器;第九电阻的一端接第三NPN三极管基极,另一端接第三NPN三极管发射极;第十一电阻的一端接第三NPN三极管的集电极,另一端接第三NPN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十二电阻一端接第二PMOS 管栅极,另一端接第二NPN三极管集电极;第十三电阻的一端接第三NPN三极管集电极,另一端接第
二NPN三极管基极;第十四电阻一端接第二PMOS管漏极,另一端接第二NPN管集电极; 所述第二NPN三极管发射极与第三NPN三极管发射极相连接,第三NPN三极管发射极接地。
[0010]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设备电源充放电路径切换电路,其可实现两路充电路径时,一条路径电流可单向流动,一条路径电流可双向流动,且一路或两路充电时,电源不会反灌到另一路,保证使用时的充电电路的稳定与安全。其相比使用多电源路径管理芯片或双PMOS管漏极相接的方法成本更低,也更简单的使用二极管期间的切换电路,压降和损耗更低,可以支持更大的功率。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便携式设备电源充放电路径切换电路图;
[0012]图2为本专利技术充放电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4]实施例:
[0015]如图1所示,一种便携式设备电源充放电路径切换电路,包括内部电源接口充电电路和USB充放电电路。
[0016]内部电源接口充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PMOS管Q1、第一NPN三极管T1;
[0017]连接方式为:所述第一PMOS管Q1漏极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阻R2另一端连接到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第一NPN三极管基极;所述第一PMOS管Q1源极连接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接第一NPN三极管T1的集电极,第五电阻R5一端连接到第一PMOS管Q1的栅极g,另一端连接到第一NPN三极管T1的集电极;第一NPN三极管T1的发射极接地。
[0018]USB充放电电路包括第二PMOS管Q2、第二NPN三极管 T2、第三NPN三极管 T3、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
[0019]连接方式为:所述第二PMOS管Q2源极接第十电阻R10的一端和第一PMOS管Q1的源极,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接第三NPN三极管T3的集电极;第七电阻R7一端接第二PMOS管Q2漏极,另一端接第三NPN三极管T3发射极;第八电阻R8的一端接第三NPN三极管T3基极,另一端接微处理器5;第九电阻R9的一端接第三NPN三极管T3基极,另一端接第三NPN三极管T3发射极;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接第三NPN三极管T3的发射极,另一端接第三NPN三极管T3的集电极;第十二电阻R12一端接第二PMOS 管Q2栅极,另一端接第二NPN三极管T2集电极;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接第三NPN三极管T3集电极,另一端接第二NPN三极管T2基极;第十四电阻R14一端接第二PMOS管Q2漏极,另一端接第二NPN管T2集电极; 所述第二NPN三极管T2发射极与第三NPN三极管T3发射极相连接,第三NPN三极管T3发射极接地;
[0020]如图2所示,电源充放电路径切换电路6工作时外接器件包括微处理器5、充电芯片2、电池3、USB接口4和内部电源接口1。
[0021]所述充电芯片2一端与第一PMOS管Q1源极s、第二PMOS管Q2源极s连接,另一端与电池3相连接,且所述充电芯片具有OTG功能;
[0022]所述微处理器5通过第八电阻R8与第三NPN三极管R3基极b连接;
[0023]所述USB接口4与第二PMOS管Q2漏极d连接;
[0024]所述内部电源接口1与第一PMOS管Q1漏极d连接。具体工作过程为:
[0025]当设备仅使用USB接口4连接电源给电池3进行充电时,电源通过PMOS管Q2的体二极管从漏极d导通到源极s;微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设备电源充放电路径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电源接口充电电路和USB充放电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设备电源充放电路径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电源接口充电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PMOS管、第一NPN三极管;连接方式为:所述第一PMOS管漏极与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阻另一端连接到第三电阻与第四电阻的一端,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NPN三极管基极;所述第一PMOS管源极连接第六电阻的一端,第六电阻的另一端接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五电阻一端连接到第一PMOS管的栅极,另一端连接到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设备电源充放电路径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USB充放电电路包括第二PMOS管、第二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霜成邴丕强冀先飞臧杰刘浩张道文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