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宁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工程用碰撞缓冲防护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2762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用碰撞缓冲防护机构,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的顶部活动连接有受力体,所述受力体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整圈的挡条,所述支撑体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簧,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贴合有气囊,所述支撑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的外部连接有贯穿的阀门,所述支撑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插条,所述支撑体均通过插条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柱与第二连接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复制有益效果通过支撑板、支撑簧、气囊、充气管和导气管的配合,可以较为有效的实现防碰撞的效果,避免施工现场遭受碰撞破坏,进一步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安全,使用效果佳。使用效果佳。使用效果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工程用碰撞缓冲防护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用碰撞缓冲防护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
[0003]在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碰撞,轻则伤财,重则会威胁到生命安全,现在大多数的防碰撞设备装置,都是拉设防护网等进行防止碰撞,虽然成本低廉,但是对于防碰撞的效果并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工程用碰撞缓冲防护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建筑工程用碰撞缓冲防护机构,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的顶部活动连接有受力体,所述受力体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整圈的挡条,所述支撑体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簧,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贴合有气囊,所述支撑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充气管,所述充气管的外部连接有贯穿的阀门。
[0007]所述支撑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插条,所述支撑体均通过插条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柱与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的顶部均开设有插孔,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顶部开设有上连接槽。
[0008]所述第二连接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顶部开设有下连接槽。
[0009]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板的底部与支撑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簧的底部与支撑体的内底壁固定连接,且支撑板通过支撑簧与支撑体活动连接。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支撑簧起到了支撑支撑板的作用,使支撑板可以在支撑体内部进行上下活动。
[0011]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充气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一端贯穿支撑板且与气囊固定连接,且导气管贯穿气囊。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充气管与导气管组合可以为气囊进行充气泄气,阀门可以对于气囊内部气体多少进行控制。
[0013]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插条为四分之一圆形设置,且四根插条组合形状大小与插孔形状大小均相互匹配。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四根插条组合刚好形成一个圆形,合并后与插孔
相贴合。
[0015]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形状大小与第二连接柱的形状大小均相同,且第一连接柱上与第二连接柱上所开设的插孔相同。
[0016]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下连接槽的厚度与上连接槽的厚度分别为第二连接板厚度与第一连接板厚度的一半,且第二连接板的厚度与第一连接板的厚度相同。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方案中的下连接槽与上连接槽完全相同,但是开设方向相反。
[0018]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柱与第二连接柱上均开设有螺栓孔,所述螺栓孔在每一个第一连接柱与第二连接柱上均开设数量为两个。
[0019]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0020]1、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工程用碰撞缓冲防护机构,通过支撑板、支撑簧、气囊、充气管和导气管的配合,可以较为有效的实现防碰撞的效果,避免施工现场遭受碰撞破坏,进一步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安全,使用效果佳。
[0021]2、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工程用碰撞缓冲防护机构,通过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插孔、第二连接板、下连接槽、第一连接板和上连接槽的配合,可以有效的将多个该机构进行拼接,从而实现易搬运、易组装的效果,不受场地与空间的约束,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的支撑体与插条连接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
[0026]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连接柱与第二连接板连接示意图;
[0027]图6为本技术的第一连接柱与第一连接板连接示意图;
[0028]图7为本技术的受力体与支撑簧连接示意图。
[0029]图中:1、支撑体;2、受力体;3、挡条;4、支撑板;5、支撑簧;6、气囊;7、充气管;8、导气管;9、阀门;10、插条;11、第一连接柱;12、第二连接柱;13、插孔;14、第二连接板;15、下连接槽;16、第一连接板;17、上连接槽;18、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1]实施例1
[0032]如图1

7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用碰撞缓冲防护机构,一种建筑工程用碰撞缓冲防护机构,包括支撑体1,支撑体1的顶部活动连接有受力体2,受力体2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整圈的挡条3,支撑体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支撑板4,支撑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簧5,支撑板4的顶部贴合有气囊6,支撑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充气管7,充气管7的外部连接有贯穿的阀门9。
[0033]支撑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插条10,支撑体1均通过插条10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一连
接柱11与第二连接柱12,第一连接柱11和第二连接柱12的顶部均开设有插孔13,第一连接柱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6,第一连接板16的顶部开设有上连接槽17。
[0034]第二连接柱1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4,第二连接板14的顶部开设有下连接槽15。
[0035]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4的底部与支撑簧5的顶部固定连接,支撑簧5的底部与支撑体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且支撑板4通过支撑簧5与支撑体1活动连接,支撑簧5起到了支撑支撑板4的作用,使支撑板4可以在支撑体1内部进行上下活动,支撑簧5起到支撑降低冲击的作用。
[0036]在本实施例中,充气管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导气管8,导气管8的一端贯穿支撑板4且与气囊6固定连接,且导气管8贯穿气囊6,充气管7与导气管8组合可以为气囊6进行充气泄气,阀门9可以对于气囊6内部气体多少进行控制,可以进一步避免气囊6的内部压力过大造成破裂,且配合支撑簧5起到支撑降低冲击的作用,进一步减少了对于气囊6的作用压力,导气管8为软性导气管8。
[0037]实施例2
[0038]如图1

7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插条10为四分之一圆形设置,且四根插条10组合形状大小与插孔13形状大小均相互匹配,四根插条10组合刚好形成一个圆形,合并后与插孔13相贴合,多个插条10与插孔13组合,可以将多个碰撞缓冲防护机构相互连接,减小碰撞的效果更加好。
[0039]在本实施例中,下连接槽15的厚度与上连接槽17的厚度分别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程用碰撞缓冲防护机构,包括支撑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1)的顶部活动连接有受力体(2),所述受力体(2)的外壁固定连接有整圈的挡条(3),所述支撑体(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支撑板(4),所述支撑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簧(5),所述支撑板(4)的顶部贴合有气囊(6),所述支撑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充气管(7),所述充气管(7)的外部连接有贯穿的阀门(9);所述支撑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插条(10),所述支撑体(1)均通过插条(10)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柱(11)与第二连接柱(12),所述第一连接柱(11)和第二连接柱(12)的顶部均开设有插孔(13),所述第一连接柱(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6),所述第一连接板(16)的顶部开设有上连接槽(17);所述第二连接柱(1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4),所述第二连接板(14)的顶部开设有下连接槽(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用碰撞缓冲防护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4)的底部与支撑簧(5)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簧(5)的底部与支撑体(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且支撑板(4)通过支撑簧(5)与支撑体(1)活动连接。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宁孟梦朱兵琳
申请(专利权)人:王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