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重后置式的家用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2436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对重后置式的家用电梯,包括轿厢、设置于轿厢两侧的轿厢导轨、设置于轿厢后侧的电梯对重以及相对设置于电梯对重两侧的对重导轨,轿厢导轨顶部设置有能够连接轿厢导轨与对重导轨并起到支撑作用的顶层框架,顶层框架上设置有作为动力源驱动轿厢与电梯对重位移的曳引机和连接曳引机与轿厢的连接组件,对重导轨顶端与轿厢导轨顶端存在高度差形成安装空间,曳引机位于安装空间内。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原本安装于承重梁上占用空间较大的曳引机安装到电梯对重的上方,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进而能够使轿厢的可用空间增大,做到更大更高的轿厢面积突破,框架式顶层结构设计,使标准化生产更便捷,大幅提升井道内部美观程度。大幅提升井道内部美观程度。大幅提升井道内部美观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重后置式的家用电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设备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对重后置式的家用电梯。

技术介绍

[0002]电梯按照类型可以分为自动扶梯、厢式电梯等,厢式电梯包括客梯、货梯、观光电梯等,其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0003]行业内的家用电梯一般为曳引式龙门架家用电梯,包括曳引结构、对重结构等,通常根据井道面积采用对重侧置式或对重后置式的布置方式,对重后置是将电梯的对重块布置在电梯轿厢的后侧的一种布置方式,现有的家用电梯中通常采用2:1对重后置曳引钢丝绳结构,主机需架置在承重梁上,轿厢双导向轮斜轮结构,使电梯顶层空间较为紧凑,利用率差,而且对于电梯井道宽深难以有效利用,导致利用率差。
[0004]目前,中国专利公开号CN213265231U公开了一种对重后置的钢带电梯主机架结构及电梯;对重后置的钢带电梯主机架结构包括:前后间隔设置的轿厢承重组件、对重承重组件、至少两根第一承重梁和钢带主机;所述第一承重梁的两端分别与轿厢承重组件、对重承重组件连接;钢带主机固定于第一承重梁上。
[0005]虽然这种对重后置的钢带电梯主机架结构能够增大轿厢宽度尺寸和开门宽度尺寸,但是该结构中将钢带主机固定于第一承重梁上,使钢带主机位于轿厢的正上方,从而导致轿厢在电梯顶层的占用空间较大,导致顶层空间利用率差,顶层混凝土承重要求高,井道宽深利用率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重后置式的家用电梯,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梯顶层空间以及电机井道宽深空间利用率差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对重后置式的家用电梯,包括轿厢、设置于轿厢两侧的轿厢导轨、设置于轿厢后侧的电梯对重以及相对设置于电梯对重两侧的对重导轨,所述轿厢导轨顶部设置有能够连接轿厢导轨与对重导轨并起到支撑作用的顶层框架,所述顶层框架上设置有作为动力源驱动轿厢与电梯对重位移的曳引机和连接曳引机与轿厢的连接组件,所述对重导轨顶端与轿厢导轨顶端存在高度差形成安装空间,所述曳引机位于安装空间内。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轿厢导轨顶部设置顶层框架,能够使曳引机安装于顶层框架上,使曳引机不需要再安装于承载梁上,而且通过轿厢导轨与对重导轨的高度设置,使曳引机能够安装于轿厢后侧的安装空间内,进而能够提高对电梯顶层的空间利用率,能够将原本安装于承重梁上占用空间较大的曳引机安装到电梯对重的上方,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进而能够使轿厢的可用空间增大,做到更大更高的轿厢面积突破,框架式顶层结构设计,使标准化生产更便捷,大幅提升井道内部美观程度,家用电梯顶层空间利用率提高,同等高度下轿厢净高度更高,家用电梯井道空间利用率提高,同等宽深下轿厢净宽深更
大。
[0009]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顶层框架包括分别固定设置于两侧对重导轨顶端的第一连接板、设置于第一连接板上端并与两侧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板和设置于第一支撑板上用于安装曳引机的安装板,还包括分别设置于两侧轿厢导轨顶端的第二连接板和固定连接两侧第二连接板的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一侧与轿厢导轨固定连接,另一侧与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两侧对重导轨上的第一连接板,使第一支撑板作为安装曳引机的基台,配合安装板实现将曳引机安装于安装空间内,再通过第二连接板与第二支撑板的配合,能够使各个支板连接形成整体框架,进而提高整体的支撑强度,也便于连接组件的安装。
[0011]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截面形状设置为U形结构,且第一支撑板U形开口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嵌入第一支撑板的U形开槽内,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端分别与轿厢两侧的第二连接板侧壁齐平。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第一连接板嵌入第一支撑板的U形开槽内,进而增强第一连接板与第一支撑板的连接强度,使两者连接更加可靠,同时能够使两者的空间占用更小,使整体更加紧凑。
[0013]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背离轿厢一侧设置为Z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板较高一侧具有用于连接轿厢导轨与第二支撑板的第一连接部,所述较低一侧具有用于与第一支撑板侧壁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处的第二连接板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所述第二连接部处的第二连接板向轿厢内侧延伸并与第一支撑板的侧壁贴合。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连接板的设置,能够使第二连接板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支撑板和轿厢导轨连接,能够提高第二连接板与轿厢导轨以及第二支撑板的连接强度,而且采用三角形结构设计,能够使轿厢导轨与第二支撑板的连接更加方便,更便于安装,而且空间利用率更高,再通过第二连接部实现与第一支撑板的连接,能够增大第二连接板与第二支撑板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两组的连接强度,使整体结构更加牢靠,支撑强度更高。
[0015]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两侧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接板的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沿第二连接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板上固定连接有加强板。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多个第二支撑板连接两侧的第二连接板,进一步提高两者的连接强度,进而配合第一支撑板形成框架结构,再通过设置加强板提高各个第二支撑板的连接强度,使整体承接强度更高,进而提高对轿厢的承载能力。
[0017]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截面形状设置为U形结构,所述两个第二支撑板相对设置,且U开口分别朝向两侧,所述加强板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撑板的上下两侧,并沿第二支撑板的长度方向阵列设置有多组。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两个U形结构的第二支撑板,能够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前提下,更加便于工作人员对加强板与第二支撑板的安装,也便于第二支撑板与第二连接板的安装,也能够减轻第二支撑板的重量,更便于运输和使用。
[0019]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安装板固定设置在于第一支撑板的中心处,所述安装板
朝向轿厢一端延伸至第一支撑板的外部,所述安装板延伸端底部还设置有与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的加强筋。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安装板的位置设置,更便于曳引机安装时的定位,而且通过加强筋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加强安装板与第一支撑板的连接强度,同时能够便于连接组件的安装。
[0021]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连接组件包括设置于轿厢顶部的绳头、设置于第二支撑板上的第一导向轮和设置于安装板延伸端上的第二导向轮,所述曳引机的牵引绳绕设第二导向轮、第一导向轮连接至绳头。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连接组件连接曳引机与轿厢,从而通过曳引机联动轿厢与电梯对重。
[0023]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背离轿厢一侧上还设置于用于安装的凸板。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设置凸板更便于第二连接板的安装,便于与电梯井道的连接。
[0025]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重后置式的家用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轿厢、设置于轿厢两侧的轿厢导轨、设置于轿厢后侧的电梯对重以及相对设置于电梯对重两侧的对重导轨,所述轿厢导轨顶部设置有能够连接轿厢导轨与对重导轨并起到支撑作用的顶层框架,所述顶层框架上设置有作为动力源驱动轿厢与电梯对重位移的曳引机和连接曳引机与轿厢的连接组件,所述对重导轨顶端与轿厢导轨顶端存在高度差形成安装空间,所述曳引机位于安装空间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重后置式的家用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框架包括分别固定设置于两侧对重导轨顶端的第一连接板、设置于第一连接板上端并与两侧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板和设置于第一支撑板上用于安装曳引机的安装板,还包括分别设置于两侧轿厢导轨顶端的第二连接板和固定连接两侧第二连接板的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一侧与轿厢导轨固定连接,另一侧与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重后置式的家用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截面形状设置为U形结构,且第一支撑板U形开口朝下,所述第一连接板嵌入第一支撑板的U形开槽内,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两端分别与轿厢两侧的第二连接板侧壁齐平。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重后置式的家用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背离轿厢一侧设置为Z形结构,所述第二连接板较高一侧具有用于连接轿厢导轨与第二支撑板的第一连接部,所述较低一侧具有用于与第一支撑板侧壁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处的第二连接板截面形状为L形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钦谢克宇沈陈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埃克塞尔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