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脑室引流患者翻身管路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1897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脑室引流患者翻身管路保护装置,包括一贴合患者头部的内头盔、一与内头盔活动连接的外头盔和连接内头盔与外头盔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分设为用于左右转动内头盔的转动滑轨和用于调节患者头部与颈部角度的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转动轨道包括固定连接在外头盔内表面的固定轨道和与固定轨道活动连接的滑块;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滑块上的限位槽和与限位槽活动连接的限位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以解决脑室引流患者在引流过程中抬头和翻身等活动易引流管脱落的问题。流管脱落的问题。流管脱落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脑室引流患者翻身管路保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为一种脑室引流患者翻身管路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脑室引流术是别名为脑池放液,是脑科术后引流的新方法,主要在于带头皮针引流导管的技术体现。
[0003]目前,脑室引流管常采用胶带黏附头皮方法固定,临床脑手术后,因患者皮肤油、发热后出汗、头发新长出等都会导致胶布黏附不牢固,脑室引流管脱落会增加患者感染风险,更大程度上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0004]再者,在脑室引流术使用中,患者头部需要尽量保持静止,但是患者需要翻身以防止长褥疮,翻身时需要转动头部,转动时要特别注意头部的引流管,以避免引流管与枕头摩擦或者拉扯脱落。
[0005]现有的脑室引流管存在以下缺点:手术完成后脑室引流管通常用绷带缠绕到患者脑部,对患者脑部保护有限,且不能很好地固定引流管;脑引流管在使用时,会跟随患者脑部移动,容易松动引流管。为此,我们提供一种脑室引流患者翻身管路保护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脑室引流患者翻身管路保护装置,以解决脑室引流患者在引流过程中抬头和翻身等活动易引流管脱落的问题。
[0007]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脑室引流患者翻身管路保护装置,包括一贴合患者头部的内头盔、一与内头盔活动连接的外头盔和连接内头盔以及设置在连接内头盔与外头盔之间的滑轨限位组件限位组件;
[0008]所述滑轨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分设为包括用于使得内头盔相对外头盔左右方向转动的内头盔的转动滑轨和用于调节患者头部与颈部角度的限位件角度调节机构;
[0009]所述转动轨道包括固定连接在外头盔内表面的固定轨道(311)和与固定轨道活动连接的滑块;限位件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滑块上的限位槽和与限位槽活动连接的限位块;
[0010]所述内头盔包括一固定患者头部的下巴托、一容许脑室引流管通过的通管孔和若干固定连接在内头盔外表面的夹管带,所述外头盔的四周设有若干可供引流管通过的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夹管带为一端开合结构,开合一端设有魔术公贴和魔术母贴。
[0011]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轨道两相对侧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块上固定连接有卡爪,所述卡爪伸入滑槽内并与滑槽活动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槽分设有平角限位槽和钝角限位槽,所述用于与平角限位槽或者钝角限位槽抵接的限位块限位于限位槽内。
[0013]进一步地,所述内头盔上设有若干用于使患者头部透气的透气孔,外头盔上设有
若干可供引流管通过的通孔。
[0014]较之前技术而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1.本技术提供一种贴合患者头部的具有一定刚性的头盔,在患者手术后使用,可有效帮助患者头骨愈合,且比起纱布缠绕更能有效保护患者术后脆弱的头骨;
[0016]本技术的双层头盔设计一方面使得头部碰撞增加一层缓冲更加安全,另一方面两头盔之间的空间可以容许引流管通过,并在内外头盔之间设计了专门的孔路通过引流管等线路,对线路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引导,故而在患者翻身时使得患者不容易扯到管路从而减少引流管穿出头皮后在患者头部和枕头之间发生的压、折等,引起引流管引流失效等问题的出现;[xb21cn1][0017]3.本技术采用限位组件,滑轨组件帮助患者翻身时轻松转动头部并且不牵扯到引流管,限位组件帮助患者轻微抬头和躺平,使患者的颅内压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内头盔转动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夹管带位置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内部限位组件结构剖面图;
[0022]图5为图4A部放大图。
[0023]标号说明:1

内头盔、2

外头盔、3

限位组件、
[0024]11

下巴托、12

通管孔、13

夹管带、14

透气孔、21

通孔、31

转动滑轨、32

角度调节机构、
[0025]131

魔术公贴、132

魔术母贴、311

固定轨道、312

滑块、321

限位槽、322

限位块、
[0026]3111

滑槽、3121

卡爪、3211

平角限位槽、3212

钝角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本技术提供一种脑室引流患者翻身管路保护装置,
[0029]如图1

3所示,本技术包括一贴合患者头部的内头盔1、一与内头盔1活动连接的外头盔2以及设置在连接内头盔1与外头盔2之间的限位组件3;在脑室引流患者卧床修养时,常常因为头部运动不便,导致翻身困难,不常翻身将导致患者生褥疮等,使得痊愈过程更加艰难且不适;患者头戴此装置,本技术设计有内头盔1和外头盔2,两者之间具有缓存空间能有效保护患者术后的脆弱头部;
[0030]如图4

5所示,所述限位组件3包括用于使得内头盔1相对外头盔2左右方向转动的转动滑轨31和用于调节患者头部与颈部角度的角度调节机构32;
[0031]所述转动轨道31包括固定连接在外头盔2内表面的固定轨道311和与固定轨道311
活动连接的滑块312;角度调节机构32包括固定连接在滑块312上的限位槽321和与限位槽321活动连接的限位块322;
[0032]所述内头盔1包括一固定患者头部的下巴托11、一容许脑室引流管通过的通管孔12和若干固定连接在内头盔1外表面的夹管带13,所述外头盔2的四周设有若干可供引流管通过的通孔21。所述内头盔1上设有若干用于使患者头部透气的透气孔14。
[0033]这里,本技术设计了专门的引流管孔通道和保护装置,即内头盔1上的通管孔12和夹管带13,以及外头盔2上的通孔21,通过这套设计对线路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引导,故而能够在患者转身的过程当中保护患者头部的脑室引流管不发生管道的压、折等情况,引起引流管引流失效等问题。
[0034]所述夹管带13为一端开合结构,开合一端设有魔术公贴131和魔术母贴132。
[0035]所述固定轨道311两相对侧面开设有滑槽3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脑室引流患者翻身管路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贴合患者头部的内头盔(1)、一与内头盔(1)活动连接的外头盔(2)以及设置在连接内头盔(1)与外头盔(2)之间的限位组件(3);所述限位组件(3)包括用于使得内头盔(1)相对外头盔(2)左右方向转动的转动滑轨(31)和用于调节患者头部与颈部角度的角度调节机构(32);所述转动滑轨(31)包括固定连接在外头盔(2)内表面的固定轨道(311)和与固定轨道(311)活动连接的滑块(312);角度调节机构(32)包括固定连接在滑块(312)上的限位槽(321)和与限位槽(321)活动连接的限位块(322);所述内头盔(1)包括一固定患者头部的下巴托(11)、一容许脑室引流管通过的通管孔(12)和若干固定连接在内头盔(1)外表面的夹管带(13),所述外头盔(2)的四周设有若干可供引流管通过的通孔(21)。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贝贝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