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侯仁龙专利>正文

一种拖网捕鱼用渔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1202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拖网捕鱼用渔网,包括浮网盖、浮网墙和下网片,所述下网片具有V形缺口,所述浮网盖呈三角形,所述浮网墙的后端均呈V形,所述浮网盖和所述浮网墙均安装在所述V形缺口内,所述浮网盖和下网片上下设置,两片所述浮网墙对称设置在所述浮网盖的两侧,所述浮网盖、浮网墙和下网片共同围成渔网本体,所述浮网盖包括一个V形交叉点和浮口边,所述V形交叉点与所述浮口边相对设置,所述浮网盖从其V形交叉点至所述浮口边向上倾斜设置,所述渔网本体的前端设有进鱼的网口,两片所述浮网墙呈放射性向两侧倾斜延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多片网片构成,能够根据捕捞需求编织成大型的渔网。网。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拖网捕鱼用渔网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拖网捕鱼用渔网,属于拖网捕鱼用渔网


技术介绍

[0002]拖网捕鱼是一种用渔船拖拉着渔网进行捕鱼的方式,通常两条渔船分别拖曳渔网的两条网腿(也称网墙)进行捕捞,渔网两条网腿之间的跨度以及渔网网口大小直接影响捕捞的量,现有的渔网的网筒一般呈锥形,网筒较大的开口端为网口,网口与网腿为一整体结构,网腿从网口向外延伸,整张网通过一种编织方式编织而成,两条网腿之间跨度大小、网口大小均受网筒的形状及编织方式的限制,如果要加大网口,需要通过增大圆锥角来实现,这样渔网网筒的体积增大,渔网的重力及在水中的水流阻力就会增加,如果网腿太长,网腿在网筒的拖拽作用下不能很好的漂浮在水面上,所以现有的渔网的两条网腿的长度及网口的大小不能随意增加,因此渔网网鱼的范围有限,很多时候不能满足捕捞需求。
[0003]申请号为200410078719.3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捕鱼用渔网,包括一个袋(A),该袋包括一个套筒状中等网孔网体的前部(A1)、一个从所述前部(A1)连续向后延伸的漏斗状小网孔网体的中部(A2)和一个从所述中部(A2)连续向后延伸的鞘状小网孔袋端的后部(A3);以及一对在所述袋(A)前方延伸的翼部(B);所述中部设有在其顶部的大网孔的窗网(5),所述后部适于蓄积鱼和贝类。该申请的渔网袋的翼部(即网腿)和网口开口大小均受网筒的形状及编织方式的限制,渔网网鱼的范围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改善或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拖网捕鱼用渔网,包括浮网盖、浮网墙和下网片,所述下网片具有V形缺口,所述浮网盖呈三角形,所述浮网墙的后端均呈V形,所述浮网盖和所述浮网墙均安装在所述V形缺口内,所述浮网盖和下网片上下设置,两片所述浮网墙对称设置在所述浮网盖的两侧,所述浮网盖、浮网墙和下网片共同围成渔网本体,所述浮网盖包括一个V形交叉点和浮口边,所述V形交叉点与所述浮口边相对设置,所述浮网盖从其V形交叉点至所述浮口边向上倾斜设置,所述渔网本体的前端设有进鱼的网口,两片所述浮网墙呈放射性向两侧倾斜延伸。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7]进一步的,所述浮网墙包括浮更网边、网头网边、中更网边和网墙脚更网边,所述网头网边与所述浮网盖对接,所述中更网边与所述下网片对接,所述浮更网边水平设置,所述中更网边向下倾斜延伸,所述倾斜网墙脚更网边向上倾斜延伸。
[000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浮网墙的设计能够增加渔网的下沉深度;当使用所述渔网在海中进行捕鱼作业时,所述浮网墙的从所述浮口边向外延伸的浮更网边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并且所述浮网墙可以加长至合适的捕捞尺寸,不受渔网整体编织
方式的限制,两片渔网墙之间的跨海区域均形成捕捞区域,因此能够扩大捕捞范围。
[0009]进一步的,所述渔网本体的后端设有网袋。
[001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用于容纳捕获的鱼虾。
[0011]进一步的,所述底部网墙具有两条下网腿,两条下网腿之间的连接边呈C型,所述下网腿的末端为网梢头。
[0012]进一步的,所述下网片一体编织而成。
[0013]进一步的,所述下网片包括第一下网墙、第二下网墙和底部网墙,所述第一下网墙的一侧边与所述底部网墙的一侧边连接,所述第一下网墙的另一侧边为第一外斜边,所述第二下网墙的一侧边与所述底部网墙的另一侧边连接,所述第二下网墙的另一侧边为第二外斜边,所述第一外斜边和第二外斜边之间形成V形缺口。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下网墙和所述第二下网墙均呈三角形。
[0015]进一步的,两片所述浮网墙均由若干条拦绳和若干条拉绳编织而成,所述拦绳与拉绳交叉编织。
[0016]进一步的,所述浮网盖和/或浮网墙由聚乙烯材料的编织绳编织而成。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下网墙、第二下网墙和/或底部网墙由聚乙烯材料的编织绳编织而成。
[001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聚乙烯材料编织渔网,不仅结构强度大,而且在海水中移动时的阻力小。
[0019]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1、本技术的渔网的两片浮网墙从渔网的后端至前端向两侧呈放射性向两侧倾斜延伸,当两片浮网墙延伸至与网梢头后还可以继续延长形成拦鱼的外网墙,因此两片浮网墙可以加长至合适的捕捞尺寸,不受渔网整体编织方式的限制,两片渔网墙之间的跨海区域均形成捕捞区域,因此能够扩大捕捞范围。
[0021]2、本实用的浮网盖从V形的尖端至浮口边向上倾斜延伸,当将渔网放至水中进行捕鱼作业时,所述浮网盖的V形尖端受下网片的拖拽会下沉至水中,从所述浮口边向外延伸的浮网墙的浮更网边均漂浮在水面上,所述浮网盖的V形尖端的下沉能够增加渔网的垂直方向上的张口的大小,渔网的张口越大,捕捞量会越多。
[0022]3、本技术的浮网墙加长只是增加了两片浮网墙带来的阻力,渔网在水中的阻力不会增加太多,增加的阻力并不影响捕捞,结构设计合理。
[0023]4、本技术的渔网通过编织在一起的多片网片构成,能够根据捕捞需求编织成大型的渔网,利用本技术的方法编织的大型渔网进行捕鱼作业时,渔网捕捞区域大,鱼虾逃离渔网的概率低,捕捞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的渔网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的渔网的正视图;
[0026]图3为本技术的图2的俯视图;
[0027]图4为本技术的图2的右视图;
[0028]图5为本技术的图2的仰视图;
[0029]图6为本技术的底部网墙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本技术的浮网墙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8为本技术的渔网的尾部安装上网筒后的机构示意图;
[0032]图中,1、浮网盖;101、浮口边;2、浮网墙;201、浮更网边;202、网头网边;203、中更网边;204、网墙脚更网边;205、外网墙;3、下网片;301、第一下网墙;302、第二下网墙;303、底部网墙;3011、下网腿;3012、网梢头;4、网口;5、网袋;6、拦绳;7、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结合实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34]如图1~8所示,一种拖网捕鱼用渔网,包括连接在一起的浮网盖1、浮网墙2和下网片3,所述下网片3上端具有V形缺口,所述浮网盖1呈三角形,所述浮网墙2的后端、即与浮网盖连接的一端均呈V形,所述浮网盖1和所述浮网墙2均安装在所述V形缺口内,所述浮网盖1和下网片3上下设置,两片所述浮网墙2对称设置在所述浮网盖1的两侧,所述浮网盖1、浮网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拖网捕鱼用渔网,其特征在于,包括浮网盖(1)、浮网墙(2)和下网片(3),所述下网片(3)具有V形缺口,所述浮网盖(1)呈三角形,所述浮网墙(2)的后端均呈V形,所述浮网盖(1)和所述浮网墙(2)均安装在所述V形缺口内,所述浮网盖(1)和下网片(3)上下设置,两片所述浮网墙(2)对称设置在所述浮网盖(1)的两侧,所述浮网盖(1)、浮网墙(2)和下网片(3)共同围成渔网本体,所述浮网盖(1)包括一个V形交叉点和浮口边(101),所述V形交叉点与所述浮口边(101)相对设置,所述浮网盖(1)从其V形交叉点至所述浮口边(101)向上倾斜设置,所述渔网本体的前端设有进鱼的网口(4),两片所述浮网墙(2)呈放射性向两侧倾斜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网捕鱼用渔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网墙(2)包括浮更网边(201)、网头网边(202)、中更网边(203)和网墙脚更网边(204),所述网头网边(202)与所述浮网盖(1)对接,所述中更网边(203)与所述下网片(3)对接,所述浮更网边(201)水平设置,所述中更网边(203)向下倾斜延伸,所述倾斜网墙脚更网边(204)向上倾斜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拖网捕鱼用渔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渔网本体的后端设有网袋(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网捕鱼用渔网,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网片(3)具有两条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仁龙
申请(专利权)人:侯仁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