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1081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却塔。该冷却塔包括:塔筒,包括塔筒本体以及支撑设置在塔筒本体底部的多个人字柱;集水槽,设置在塔筒本体内;及出水单元,包括回水沟及吸水钢管,回水沟设置在塔筒本体内,且位于集水槽的下方,回水沟与集水槽连通;吸水钢管具有入水端和与入水端相对的出水端,入水端与回水沟连通,出水端由相邻两个人字柱之间穿出塔筒本体外,并用于与吸水泵的入口连接。泵的入口连接。泵的入口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却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冷却塔出水
,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却塔。

技术介绍

[0002]高位收水冷却塔简称为“高位塔”,是带高位收水装置并设置中央集水槽的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高位收水装置由设置在淋水填料下方的收水斜板、防溅器、收水槽等部件组成,收水后汇集至中央集水槽,再回流至泵房。
[0003]现有高位塔二次循环方案中,一直最大困扰的技术问题就是高位塔收水集水槽出塔至泵房区段的布置和结构设计问题。根据现有高位塔该区段的布置和结构方案,主要为高位塔的集水槽出塔末端大幅缩颈,形成混凝土回水沟穿越冷却塔人字柱,穿越后连接塔外回水沟进行加长加深扩宽,为工艺整流和循泵吸水服务。然而,集水槽回水出塔处采用混凝土回水沟,承受集水槽水头内水压在16m至21m之间,回水沟设计处于工艺断面和结构设计的矛盾中。一方面,工艺上要求回水沟的流水截面尽量放大,确保水流流态稳定;另一方面,回水沟结构在该处要穿越冷却塔人字柱,人字柱之间的间距一般满足不了工艺断面要求;而且人字柱是空间斜交支柱,导致该处回水沟为了争取最大工艺断面,就需要缩颈上小下大或者异性结构,反而影响水流流态;又一方面,钢筋混凝土结构承受内压不是该种结构的长处,造成计算的回水沟结构壁厚约0.9至1.4m,壁厚加大更加影响了过流断面;又一方面,塔外回水沟为满足高速水流出塔后整流要求,回水沟要加长加深且断面斜向扩宽,最后扩大至满足几台循泵吸水间距要求,使得塔外回水沟竖向侧墙高度为8m至10m,顶板和底板的结构跨度达20m至28m,依然承受集水槽水头内水压在16m至21m之间,造成了承受内压回水沟结构很难设计,需要中间增加多根大截面柱子承受结构变形和内压,柱子多而且截面大,反而影响了工艺水流,对于配水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高位塔的收水集水槽出塔至泵房区段的布置和结构设计难度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缺陷的冷却塔。
[0005]一种冷却塔,包括:
[0006]塔筒,包括塔筒本体以及支撑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底部的多个人字柱;
[0007]集水槽,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内;及
[0008]出水单元,包括回水沟及吸水钢管,所述回水沟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内,且位于所述集水槽的下方,所述回水沟与所述集水槽连通;所述吸水钢管具有入水端和与所述入水端相对的出水端,所述入水端与所述回水沟连通,所述出水端由相邻两个所述人字柱之间穿出所述塔筒本体外,并用于与吸水泵的入口连接。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水沟具有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且由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回水沟的宽度尺寸逐渐增大;
[0010]所述回水沟的所述第二端具有出水口,所述吸水钢管的所述入水端连接于所述出
水口。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水钢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回水沟的所述第二端具有与多个所述吸水钢管一一对应的多个所述出水口,每一所述吸水钢管的所述入水端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出水口。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出水口沿所述回水沟的宽度方向间隔布设。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水槽包括主体槽段和连接在所述主体槽段端部的端部槽段,所述端部槽段位于所述回水沟的上方;所述端部槽段的底部开设有出水开口,所述回水沟的顶部开设有与所述出水开口连通的进水开口。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塔还包括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支撑设置在所述回水沟的顶部与所述端部槽段之间。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部槽段的底部标高高于所述主体槽段的底部标高,以在所述端部槽段的下方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回水沟的容纳空间。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塔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内的淋水单元和第二支撑柱,所述淋水单元位于所述集水槽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撑柱支撑设置在所述回水沟的顶部与所述淋水单元之间。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单元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出水单元分别设置在所述集水槽的纵长两端,且每一所述出水单元的所述回水沟与所述集水槽的对应端部连通。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水槽和所述回水沟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0019]上述冷却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待冷却的水进入到冷却塔的塔筒本体内,并在塔筒本体内进行冷却。冷却完的水被收集在集水槽中,集水槽内的水再进入到其下方的回水沟,并在回水沟内达到稳流的效果。回水沟内的水通过吸水钢管导出至塔筒本体之外,并进入到泵房的吸水泵,进而在吸水泵的泵送作用下继续向下游输送。
[0020]如此,将回水沟内移至塔筒本体的内部,并利用吸水钢管由相邻两个人字柱之间穿出至塔筒本体之外,从而将回水沟内的水排出至泵房,一方面,充分利用吸水钢管承受内压和水流流态稳定的特性,相邻两个人字柱之间的空间足够吸水钢管穿越,解决了混凝土回水沟结构穿越人字柱的缩变截面、内压过大、水流流速高、结构沉降等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吸水钢管直接连接塔内的回水沟和塔外的吸水泵,完全取消塔外回水沟施工,大大缩减了所需占用的塔外空间,避免了塔外高内水压回水沟设计施工的种种困难,避免了冷却塔高耸结构施工和塔外回水沟地下开挖的相互干扰问题。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所示的冷却塔的俯视图;
[0023]图3为图1所示的冷却塔的出水单元;
[0024]图4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
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6]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8]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筒,包括塔筒本体(11)以及支撑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11)底部的多个人字柱(13);集水槽(20),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11)内;及出水单元(30),包括回水沟(31)及吸水钢管(32),所述回水沟(31)设置在所述塔筒本体(11)内,且位于所述集水槽(20)的下方,所述回水沟(31)与所述集水槽(20)连通;所述吸水钢管(32)具有入水端和与所述入水端相对的出水端,所述入水端与所述回水沟(31)连通,所述出水端由相邻两个所述人字柱(13)之间穿出所述塔筒本体(11)外,并用于与吸水泵(40)的入口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水沟(31)具有第一端(311)和与所述第一端(311)相对的第二端(313),且由所述第一端(311)至所述第二端(313)的方向上,所述回水沟(31)的宽度尺寸逐渐增大;所述回水沟(31)的所述第二端(313)具有出水口(35),所述吸水钢管(32)的所述入水端连接于所述出水口(3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钢管(32)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回水沟(31)的所述第二端(313)具有与多个所述吸水钢管(32)一一对应的多个所述出水口(35),每一所述吸水钢管(32)的所述入水端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出水口(3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出水口(35)沿所述回水沟(3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文星周磊周思华高玲王振宇储剑锋吴隽钟润辉张举姜江单云驰罗成春汪正明孙雪莲陈晓军林沐东林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