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计算大模数摩擦片内毂芯板碰撞力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传动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计算大模数摩擦片内毂芯板碰撞力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制动器是动力传递中集车辆舰船等的安全性、操作性、舒适性于一体的关键核心基础件。摩擦片的性能是保证制动器行车安全的重要部件,在工程机械和军用车辆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在工程实际应用过程中,内毂和芯板产生弹性变形,加上摩擦力的作用使二者之间的接触压力分布极不均匀,使得摩擦片芯板经常会发生异常破坏。
[0003]标准ISO和GB/T 10096—1998中有规定的模数最大值都为50mm,模数的公式为m=t/π,其中t为齿距,即模数最大值超过50mm为大模数,小于50mm为小模数。
[0004]现有技术中,对于小模数的摩擦片内毂芯板的碰撞力计算是已经可以实现的(参考CN202210872253.2)。但不同模数下的摩擦片芯板损伤是不同的,即对于大模数的摩擦片来说,现有技术是无法直接得出其碰撞力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计算大模数摩擦片内毂芯板碰撞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分别获取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物理参数,判断两者是否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动力学相似,若是则进入S2,若否则结束;S2:建立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角动量模型,计算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角速度比;S3:分别获取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内参数,建立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碰撞齿根应力模型;S4:根据S3建立的碰撞齿根应力模型,计算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碰撞力之比,再获取实验摩擦片芯板的碰撞力,从而计算出待测摩擦片芯板的碰撞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计算大模数摩擦片内毂芯板碰撞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物理参数包括芯板接触面积、转动惯量、速度和加速度方向、转速。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计算大模数摩擦片内毂芯板碰撞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包括以下步骤:S1
‑
1:几何相似的判断方法为:计算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模数比和接触面积比,若模数比和接触面积比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则判断几何相似,如模数比和接触面积比的差值不在预设范围内则判断不是几何相似;模数比的计算公式为:公式(1)中,r
m
表示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模数比;m1表示待测摩擦片芯板的模数;m2表示实验摩擦片芯板的模数;接触面积比的计算公式为:公式(2)中,r
s
表示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接触面积比;s1表示待测摩擦片芯板的接触面积;s2表示实验摩擦片芯板的接触面积;S1
‑
2: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速度或加速度方向是否一致,若一致则判断是运动相似,若不一致则判断不是运动相似;S1
‑
3:将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转动惯量和接触面积代入运动学方程,计算转速比,若待测摩擦片芯板转速为实验摩擦片芯板的转速比正整数倍,则判断动力学相似;运动学方程为:公式(3)中,J1、J2分别表示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转动惯量;ω1、ω2分别表示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角速度;s1、s2分别表示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接触面积;
根据公式(3)可得到转速比:公式(4)中,r
s
表示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接触面积比;r
j
表示实验摩擦片芯板和待测摩擦片芯板的惯量比;r
v
表示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转速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计算大模数摩擦片内毂芯板碰撞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角动量模型分别为:公式(5)中,L1、L2分别表示摩擦片芯板t1时刻和t2时刻的角动量;M1、M2分别表示待测摩擦片芯板、实验摩擦片芯板和内毂碰撞时内毂作用于芯板的碰撞力矩;t表示时间t1到时间t2的作用时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计算大模数摩擦片内毂芯板碰撞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角速度比的计算公式为:对公式(5)变形得到:M1Δt≈L2‑
L1≈Δ(J1ω1),M2Δt≈L2‑
L1≈Δ(J2ω2)
ꢀꢀꢀꢀꢀꢀꢀꢀ
(6)公式(6)中,Δt表示作用时间;J1、J2分别表示待测摩擦片芯板、实验摩擦片芯板的转动惯量;ω1、ω2分别表示待测摩擦片芯板、实验摩擦片芯板的角速度;M1、M2分别表示待测摩擦片芯板、实验摩擦片芯板和内毂碰撞时内毂作用于芯板的碰撞力矩;Δ表示变化的范围;M1=F1r1cosα1,Δ(J1ω1)=J1Δω1=J1(1+P1)ω1M2=F2r2cosα2,Δ(J2ω2)=J2Δω2=J2(1+P2)ω2ꢀꢀꢀꢀꢀꢀꢀꢀꢀꢀꢀꢀ
(7)公式(7)中,F1、F2分别表示内毂对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碰撞力;r1、r2分别表示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节圆半径,P1、P2分别表示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反弹系数;ω1、ω2分别表示待测摩擦片芯板、实验摩擦片芯板的角速度;α1、α2分别表示待测摩擦片芯板、实验摩擦片芯板的压力角;Δω表示待测摩擦片芯板在Δt时间内角速度的变化;根据公式(6)和(7),对于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来说:F1r1Δtcosα1=J1(1+P1)ω1,F2r2Δtcosα2=J2(1+P2)ω
2 (8)公式(8)中,F1、F2分别表示内毂对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碰撞力;r1、r2分别表示内毂对待测摩擦片芯板和实验摩擦片芯板的节圆半径;α1、α2分别表示内毂对待测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毅敏,邹德升,王冰,兰海,潘文超,王利明,宁克焱,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