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及生产工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60979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01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及生产工艺方法,运用于针织面料技术领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发热纤维7份~13份,生物基纤维15份~28份,疏水涂料5份~13份,氨纶纤维12份~21份,壳聚糖10份~13份,壳聚糖溶剂10份~15份;所述氨纶纤维、所述发热纤维与所述生物基纤维之间通过加捻形成复合纺线。本申请将发热纤维、生物基纤维和氨纶纤维之间加捻构成复合纺线,再通过壳聚糖溶剂将壳聚糖进行溶解,使其形成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液与疏水涂料均匀涂抹在复合纺线外部,增加了复合纺线的防水性,减少了水使各个纤维发生溶胀,通过氨纶的弹性增加了整体复合纺线的延展性,减少了其发生缩水的可能。减少了其发生缩水的可能。减少了其发生缩水的可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及生产工艺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针织面料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及生产工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针织面料即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针织面料与梭织面料的不同之处在于纱线在织物中的形态不同。针织分为纬编和经编,针织面料广泛应用于服装面料及里料,家纺等产品中,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0003]现有的针织面料在具有拉伸性好、透气好等优点的同时,也会由于针织纺线的纤维自身具有溶胀性,会在形成面料后使面料具有缩水的可能,现有的在对面料缩水进行处理时,多通过丝光处理,使纤维提前发生溶胀,从而减少了在成型后的面料发生溶胀的可能,现有的丝光技术较为复杂,需要通过烧碱对布料进行处理,在后续布料对酸性物质的抗性较低,且会对部分的颜料造成影响,使得面料的观赏性较差,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及生产工艺方法来解决该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及生产工艺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在对面料缩水进行处理时,多通过丝光处理,使纤维提前发生溶胀,从而减少了在成型后的面料发生溶胀的可能,现有的丝光技术较为复杂,需要通过烧碱对布料进行处理,在后续布料对酸性物质的抗性较低,且会对部分的颜料造成影响,使得面料的观赏性较差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0007]发热纤维7份~13份,生物基纤维15份~28份,疏水涂料5份~13份,氨纶纤维12份~21份,壳聚糖10份~13份,壳聚糖溶剂10份~15份;
[0008]所述氨纶纤维、所述发热纤维与所述生物基纤维之间通过加捻形成复合纺线,所述壳聚糖与所述壳聚糖溶剂混合形成壳聚糖溶液,所述疏水涂料与所述壳聚糖溶液涂抹在复合纺线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疏水涂料为膨体聚四氟乙烯,所述膨体聚四氟乙烯用于使所述复合纺线的内部的微纳结构上形成多个空间。
[0010]进一步地,所述壳聚糖溶剂为醋酸,所述醋酸用于溶解所述壳聚糖,所述醋酸的浓度为1%。
[0011]进一步地,所述发热纤维由涤纶与陶瓷粉制成,所述陶瓷粉用于吸收红外线。
[0012]进一步地,所述生物基纤维为聚乳酸纤维,所述聚乳酸纤维具有高结晶性,以使所述聚乳酸纤维对外界热量进行阻挡。
[0013]进一步地,制备所述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的原料按其重量份包括:发热纤维
12份,氨纶纤维17份、生物基纤维23份,疏水涂料11份,壳聚糖10份,壳聚糖溶剂12份。
[0014]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的生产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5]S1、按照重量份将氨纶纤维、发热纤维与聚乳酸纤维螺旋加捻得到复合纺线;
[0016]S2、将壳聚糖与醋酸进行混合制成壳聚糖溶液,并将壳聚糖溶液涂抹在复合纺线上,并冷却;
[0017]S3、将膨体聚四氟乙烯熔化后涂抹在复合纺线的最外层,并冷却;
[0018]S4、将复合纺线通过钩针或纺织机将复合纺线进行纺织,使其形成针织面料。
[0019]进一步地,所述膨体聚四氟乙烯方法包括:使用CFC

113溶剂,以有机过氧化物作为引发剂,或用偶氮类引发剂或离子辐射引发,并通过添加链转移剂如甲醇来控制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使膨体聚四氟乙烯成型。
[0020]进一步地,所述壳聚糖溶液的使用方法包括:将10份壳聚糖放置在12份的醋酸内,得到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液涂抹在复合纺线上,再将涂抹壳聚糖溶液后的复合纺线置入40度的烘箱中。
[0021]进一步地,所述聚乳酸纤维制备方法包括:将玉米淀粉进行发酵,使其形成乳酸,再经缩聚与和熔融纺丝制成。
[002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及生产工艺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1、本申请将发热纤维、生物基纤维和氨纶纤维之间加捻构成复合纺线,再通过壳聚糖溶剂将壳聚糖进行溶解,使其形成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液与疏水涂料均匀涂抹在复合纺线外部,增加了复合纺线的防水性,减少了水使各个纤维发生溶胀,通过氨纶的弹性增加了整体复合纺线的延展性,减少了其发生缩水的可能。
[0024]2、本申请通过膨体聚四氟乙烯为疏水涂料,其为高分子材料,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在使用时,增加了复合面料的稳定性。
[0025]3、本申请通过醋酸将壳聚糖进行溶解,在使用时,由于壳聚糖不溶于水,通过醋酸将其溶解,便于将其进行溶解的同时,且醋酸的酸性较弱,减少了制成壳聚糖溶液后对复合面料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生产工艺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0027]本申请为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29]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0]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
料:
[0031]发热纤维7份~13份,生物基纤维15份~28份,疏水涂料5份~13份,氨纶纤维12份~21份,壳聚糖10份~13份,壳聚糖溶剂10份~15份;
[0032]氨纶纤维、发热纤维与生物基纤维之间通过加捻形成复合纺线,壳聚糖与壳聚糖溶剂混合形成壳聚糖溶液,疏水涂料与壳聚糖溶液涂抹在复合纺线上;
[0033]在进行制作时,将氨纶纤维、发热纤维与生物基纤维之间螺旋加捻,使其之间形成拧成复合纺线,氨纶具有高弹性,增加了复合纺线的弹性,使其在受到水的浸泡时,减少了其发生不可逆的形变的可能,通过发热纤维,增加了复合纺线的保温能力,在使用时,使复合纺线具有保温功能,增加了该复合纺线的功能性,通过生物基纤维作为原料,其原料为生物材料发酵形成,为可回收材料,响应了绿色环保的政策,在复合纺线外部涂设有疏水材料与壳聚糖溶剂,在使用时,通过疏水材料减少复合纺线与水的接触,从而减少复合纺线的缩水,通过壳聚糖溶剂在复合纺线上形成壳聚糖膜,进一步增加了复合纺线的疏水性,减少了该复合纺线缩水的可能;
[0034]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使用时,通过增加了复合纺线的疏水性,在使用时,减少了复合纺线本体与水流接触的可能,从而减少了其缩水性,且通过氨纶增加其弹性,在其发生形变时,减少了其发生不可逆的形变的可能,在制作完成后,减少了后续需要进行丝光处理的需要,简化了制作步骤。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发热纤维7份~13份,生物基纤维15份~28份,疏水涂料5份~13份,氨纶纤维12份~21份,壳聚糖10份~13份,壳聚糖溶剂10份~15份;所述氨纶纤维、所述发热纤维与所述生物基纤维之间通过加捻形成复合纺线,所述壳聚糖与所述壳聚糖溶剂混合形成壳聚糖溶液,所述疏水涂料与所述壳聚糖溶液涂抹在复合纺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涂料为膨体聚四氟乙烯,所述膨体聚四氟乙烯用于使所述复合纺线的内部的微纳结构上形成多个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壳聚糖溶剂为醋酸,所述醋酸用于溶解所述壳聚糖,所述醋酸的浓度为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纤维由涤纶与陶瓷粉制成,所述陶瓷粉用于吸收红外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及生产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基纤维为聚乳酸纤维,所述聚乳酸纤维具有高结晶性,以使所述聚乳酸纤维对外界热量进行阻挡。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的生产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所述新型多功能复合针织面料的原料按其重量份包括:发热纤维12份,氨纶纤维17份、生物基纤维23份,疏水涂料11份,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欣朱群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虞美人纺织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