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独立控制工作模式的新型频率选择表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0938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具有独立控制工作模式的新型频率选择表面,用于实现多模式传输电磁波的水平极化TE波和垂直极化TM波,新型频率选择表面自上而下分别为第一导电层、介质板、第二导电层、介质板、第三导电层;第一导电层结构和第三导电层结构呈正交姿态。新型频率选择表面表现出四种不同工作模式:A模式为全极化滤波器;B模式为双极化屏蔽器;C模式为TE波独立传输,TM波被屏蔽;D模式为TM波独立传输,TE波被屏蔽;该结构在屏蔽状态下运行时,可以防止入射能量穿透结构,在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独立控制工作模式的新型频率选择表面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通讯、信息工程领域,具体是一种具有独立控制工作模式的新型频率选择表面。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研究频率选择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s,FSSs),由于其具有优秀的电磁波操纵特性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工业和军事领域中的雷达罩、透镜天线和低雷达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都是频率选择表面的具体应用。现有的频率选择表面产品中,无源FSSs结构不变,导致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下其工作效率会受到影响;因此,可重构工作状态的有源频率选择表面(Active 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AFSS)应运而生,AFSS可重构的特性使得结构在工业军事领域成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设计,比如,在天线罩应用中,AFSS结构的屏蔽功能可以保护天线在待机状态下不受到强带内电磁脉冲的影响,而当结构重构到传输状态时,结构又可以保证不影响其通信性能,更加适用于复杂的工作环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独立控制工作模式的新型频率选择表面,用于实现多模式传输电磁波的水平极化TE波和垂直极化TM波,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4个结构单元,至少12个二极管、至少12个电容、至少12个电阻、至少12个电感,至少4条金属导线;所述每个结构单元包含第一金属层、第二金属层、第三金属层和两片介电基板;所述两片介电基板分别设置在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之间;所述第一金属层和第三金属层包含矩阵排列的金属片,相邻金属片之间有缝隙;所述各结构单元同向周期性无缝连接成矩形结构,形成新型频率选择表面自上而下分别为第一导电层、介质板、第二导电层、介质板、第三导电层;在第一导电层和第三导电层中分别形成矩阵排列的金属块;所述第一导电层中,横向金属块之间通过二极管连接,形成横向通路;纵向金属块之间通过电容连接,各横向通路两端分别依次串联一个电感和一个电阻连接第一导电层金属导线,由第一导电层金属导线外接直流电压,并给各横向通路中的二极管施加偏置电压;所述第三导电层中,纵向金属块之间通过二极管连接,形成纵向通路;横向金属块之间通过电容连接,各纵向通路两端分别依次串联一个电感和一个电阻连接第三导电层金属导线,由第三导电层金属导线外接直流电压,并给各纵向通路中的二极管施加偏置电压;第一导电层结构和第三导电层结构呈正交姿态;基于连通金属块使照射其表面的电磁波发生反射;而间断金属块传输照射其表面的电磁波,三层结构共同作用下,通过控制第一导电层中二极管的偏置状态,实现对电磁波水平极化TE波的传输或屏蔽,通过控制第三导电层中二极管的偏置状态,实现对电磁波垂直极化TM波的传输或屏蔽,新型频率选择表面表现出A、B、C、D四种不同工作模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独立控制工作模式的新型频率选择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单元中:第一金属层包含4片金属片,4片金属片分别标贴于介电基板的4个角,各金属片的直角沿介电基板的直角重叠标贴;4片金属片分别关于介电基板横向中线、纵向中线对称;4片金属片之间形成十字形金属片间隙;所述第二金属层包含一片十字形金属片,标贴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哲飞张晋滔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