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光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组件与光伏支架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第一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柱,支撑柱上表面中部通过连接柱固连有第一支撑块,第二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外柱和套接在支撑外柱内的支撑内柱,支撑内柱上表面固连有第二支撑块,通过两块第一支撑块和两块第二支撑块支撑光伏组件,光伏组件下表面右侧前部固连的第一导向柱插接在第一支撑块上表面左侧的第一通孔内,光伏组件下表面左侧后部固连的第二导向柱插接在第二支撑块上表面右侧的第二通孔内,第一导向柱左侧下部和第二导向柱右侧下部设置的卡槽内卡接有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连接结构不会遮挡光伏组件,可根据光伏组件数量进行快速拼接,适用性强。适用性强。适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组件与光伏支架的连接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光伏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光伏组件与光伏支架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光伏组件即太阳能电池板,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在安装光伏组件时需要利用光伏支架对其进行支撑,而光伏组件与光伏支架之间又需要连接结构进行固定。传统的连接方式是利用螺丝将光伏组件固定安装在光伏支架上,由于需要频繁拧螺丝造成了安装不便,所以现在采用的连接方式多为利用卡块卡接光伏组件或者利用按压组件对光伏组件进行按压固定,虽然可以起到固定效果,但这两种连接方式都会对光伏组件造成一定的遮挡,进而会降低光伏组件的光能利用率,而且不方便根据光伏组件数量进行快速组合拼接连接结构,适用性不够强;因此,如何克服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缺陷成为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光伏组件与光伏支架的连接结构。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光伏组件与光伏支架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上表面左侧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支撑柱左右两侧面中部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杆A和连杆B,所述连杆B上表面左侧开设有第一螺孔,所述连杆B为左端开口的中空结构,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柱之间通过连杆A、连杆B和第一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外柱和套接在支撑外柱内的支撑内柱,所述支撑外柱和支撑内柱之间通过第六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内柱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二支撑块上表面右侧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支撑外柱左右两侧面中部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杆C和连杆D,所述连杆C上表面左侧开设有第二螺孔,所述连杆C为左端开口的中空结构,相邻两个所述支撑外柱之间通过连杆C、连杆D和第二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后侧面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杆E,所述支撑外柱前侧面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杆F,所述连杆E为后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支撑柱和支撑外柱之间通过连杆E、连杆F和第三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光伏组件下表面右侧前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导向柱,所述光伏组件下表面左侧后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一导向柱和第二导向柱分别插接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一导向柱左侧下部和第二导向柱右侧下部均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内卡接有卡块。
[0005]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前侧面下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螺接有第四螺栓,通过第四螺栓对支撑柱进行固定安装。
[0006]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外柱后侧面下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螺接有第五螺栓,通过第五螺栓对支撑外柱进行固定安装。
[0007]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的高度与支撑外柱的高度一致,使连接在支撑柱后侧面中部的连杆E的中心与连接在支撑外柱前侧面中部的连杆F的中心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0008]进一步地,所述卡块包括一体成型的卡接部和辅助支撑部,所述卡接部卡接在卡槽内,卡接部与辅助支撑部一体成型使卡块坚实牢固,利用卡块卡接在第一导向柱和第二导向柱的卡槽内,对光伏组件进行固定限位。
[0009]进一步地,所述辅助支撑部为半凸字形,所述辅助支撑部的上表面位于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的下表面下方,且辅助支撑部上表面与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下表面的间距为1~2cm,辅助支撑部上表面紧贴光伏组件下表面,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支撑效果。
[0010]进一步地,所述连杆A的宽度大于连杆B的宽度,通过第一螺栓将连杆B固定在连杆A内的某一位置,使左右相邻两个支撑柱相连。
[0011]进一步地,所述连杆C的宽度大于连杆D的宽度,通过第二螺栓将连杆D固定在连杆C内的某一位置,使左右相邻两个支撑外柱相连。
[0012]进一步地,所述连杆E的宽度大于连杆F的宽度,通过第三螺栓将连杆F固定在连杆E内的某一位置,使前后相邻的支撑柱和支撑外柱相连。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通过第一螺栓将连杆B固定在连杆A内的某一位置,使左右相邻两个支撑柱相连,通过第二螺栓将连杆D固定在连杆C内的某一位置,使左右相邻两个支撑外柱相连,通过第三螺栓将连杆F固定在连杆E内的某一位置,使前后相邻的支撑柱和支撑外柱相连,可快速完成左右相邻两个第一支撑组件、左右相邻第二支撑组件以及前后相邻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之间的拼接安装,利用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对光伏组件进行支撑。
[0014]2.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结构,通过两块第一支撑块和两块第二支撑块来支撑光伏组件,使用时将光伏组件下表面右侧前部连接的第一导向柱插接在第一支撑块上表面左侧的第一通孔内,将光伏组件下表面左侧后部连接的第二导向柱插接在第二支撑块上表面右侧的第二通孔内,并将两块卡块分别卡接在第一导向柱左侧下部和第二导向柱右侧下部的卡槽内,利用卡块对光伏组件进行固定限位,且卡块的辅助支撑部上表面紧贴光伏组件下表面,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支撑效果,可以提高固定效果。
[0015]3.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结构中,起到支撑和固定限位作用的卡块位于光伏组件的下侧,不会对光伏组件造成遮挡,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光伏组件的光能利用率。
[0016]4.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结构中,一个第一支撑组件和一个第二支撑组件为一个标准安装单元,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之间通过连杆E、连杆F和第三螺栓相连,相邻标准安装单元之间通过连杆A、连杆B、第一螺栓以及连杆C、连杆D、第二螺栓相连,可将相邻标准安装单元快速相连,每相邻两个标准安装单元之间可以对一块光伏组件进行支撑,方便根据光伏组件的数量快速组合拼接合适数量的标准安装单元。
[0017]5.本专利技术的连接结构,可以根据光伏组件的长度调整左右相邻两块第一支撑块以及相邻两块第二支撑块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根据光伏组件的宽度调整前后相邻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对光伏组件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适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光伏组件与光伏支架的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光伏组件与光伏支架的连接结构的主视图。
[0020]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光伏组件与光伏支架的连接结构的后视图。
[0022]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光伏组件与光伏支架的连接结构中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光伏组件与光伏支架的连接结构的右视图。
[0025]图中:1
‑
第一支撑块,2
‑
连杆A,3
‑
连杆B,4
‑
第一安装板,5
‑
第一螺孔,6
‑
第一通孔,7
‑
连杆E,8
‑
第三螺栓,9
‑
连杆F,10
‑
第二螺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与光伏支架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上表面左侧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支撑柱左右两侧面中部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杆A和连杆B,所述连杆B上表面左侧开设有第一螺孔,所述连杆B为左端开口的中空结构,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柱之间通过连杆A、连杆B和第一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外柱和套接在支撑外柱内的支撑内柱,所述支撑外柱和支撑内柱之间通过第六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内柱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二支撑块上表面右侧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支撑外柱左右两侧面中部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杆C和连杆D,所述连杆C上表面左侧开设有第二螺孔,所述连杆C为左端开口的中空结构,相邻两个所述支撑外柱之间通过连杆C、连杆D和第二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后侧面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杆E,所述支撑外柱前侧面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杆F,所述连杆E为后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支撑柱和支撑外柱之间通过连杆E、连杆F和第三螺栓固定连接;通过两块所述第一支撑块和两块所述第二支撑块支撑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下表面右侧前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导向柱,所述光伏组件下表面左侧后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一导向柱和第二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广帅,郑康乐,杜闯,李熙,张少锋,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河南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