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山区梯田的三级串联湿地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60804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提供一种应用于山区梯田的三级串联湿地系统,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其包括进水管、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出水管、第一湿地池、第二湿地池和第三湿地池;第一湿地池中设置首次第一过滤层、首次第二过滤层以及首次土壤层;第二湿地池中设置二次第一过滤层、二次第二过滤层以及二次土壤层;第三湿地池中设置末次第一过滤层和末次土壤层;进水管的出水端设置于首次土壤层中;第一连接管的进水端设置于首次土壤层中;第一连接管的出水端设置于二次土壤层中;第二连接管的进水端设置于二次土壤层中;第二连接管的出水端设置于末次土壤层中;土壤层中均种植植物。该系统能够充分适应山区的地理环境且达到高效理想的过滤效果。过滤效果。过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山区梯田的三级串联湿地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山区梯田的三级串联湿地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农牧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通过不同的途径造成对水资源的污染,为了改善农牧业生产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保护自然环境。针对农牧业生产形成的污水进行处理的方式越来越多。目前,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建立湿地过滤系统来对农牧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水进行过滤降解处理,进而生成含有丰富养料的再生水用于农业生产,可以达到循环利用水资源的效果。
[0003]但由于不同地方地理用水的原因,污水处理系统不能完全适用,甚至可能造成水污染处理的成本上升且处理效果不佳的情况。尤其是在山区高低进行农牧业生产的环境,由于地理因素并没有可以为大型湿地过滤系统可以使用的平坦地基可以使用,如果耗费资源开垦平整土地进行湿地系统的建造会造成污水处理成本的增加,而如果减小湿地系统的有效过滤处理面积来适应山区环境则会因为过滤不充分导致过滤效果降低,达不到理想的污水处理效果。
[0004]因此,设计一种应用于山区梯田的三级串联湿地系统,能够充分适应山区的地理环境且达到高效理想的过滤效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本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应用于山区梯田的三级串联湿地系统,通过逐级设置高低错位排列的多级串联过滤湿地池,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山区的特点进行湿地池的布置,高低错落的布局方式还能有利于水流顺势向下的流动,同时也减少利用动力系统进行污水流向的引导,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湿地池相互串联,能够有效的逐级进行多次的过滤和降解,使污水在充分经过湿地池的隔层过滤层后溢出,实现更好的过滤效果。另外,湿地池上也能种植植物进行绿化和其他农业活动,充分实现山区较少农业有效利用地的高效利用。
[0006]本技术提供的第一种技术方案:
[0007]一种应用于山区梯田的三级串联湿地系统,其包括进水管、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出水管以及三个具有高度差且高度依次由高到低排列的第一湿地池、第二湿地池和第三湿地池;第一湿地池中由池底向上依次设置首次第一过滤层、首次第二过滤层以及首次土壤层;第二湿地池中由池底向上依次设置二次第一过滤层、二次第二过滤层以及二次土壤层;第三湿地池中由池底向上依次设置末次第一过滤层和末次土壤层;进水管的出水端设置于第一湿地池的首次土壤层中;第一连接管的进水端设置于第一湿地池的首次土壤层中,且第一连接管与进水管相对设置;第一连接管的出水端设置于第二湿地池中;第二连接管的进水端设置于第二湿地池中,且第一连接管的出水端与第二连接管的进水端相对设
置;第二连接管的出水端设置于第三湿地池的末次土壤层中;首次土壤层、二次土壤层以及末次土壤层中均种植植物。
[0008]进一步地,首次第一过滤层为砾石层;首次第二过滤层为砾石、炉渣以及粉煤灰的混合层。
[0009]进一步地,第一湿地池长10米,宽8米,高4米;首次第一过滤层厚度为1.8米,首次第二过滤层的厚度为1.8米,首次土壤层的厚度为0.4米。
[0010]进一步地,二次第一过滤层为砾石、炉渣以及粉煤灰的混合层;二次第二过滤层为秸秆化学强化层混合层。
[0011]进一步地,第二湿地池长10米,宽8米,高4米;二次第一过滤层的厚度为1.8米,二次第二过滤层的厚度为1.8米,二次土壤层的厚度为0.4米。
[0012]进一步地,末次第一过滤层为秸秆微生物强化剂混合层。
[0013]进一步地,第三湿地池长10米,宽8米,高4米;末次第一过滤层的厚度为1.8米,末次土壤层的厚度为2.2米。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应用于山区梯田的三级串联湿地系统通过逐级设置高低错位排列的多级串联过滤湿地池,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山区的特点进行湿地池的布置,高低错落的布局方式还能有利于水流顺势向下的流动,同时也减少利用动力系统进行污水流向的引导,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湿地池相互串联,能够有效的逐级进行多次的过滤和降解,使污水在充分经过湿地池的隔层过滤层后溢出,实现更好的过滤效果。另外,湿地池上也能种植植物进行绿化和其他农业活动,充分实现山区较少农业有效利用地的高效利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应用于山区梯田的三级串联湿地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说明:
[0018]01、进水管;02、第一湿地池;21、首次第一过滤层;22、首次第二过滤层;23、首次土壤层;03、第一连接管;04、第二湿地池;41、二次第一过滤层;42、二次第二过滤层;43、二次土壤层;05、第二连接管;06、第三湿地池;61、末次第一过滤层;62、末次土壤层;07、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20]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1]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2]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23]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0026]请参考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山区梯田的三级串联湿地系统,其包括进水管01、第一连接管03、第二连接管05、出水管07以及三个具有高度差且高度依次由高到低排列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山区梯田的三级串联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管、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出水管以及三个具有高度差且高度依次由高到低排列的第一湿地池、第二湿地池和第三湿地池;所述第一湿地池中由池底向上依次设置首次第一过滤层、首次第二过滤层以及首次土壤层;所述第二湿地池中由池底向上依次设置二次第一过滤层、二次第二过滤层以及二次土壤层;所述第三湿地池中由池底向上依次设置末次第一过滤层和末次土壤层;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湿地池的所述首次土壤层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进水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湿地池的所述首次土壤层中,且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进水管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出水端设置于所述第二湿地池中;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进水端设置于所述第二湿地池中,且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进水端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出水端设置于所述第三湿地池的所述末次土壤层中;所述首次土壤层、所述二次土壤层以及所述末次土壤层中均种植植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山区梯田的三级串联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首次第一过滤层为砾石层;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亮多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