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60693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A、灌注桩成孔施工;B、灌注桩钢筋笼安装及注浆导管安装;C、灌注桩混凝土浇筑;D、清水劈裂;E、注浆。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方法,在正式进行注浆施工之前,往注浆导管注入高压清水,利用高压清水劈裂灌注桩桩底土层,形成脉状的注浆通道,进而在注浆施工时混凝土浆液沿成型的注浆通道能够容易的扩散至设定范围,确保了脉状网络结石体的成型质量。确保了脉状网络结石体的成型质量。确保了脉状网络结石体的成型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是一种施工成本低、施工操作简单、无振动及噪音及挤土效应的混凝土技术;灌注桩因其承载力高、适用性强,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或者软弱地基建筑的施工中,灌注桩单桩也存在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0003]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公开号为CN201810962546.3、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碳质灰岩地质环境下灌注桩后注浆方法”、公开号为CN201910969613.9、专利技术名称为“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等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技术:在混凝土灌注桩浇筑并达到一定强度后,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桩身内安设的注浆导管,对桩侧、桩端注入水泥浆,通过置换、挤密、固结作用,使孔内沉渣、泥皮以及一定范围内土体与水泥浆结合形成脉状网络结石体,对桩基起到加固、加筋作用,从而提高了灌注桩单桩的承载力。但是,依然存在不足,具体如下所述:现有技术通常将水泥浆加压处理后直接注入土层中,由于水泥浆在注浆导管中的压降较大,并且从注浆导管端部喷射出的水泥浆在破开土层的同时会损失大部分的压力,导致土层中难以形成有效的注浆通道,造成了脉状网络结石体的成型质量不高,甚至还会出现灌注桩后注浆施工失败的风险。
[0004]因此,现在亟需一种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通常将水泥浆加压处理后直接注入土层中,由于水泥浆在注浆导管中的压降较大,并且从注浆导管端部喷射出的水泥浆在破开土层的同时会损失大部分的压力,导致土层中难以形成有效的注浆通道,造成了脉状网络结石体的成型质量不高,甚至还会出现灌注桩后注浆施工失败的问题,提供一种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方法。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A、灌注桩成孔施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灌注桩桩孔的钻挖施工,使灌注桩桩孔的成孔直径及深度达到设计要求;B、灌注桩钢筋笼安装及注浆导管安装:按照设计要求制作钢筋笼,并将注浆导管固定在钢筋笼上后,使用吊装器械将钢筋笼放入灌注桩桩孔内;C、灌注桩混凝土浇筑:浇筑混凝土,使灌注桩桩体成型;D、清水劈裂:待灌注桩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往注浆导管注入高压清水,利用高
压清水劈裂灌注桩桩底土层,形成脉状的注浆通道;E、注浆:利用注浆导管将加压处理后的水泥浆注入灌注桩桩底土层中,使水泥浆沿脉状的注浆通道扩散,直至注浆总量达到设计值,或者,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
[0007]优选地,在所述步骤D中,进行清水劈裂操作的次数为两次,第一次时间为3~5小时,第二次时间为24小时。
[0008]优选地,所述步骤D中清水劈裂操作完成后,等待5~7天后再进行注浆施工。
[0009]优选地,钢筋笼上固定的注浆导管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两根,且注浆导管对称固定于钢筋笼上。
[0010]优选地,注浆导管包括管体段和注浆器段,所述注浆器段设置在所述管体段的底部,所述注浆器段插入桩孔底土层的长度≥300mm。
[0011]优选地,所述管体段的顶部高出地面的长度为200mm~300mm,且在所述管体段的顶部设置有封盖。
[0012]优选地,所述注浆器段包括注浆器本体,所述注浆器本体的管壁上设置有注浆孔,所述注浆器本体的表面包覆有橡胶层,所述橡胶层用于封堵所述注浆孔。
[0013]优选地,所述注浆器本体底部的形状设置为椎体状。
[0014]优选地,所述注浆孔包括一类注浆孔和二类注浆孔,所述一类注浆孔和所述二类注浆孔均位于的设置位置均位于灌注桩桩底标高之下,所述一类注浆孔对应灌注桩桩底一侧设置,所述二类注浆孔背离灌注桩桩底一侧设置,所述一类注浆孔形成的浆液流道向灌注桩桩底方向倾斜。
[0015]优选地,围绕所述注浆孔的出液口还设置有若干弹簧片,相邻所述弹簧片之间间隔设置,且所述弹簧片的长度小于所述注浆孔的孔半径,所述注浆器本体被所述橡胶层包覆后,所述弹簧片呈压缩状态收拢于所述注浆孔内,清水劈裂施工后,所述弹簧片恢复其伸展状态,所述弹簧片沿所述注浆孔孔道的长度方向延伸。
[0016]优选地,所述弹簧片的端部向所述注浆器本体的管壁方向弯曲。
[0017]优选地,所述注浆器本体的内部设置有逆止阀。
[0018]优选地,所述管体段与所述注浆器段之间采用螺纹连接。
[0019]优选地,所述管体段采用无缝钢管制成。
[0020]优选地,在进行注浆操作前向注浆导管压入清水进行压水实验,并根据压水实验的结果调整注浆时的工作参数。
[0021]优选地,注浆过程中先注场地周边的桩孔,由外而内逐层内推,最后注场地中央部分的桩孔。
[0022]优选地,注浆施工时,注浆的压力值由小到大逐步过渡至设定的注浆压力值,浆液由稀到稠逐步过渡至设定浓度。
[0023]优选地,注浆施工时,以设定的注浆压力值作为参照标准,注浆过程中密切注意注浆压力变化,根据以下情况实时调整施工:(1)注浆压力值逐渐上升,但达不到设定的注浆压力值:判断浆液在粘土中形成脉状劈裂渗透,或浆液浓度低、凝胶时间长,或部分浆液溢出;(2)注浆开始后注浆压力不上升,甚至离开初始压力值呈下降趋势:判断浆液外溢;
(3)注浆压力值上升后突然下降:判断浆液从注浆管周围溢走,或注速过大,扰动土层,或遇到空隙薄弱部位;以上情况,可调整浆液的水灰比,使浆液的浓度提高,和/或,在浆液中加入外加剂,缩短浆液的凝结时间,和/或,降低注浆压力,限制注浆流量,减少浆液在土层裂隙中的流动渗透速度,使浆液颗粒逐渐沉积堵塞土层中的渗透通道,和/或,采用间歇注浆的方式进行施工,使浆液颗粒在静止状态下沉积胶凝,封堵土层中的渗透通道;(4)注浆压力值上升至设定的注浆压力值,但注浆的速度无法达到设置值:判断桩底土层密实或者浆液胶凝时间过短;此种情况,可调整浆液的水灰比,降低浆液的浓度,和/或,在浆液中加入外加剂,延长浆液的凝结时间,和/或,提高注浆的压力,并减小浆液的泵注量连续灌注。
[0024]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方法,在正式进行注浆施工之前,往注浆导管注入高压清水,利用高压清水劈裂灌注桩桩底土层,形成脉状的注浆通道,进而在注浆施工时混凝土浆液沿成型的注浆通道能够容易的扩散至设定范围,确保了脉状网络结石体的成型质量;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方法,设置所述一类注浆孔形成的浆液流道向灌注桩桩底方向倾斜,在进行清水劈裂施工时,从所述一类注浆孔内喷射的水流能够对灌注桩的桩底进行冲刷,使灌注桩桩底混凝土面上附着的泥浆/泥沙脱落,在进行注浆施工时,混凝土浆液能够更好的与灌注桩桩底相结合,使脉状网络结石体与灌注桩结合后的一体程度更高,提高了灌注桩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A、灌注桩成孔施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灌注桩桩孔的钻挖施工,使灌注桩桩孔的成孔直径及深度达到设计要求;B、灌注桩钢筋笼安装及注浆导管安装:按照设计要求制作钢筋笼,并将注浆导管固定在钢筋笼上后,使用吊装器械将钢筋笼放入灌注桩桩孔内;C、灌注桩混凝土浇筑:浇筑混凝土,使灌注桩桩体成型;D、清水劈裂:待灌注桩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往注浆导管注入高压清水,利用高压清水劈裂灌注桩桩底土层,形成脉状的注浆通道;E、注浆:利用注浆导管将加压处理后的水泥浆注入灌注桩桩底土层中,使水泥浆沿脉状的注浆通道扩散,直至注浆总量达到设计值,或者,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D中,进行清水劈裂操作的次数为两次,第一次时间为3~5小时,第二次时间为24小时;所述步骤D中清水劈裂操作完成后,等待5~7天后再进行注浆施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钢筋笼上固定的注浆导管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两根,且注浆导管对称固定于钢筋笼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注浆导管包括管体段和注浆器段,所述注浆器段设置在所述管体段的底部,所述注浆器段插入桩孔底土层的长度≥300mm;所述管体段的顶部高出地面的长度为200mm~300mm,且在所述管体段的顶部设置有封盖。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器段包括注浆器本体,所述注浆器本体的管壁上设置有注浆孔,所述注浆器本体的表面包覆有橡胶层,所述橡胶层用于封堵所述注浆孔,所述注浆器本体的内部设置有逆止阀;所述注浆器本体底部的形状设置为椎体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孔包括一类注浆孔和二类注浆孔,所述一类注浆孔和所述二类注浆孔均位于的设置位置均位于灌注桩桩底标高之下,所述一类注浆孔对应灌注桩桩底一侧设置,所述二类注浆孔背离灌注桩桩底一侧设置,所述一类注浆孔形成的浆液流道向灌注桩桩底方向倾斜。7.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卓林章建华刘银发黄文韬蒲江布金鑫刘跃勇张芳铭李虹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