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材料体约束结构和卧式气冷堆
5
[0001]本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碳材料体约束结构和包含该约束结构的卧式气冷堆。
技术介绍
[0002]0高温气冷堆的堆芯四周包围着大量的六棱柱形和/或类似扇形的碳材料体。这些碳材料体堆砌形成散体结构,由于散体结构不稳定,必须靠相应的碳材料体约束结构约将其束于反应堆压力容器内。由于反应堆运行温度高、辐照剂量大、运行工况复杂,
[0003]因此,碳材料体约束结构必须具有耐高温、耐辐照、高强度等特5性。
[0004]现有立式高温气冷堆中,南非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采用金属+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箍紧带结构;英国先进气冷堆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弹性阻尼元件;德国高温气冷堆和清华高温气冷堆分别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支承环和金属箍紧带结构。
[0005]0现有的各约束结构都是基于立式高温气冷堆进行设计的,缺少基于卧式气冷堆进行设计的结构。车载运输高温气冷堆属于卧式反应堆,与立式反应堆类似,其堆芯周围也包围着大量的碳材料体,但卧式布置的碳材料体更容易松散,不仅会产生环向松散,
[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材料体约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约束结构本体,所述约束结构本体用于约束气冷堆的散体结构,所述散体结构呈柱形,包括一个或多个沿Z轴方向排列的碳材料体组,每个碳材料体组包括多个碳材料体(7),多个所述碳材料体(7)环绕于Z轴堆砌放置,所述约束结构本体包括一个或多个约束环,所述约束环套设于碳材料体组上,用于围紧所述碳材料体(7),从而对碳材料体组进行环向约束,所述约束环的内侧壁上设有多个凸起(56),所述凸起(56)沿环向排列,且与所述碳材料体(7)一一对应,用于嵌入所述碳材料体(7)中,以使所述约束环固定于碳材料体组,一个或多个所述约束环沿所述Z轴方向排列设置,且依次连接,从而对所述散体结构进行轴向约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材料体约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结构本体受热膨胀所产生的轴向形变量与所述散体结构受热膨胀所产生的轴向形变量相同,且所述约束结构本体受热膨胀所产生的环向形变量与所述散体结构受热膨胀所产生的环向形变量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材料体约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环包括多个约束板单元,多个所述约束板单元环绕于所述散体结构的外侧并依次首尾相连,所述约束板单元的数量与所述碳材料体的数量相同,且所述约束板单元与所述碳材料体一一对应,多个所述凸起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约束板单元的内侧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材料体约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板单元(1)设置有第一接头(53)和第二接头(21),所述第一接头(53)和所述第二接头(21)沿X轴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接头(53)和所述第二接头(21)均开设有铰接孔,同一约束环上的相邻两个约束板单元(1)之间设有环向连接头(9),所述环向连接头(9)的两端均设置有铰接轴,所述环向连接头(9)两端的铰接轴分别穿设于相邻的第一接头(53)和第二接头(21)的铰接孔内,以连接相邻的两个约束板单元(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材料体约束结构,其特征在于,约束环单元的数量为多个,每个约束环包括的约束板单元(1)的数量相同,且相邻两个约束环的约束板单元(1)一一对齐,所述约束板单元(1)还设置有第三接头(52)和第四接头(24),所述第三接头(52)和所述第四接头(24)沿Z轴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接头(52)和所述第四接头(24)上均开设有铰接孔,Z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约束板单元(1)之间设有轴向连接头(8),所述轴向连接头(8)的两端均设置有铰接轴,所述轴向连接头(8)两端的铰接轴分别穿设于相邻的第三接头(52)和第四接头(24)的铰接孔内,以连接Z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约束板单元(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碳材料体约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连接头(8)与所述环向连接头(9)由9Cr
‑
1 Mo
‑
V材料制成。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碳材料体约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板单元(1)包括顶板(2)和底板(5),所述第一接头(53)和所述第三接头(52)固定安装于所述底板(5),所述第二接头(21)和所述第四接头(24)固定安装于所述顶板(2),
所述底板(5)的上端面设置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限位柱(55),所述顶板(2)上对应地开设有限位孔(25),所述顶板(2)和所述底板(5)叠合安装,并使所述限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和,李华,李海涛,刘迎,马晓荣,刘天斌,吴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