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立体吸收体的吸收物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0164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次性卫生用品产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立体吸收体的吸收物品,包括由上至下层叠设置的透液性面层、吸收芯层以及不透液性底层,所述吸收芯层包括第一吸收体,所述第一吸收体包括由上至下层叠设置的第一无纺布层、第二无纺布层以及承载无纺布层,所述第一无纺布层与第二无纺布层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线状弹性件,所述线状弹性件与所述第一无纺布层、第二无纺布层相互粘接固定,所述第一无纺布层、第二无纺布层之间夹设有高分子吸水树脂层,当所述线状弹性件粘接时,其为弹性拉伸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吸收芯体吸收速率不足的问题。速率不足的问题。速率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立体吸收体的吸收物品


[0001]本技术涉及一次性卫生用品产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立体吸收体的吸收物品。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吸收物品结构,多为面层、吸收芯以及底层层叠而成。而吸收芯作为主要液体吸收部件,其内部多采用内部高分子吸水树脂、绒毛浆等材料的组合,外层包裹无纺布层的结构形式。而为了保证吸收芯的吸液量,通常对其内部的吸液材料用量具有一定要求,在外形上使吸收芯具有一定的厚度,但这种具有厚度的结构往往存在吸收速率较低的问题;市面上针对该问题,如授权公告日为2021年02月02日的中国专利CN 212439076 U公开了一种吸收芯体,所述吸收芯体包括多层本体,所述多层本体从上至下依次为:上包覆层、第一高分子吸收层、蓬松棉层、第二高分子吸收层和下包覆层,所述吸收芯体通过将所述多层本体的两侧端相对进行至少一次的弯折来获得,且弯折后的两侧端在吸收芯体的上表面形成凹槽,其中,凹槽在所述吸收芯体上表面上的宽度为所述吸收芯体宽度的1/10至1/2,所述凹槽宽度为20

30mm。该技术方案设计了一种弯折结构的芯体,利用弯折以形成中间位置的凹槽来提高复合芯体的利用率,形成一种立体的芯体结构。
[0003]但这种结构下的吸收速率仍有待增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立体吸收体的吸收物品,解决了现有的吸收芯体吸收速率不足的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具有立体吸收体的吸收物品,包括由上至下层叠设置的透液性面层、吸收芯层以及不透液性底层,所述吸收芯层包括第一吸收体,所述第一吸收体包括由上至下层叠设置的第一无纺布层、第二无纺布层以及承载无纺布层,所述第一无纺布层与第二无纺布层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线状弹性件,所述线状弹性件与所述第一无纺布层、第二无纺布层相互粘接固定,所述第一无纺布层、第二无纺布层之间夹设有高分子吸水树脂层,当所述线状弹性件粘接时,其为弹性拉伸状;当所述线状弹性件与所述第一无纺布层、第二无纺布层粘接后,所述第一无纺布层与第二无纺布层受所述线状弹性件回缩形成具有连续交错分布波峰部、波谷部的波浪状结构,所述承载无纺布层与各所述波谷部相粘接。
[0007]优选的,所述吸收芯层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吸收体下端的第二吸收体,所述第二吸收体包括外包覆层以及嵌置在所述外包覆层内部的吸液材料。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吸收体设于所述第二吸收体的中心。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吸收体整体盖设在所述第二吸收体的上表面。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吸收体的厚度是第二吸收体厚度的1

3倍。
[0011]优选的,所述透液性面层与第一吸收体之间设置有导流层。
[0012]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本技术方案设计了立体的吸收体结构,结构上通过线状弹性体的拉伸状态下复合上下分布的第一无纺布层与第二无纺布层,线状弹性体在回缩后使得第一无纺布层与第二无纺布层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立体结构,横截面呈连绵的波浪状,第一无纺布层与第二无纺布层之间夹设一层高分子吸水树脂层,以形成一层具有一定厚度且具有镂空的吸收结构,这种立体的设计相较于传统的吸收体具有更多的液体下渗空间,且高分子吸水树脂层的表面积随着形成的波峰部及波谷部而增大,具有良好的吸收效果,大大提高了高分子吸水树脂层的利用率,同时在增厚的前提下,高分子吸水树脂层所用的材料用量相较于传统的结构是减少的,进而降低了材料的用量成本;
[0014]在产品设计上,本技术方案具有良好的泛用性,可应用于绝对部分卫品的生产中,例如当吸收物品为卫生巾产品时,可使用单层或多层第一吸收体结构进行卫品的生产,具有良好的厚度及速渗效果;当其用于纸尿裤、拉拉裤等产品的生产中时,也可以在第一吸收体的结构下增设第二吸收体,以提高产品的整体吸收量,使用中不仅具有第一吸收体吸收速率高、下渗速率快的优点,也具有传统吸收芯的大吸收量;同时,也可根据需求将所述第一吸收体设计为中凸结构,以满足相应产品的生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吸收物品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第一吸收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第一无纺布层与第二无纺布层的状态变化结构示意图(图1中A

A方向);
[001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吸收物品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吸收物品另一结构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10、透液性面层;11、中间片;12、侧片;20、吸收芯层;21、第一吸收体;22、第二吸收体;30、不透液性底层;40、导流层;1、第一无纺布层;2、第二无纺布层;3、承载无纺布层;4、线状弹性件;5、高分子吸水树脂层;a、波峰部;b、波谷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0023]实施例一
[0024]参考图1、图2、图3、图4,一种具有立体吸收体的吸收物品,以下以卫生巾为例,结构上包括由上至下层叠设置的透液性面层10、吸收芯层20以及不透液性底层30,所述透液性面层10包括位于中心的中间片11以及位于两侧的侧片12,所述透液性面层10与第一吸收体21之间设置有导流层40;此为传统的三片式卫生巾的基本结构。
[0025]所述吸收芯层20包括第一吸收体21,所述第一吸收体21包括由上至下层叠设置的第一无纺布层1、第二无纺布层2以及承载无纺布层3,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与第二无纺布层2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线状弹性件4,所述线状弹性件4为氨纶丝,即大量应用于卫品生产的
弹性橡筋的主要材质;所述线状弹性件4与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第二无纺布层2相互粘接固定,(主要通过喷涂或辊涂的热熔胶进行粘接),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第二无纺布层2之间夹设有高分子吸水树脂层5;当所述线状弹性件4粘接时,其为弹性拉伸状;当所述线状弹性件4与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第二无纺布层2粘接后,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与第二无纺布层2受所述线状弹性件4回缩形成具有连续交错分布波峰部a、波谷部b的波浪状结构,所述承载无纺布层3与各所述波谷部b相粘接。生产中,第一无纺布层1与第二无纺布层2相对的一侧表面涂布沾胶,而后将两者与所述线状弹性件4相粘合,并辊压固定,使线状弹性件4与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第二无纺布层2充分固接,而此时所述线状弹性件4为受力的拉伸状态;而这种结构下,线状弹性件4不受力而回弹时,则会使粘接的第一无纺布层1、第二无纺布层2形成折皱,进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与第二无纺布层2在受线状弹性件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立体吸收体的吸收物品,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层叠设置的透液性面层(10)、吸收芯层(20)以及不透液性底层(30),所述吸收芯层(20)包括第一吸收体(21),所述第一吸收体(21)包括由上至下层叠设置的第一无纺布层(1)、第二无纺布层(2)以及承载无纺布层(3),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与第二无纺布层(2)之间间隔设置有若干线状弹性件(4),所述线状弹性件(4)与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第二无纺布层(2)相互粘接固定,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第二无纺布层(2)之间夹设有高分子吸水树脂层(5),当所述线状弹性件(4)粘接时,其为弹性拉伸状;当所述线状弹性件(4)与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第二无纺布层(2)粘接后,所述第一无纺布层(1)与第二无纺布层(2)受所述线状弹性件(4)回缩形成具有连续交错分布波峰部(a)、波谷部(b)的波浪状结构,所述承载无纺布层(3)与各所述波谷部(b)相粘接。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占波
申请(专利权)人:大途科技泉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