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显示屏的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9344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显示屏的驱动电路,包括:晶体T8、晶体管T9、晶体管T10、晶体管T11、电容C3与GIP电路;晶体管T8的栅极、漏极均与电容C3的右端连接,源极与GIP电路的Q点连接;晶体管T9的栅极与第一GIP控制信号端连接,漏极与第一GIP输入信号端连接,源极与A点连接;晶体管T10的栅极与A点连接,漏极与第二GIP输入信号端连接,源极与电容C2的右端连接;电容C3的左端与A点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在原GIP电路的基础上增加四个晶体管与一个电容,同时形成A点,A点在触控感知前通过晶体管T9进行充电,在触控感知后,Tc电压信号的高电位电压对GIP电路的Q点进行充电,有效地防止GIP电路的Q点在电压保持阶段由于漏电造成显示异常。示异常。示异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显示屏的驱动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地涉及一种新型显示屏的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是通过控制面板内的像素TFT来完成的,具体是通过横向的栅极信号(Gate)控制像素TFT的开与关,通过纵向的源极信号(Source)写入想要显示的资料。其中栅极信号由面板两侧的栅极驱动电路产生,简称GIP(Gate In Panel)驱动电路。
[0003]TFT是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的英文缩写;第n级的GIP驱动电路的输出信号除了作为显示屏对应第n行的像素TFT的栅极信号,还参与其它级的GIP驱动电路的工作,进行级传显示。
[0004]随着人们对显示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触控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报点率以及支持主动笔的触控产品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这种产品,往往需要先中止显示,来进行触控的感知,在触控感知后,恢复显示。根据TFT的显示特性,在这段中止的显示过程中。GIP电路的Q点要保持在一个电压准位,作为接下来继续显示的起始电压。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如TFT的漏电流偏大,在保持的阶段,Q点电压漏掉,在触控感知后便无法继续显示,造成显示不良。
[0005]以常见的GIP电路为例,其触控操作过程的波形图参阅图1,在输出显示屏的第n行的像素TFT的栅极信号G[n]之后,开始进入触控过程,那么显示屏的第n+4行的像素TFT的栅极信号G[n+4]是由第n+4级GIP电路产生,此第n+4级GIP电路的Q点(即图中的Qn+4)要同时进入一个电压保持阶段。待触控感知结束后,从G[n+4]所对应行的显示屏像素继续显示。这个电压保持阶段(图1的Touch阶段)的理想的状态如图1的

所示实线,Q n+4保持电压准位不变,在继续显示时,当第n+4级的GIP电路的CK信号为高电平时,输出信号G[n+4]并作用于显示屏第n+4行的像素TFT的栅极,显示屏继续正常显示。如果在这个电压保持阶段出现了漏电等状况,波形图如图1的

所示的虚线,在Touch阶段

所示的虚线倾斜下降,即Q n+4的电压准位在下降点,当此Q点电压过低时,GIP电路中的TFT器件无法正常开启,如果此时第n+4级的GIP电路的CK信号为高电平,输出信号G[n+4]无法正常输出高电平,显示屏就出现显示异常。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显示屏的驱动电路,对GIP电路的Q点进行充电,防止GIP电路的Q点电压过低造成显示异常。
[0007]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显示屏的驱动电路,包括:
[0008]晶体管T8、晶体管T9、晶体管T10、晶体管T11、电容C3与GIP电路;
[0009]所述晶体管T8的栅极、漏极均与所述电容C3的右端连接,源极与所述GIP电路的Q点连接;
[0010]所述晶体管T9的栅极与第一GIP控制信号端连接,漏极与第一GIP输入信号端连
接,源极与A点连接;
[0011]所述晶体管T10的栅极与A点连接,漏极与第二GIP输入信号端连接,源极与所述电容C3的右端连接;
[0012]所述晶体管T11的栅极与第二GIP控制信号端连接,漏极与第三GIP输入信号端连接,源极与A点连接;
[0013]所述电容C3的左端与A点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GIP电路包括:
[0015]晶体管T1、晶体管T2、晶体管T3、晶体管T4、晶体管T5、晶体管T6、晶体管T7、电容C1与电容C2;
[0016]所述晶体管T1的栅极与所述第一GIP控制信号端连接,漏极与所述第一GIP输入信号端连接,源极与所述Q点连接;
[0017]所述晶体管T2的栅极与所述Q点连接,漏极与P点连接,源极与第四GIP输入信号端连接;
[0018]所述晶体管T3的栅极与第三GIP控制信号端连接,漏极与第四GIP输入信号端连接,源极与所述Q点连接;
[0019]所述晶体管T4的栅极与所述Q点连接,漏极与第五GIP输入信号端连接,源极与GIP输出信号端连接;
[0020]所述晶体管T5的栅极与P点连接,漏极与所述Q点连接,源极与第四GIP输入信号端连接;
[0021]所述晶体管T6的栅极与P点连接,漏极与GIP输出信号端连接,源极与第四GIP输入信号端连接;
[0022]所述晶体管T7的栅极与第四GIP控制信号端连接,漏极与GIP输出信号端连接,源极与第四GIP输入信号端连接;
[0023]所述电容C1的左端与所述Q点连接,右端与GIP输出信号端连接;
[0024]所述电容C2的左端与第五GIP输入信号端连接,右端与P点连接。
[002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GIP输入信号端是连接VGH电压信号,所述第二GIP输入信号端是连接Tc电压信号,所述第三GIP输入信号端是连接RE电压信号,所述第四GIP输入信号端是连接VGL电压信号,所述第五GIP输入信号端是连接CK时钟信号。
[0026]进一步地,所述GIP输出信号端是产生第n级的输出信号G[n],所述第一GIP控制信号端是连接第n

4级的输出信号G[n

4],所述第二GIP控制信号端是连接CK时钟信号,所述第三GIP控制信号端是连接第n+4级的输出信号G[n+4],所述第四GIP控制信号端是连接CK时钟信号。
[0027]进一步地,还包括驱动IC,所述驱动IC能产生所述VGH电压信号、Tc电压信号、CK时钟信号、RE电压信号、VGL电压信号、CK时钟信号。
[0028]进一步地,所述晶体管T1、晶体管T2、晶体管T3、晶体管T4、晶体管T5、晶体管T6、晶体管T7、晶体管T8、晶体管T9、晶体管T10、晶体管T11均是TFT薄膜晶体管。
[0029]进一步地,所述晶体管T1、晶体管T2、晶体管T3、晶体管T4、晶体管T5、晶体管T6、晶体管T7、晶体管T8、晶体管T9、晶体管T10、晶体管T1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均固定设置在LCD显示面板。
[0030]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在原GIP电路的基础上增加四个晶体管与一个电容,同时形成A点,A点在触控感知前通过晶体管T9进行充电,在触控感知后,Tc电压信号的高电位电压通过晶体管T10与T8对GIP电路的Q点进行充电,有效地防止GIP电路的Q点在电压保持阶段由于漏电导致电压过低而造成显示异常。
附图说明
[0031]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2]图1是
技术介绍
中Q点在电压保持阶段的波形示意图。
[0033]图2是本技术的新型显示屏的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3是本技术中在电压保持阶段对Q点进行充电的波形示意图。
[0035]图4是本技术中GIP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显示屏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晶体管T8、晶体管T9、晶体管T10、晶体管T11、电容C3与GIP电路;所述晶体管T8的栅极、漏极均与所述电容C3的右端连接,源极与所述GIP电路的Q点连接;所述晶体管T9的栅极与第一GIP控制信号端连接,漏极与第一GIP输入信号端连接,源极与A点连接;所述晶体管T10的栅极与A点连接,漏极与第二GIP输入信号端连接,源极与所述电容C3的右端连接;所述晶体管T11的栅极与第二GIP控制信号端连接,漏极与第三GIP输入信号端连接,源极与A点连接;所述电容C3的左端与A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显示屏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GIP电路包括:晶体管T1、晶体管T2、晶体管T3、晶体管T4、晶体管T5、晶体管T6、晶体管T7、电容C1与电容C2;所述晶体管T1的栅极与所述第一GIP控制信号端连接,漏极与所述第一GIP输入信号端连接,源极与所述Q点连接;所述晶体管T2的栅极与所述Q点连接,漏极与P点连接,源极与第四GIP输入信号端连接;所述晶体管T3的栅极与第三GIP控制信号端连接,漏极与第四GIP输入信号端连接,源极与所述Q点连接;所述晶体管T4的栅极与所述Q点连接,漏极与第五GIP输入信号端连接,源极与GIP输出信号端连接;所述晶体管T5的栅极与P点连接,漏极与所述Q点连接,源极与第四GIP输入信号端连接;所述晶体管T6的栅极与P点连接,漏极与GIP输出信号端连接,源极与第四GIP输入信号端连接;所述晶体管T7的栅极与第四GIP控制信号端连接,漏极与GIP输出信号端连接,源极与第四GIP输入信号端连接;所述电容C1的左端与所述Q点连接,右端与GIP输出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安邦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华佳彩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