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C桩加载试验堆重平台反力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8633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8: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DMC桩加载试验堆重平台反力装置,解决现有的DMC桩加载试验堆重平台反力装置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一种DMC桩加载试验堆重平台反力装置,包括承压装置和静荷载装置,静荷载装置包括堆重物、主梁、次梁、DMC桩和支墩,次梁设置在支墩上,且次梁设置在主梁上方,支墩设置在位于地基下的混凝土管桩上,堆重物设置在次梁构成的堆载平台上;承压装置包括DMC桩,DMC桩设置在主梁下方,且DMC桩的中心与主梁的中心点重合;加载装置包括千斤顶和电动配重机构,千斤顶设置在主梁底部,电动配重机构设置主梁两侧。动配重机构设置主梁两侧。动配重机构设置主梁两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DMC桩加载试验堆重平台反力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DMC桩加载试验堆重平台反力装置,属于高速公路安全施工


技术介绍

[0002]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
‑‑
2019)、《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 3512

2020)等相关规范,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对DMC桩加载,应采用堆重平台反力装置。具体来说,堆重平台反力装置一般采用预制混凝土块(条)作为堆重的主要构成要件,通过横向和纵向堆叠的方式构成堆重平台,然后由超高压油泵带动千斤顶对DMC桩进行加载,荷载过程通过压力计测量由桩基静载荷测试分析仪控制,桩顶沉降量则通过位移传感器传至桩基静载荷测试分析系统。
[0003]参见,公开(公告)号CN201386291Y中公开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中,包括承压装置和静荷载装置,其中静荷载装置包括堆重物、反力次梁、反力主梁、千斤顶、支撑墩,其中支撑墩支撑在重力平台四周,千斤顶设置于承压装置与静荷载装置之间,至少两个千斤顶在支撑反力主梁底部,并且反力主梁上支承反力次梁,堆重物堆积在反力次梁构成的重力平台上。该技术中,堆重物一般为预制混凝土块(条)。
[0004]现有的预制混凝土块在应用过程存在以下技术缺陷:
[0005]安全性差,现有设施中没有设置对堆重物进行状态监测的技术,当堆重物存在失稳现象时无法及时发现,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且现有的预制混凝土块为单一的结构,没有锁止结构,容易产生侧滑、偏移和变位,造成失稳和失重。<br/>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DMC桩加载试验堆重平台反力装置,解决现有的DMC桩加载试验堆重平台反力装置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0007]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DMC桩加载试验堆重平台反力装置,包括承压装置和静荷载装置,静荷载装置包括堆重物、主梁、次梁、DMC桩和支墩,次梁设置在支墩上,且次梁设置在主梁上方,支墩设置在位于地基下的混凝土管桩上,堆重物设置在次梁构成的堆载平台上;承压装置包括DMC桩,DMC桩设置在主梁下方,且DMC桩的中心与主梁的中心点重合;加载装置包括千斤顶和电动配重机构,千斤顶设置在主梁底部,电动配重机构设置主梁两侧。
[0009]所述DMC桩加载试验堆重平台反力装置优选方案,电动配重机构包括电缸、导轨、滑块和配重块,导轨设置在次梁上,导轨与主梁走向一致,滑块与导轨相互配合,配重块设置在滑块上,电动缸设置在次梁和配重块之间,配重块由电缸驱动能够沿导轨来回移动。
[0010]所述DMC桩加载试验堆重平台反力装置优选方案,其还包括测试装置,测试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和沉降监测仪,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支墩和次梁之间,位移传感器设置在千斤顶上,沉降监测仪分别对应的布设于桩帽四个角或四个边中心位置。
[0011]所述DMC桩加载试验堆重平台反力装置优选方案,主梁两侧均布设置多个基准桩。
[0012]所述DMC桩加载试验堆重平台反力装置优选方案,堆重物为预制混凝土块,预制混凝土块上表面设有多个凸起,下表面设置多个凹陷,凸起和凹陷上下位置一一对应,相邻两个预制混凝土能够通过凸起和凹陷固定连接。
[0013]所述DMC桩加载试验堆重平台反力装置优选方案,预制混凝土块的长度为高度的两倍,高度和宽度一致。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技术通过在支墩和次梁之间设置四组压力传感器,对堆载平台的四个角位置进行压力数据采集,并通过该采集到的数据调整安装在主梁两侧的电动配重机构,用于调控堆重平台的中心,避免失稳和失控。通过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试验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0016]本技术中,同时对堆重中使用的预制混凝土进行改进,使得预制混凝土块之间具有一个自锁的技术效果,既可以提高堆重施工过程中的配合精度,又可以提高安全性能,具体来说,可以有效的防止堆重的失衡现象。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堆重平台的主梁和次梁的水平布置图。
[0018]图2为堆重平台的主视图。
[0019]图3为图2中A

A断面图。
[0020]图4为预制混凝土块的立体图。
[0021]图5为预制混凝土块之间的连接配合。
[0022]图中1.主梁,2.混凝土管桩,3.次梁,4.DMC桩,5.基准桩,6.压力传感器,7.预制混凝土块,8.电动配重机构,9支墩,10.千斤顶,11.凸起,12.凹陷。
具体实施方式
[0023]DMC桩加载试验堆重平台反力装置搭建方案如下:
[0024]搭建过程中需要的设备如下:
[0025][0026]堆载采用12mx12m的方形平台,堆重物采用尺寸为2m*lm*1m的堆重块,采用分层堆放,每块重量约50kN。堆重物总重量要达到1.3倍极限加载。
[0027]某DMC桩需要堆重物总重量需6480kN,按照6500kN计算,需码放130块预制混凝土块7。
[0028]某DMC桩需要堆重物总重量需8952KN,按照9000KN计算,需码放180块预制混凝土块7。
[0029]参考图2,这种结构在堆叠时,有利于形成金字塔状的结构,这种结构对于保持堆重中心与液压加载力的竖向施力的一致性保持,具有积极的意义。
[0030]参考图4及图5,上述的预制混凝土块7中具有上下方向设置的,用于锁止和定位的凸起11和凹陷12,具体来说,在预制混凝土块7的上表面设置凸起11,下表面设置凹陷12,凸起11可以插入到凹陷12内并形成锁止,这种锁止主要是对水平方向上的侧向滑移具有阻止作用力,防止堆重的局部形变和失稳。
[0031]备12m长的主梁1 1根、12m长的次梁3 12根,主梁1的中心点与DMC桩4的中心重合,该主梁1和次梁3水平设置,且次梁3中点搭放在主梁1上侧,12根次梁3等间距布置,次梁3两端则放置在支墩9上,支墩9下地基采用混凝土管桩2进行稳固处理,形成堆载平台,堆载平台平面、立面布置如图1所示。
[0032]在试桩桩帽两侧,也就是沿着主梁1两侧设置基准桩5,基准桩5设置为多个,以避免沉降干扰。
[0033]将预制混凝土块7堆放在次梁3上方的空间内,多层叠放,具体来说,第一层预制混凝土块7与次梁3垂直交叉,依次平铺布置。
[0034](1)加荷系统配置:静载试验由全自动静载荷试验仪作为中央控制处理系统,通过精密油压传感器实时控制加载值,通过高压油泵站控制并联的200吨分离式油压千斤顶10的荷载输出值,其中,并联的4台QF型200吨分离式油压千斤顶10与高压油泵构成加荷系统配置,进行加载。
[0035](2)数据测试系统配置:全自动静载试验仪1台(JKIV型,用于静载试验自动控制),压力传感器61只(AK

3型,用于自动控制压力),精密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DMC桩加载试验堆重平台反力装置,包括承压装置和静荷载装置,其特征在于:静荷载装置包括堆重物、主梁、次梁、DMC桩和支墩,次梁设置在支墩上,且次梁设置在主梁上方,支墩设置在位于地基下的混凝土管桩上,堆重物设置在次梁构成的堆载平台上;承压装置包括DMC桩,DMC桩设置在主梁下方,且DMC桩的中心与主梁的中心点重合;加载装置包括千斤顶和电动配重机构,千斤顶设置在主梁底部,电动配重机构设置主梁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DMC桩加载试验堆重平台反力装置,其特征在于:电动配重机构包括电缸、导轨、滑块和配重块,导轨设置在次梁上,导轨与主梁走向一致,滑块与导轨相互配合,配重块设置在滑块上,电动缸设置在次梁和配重块之间,配重块由电缸驱动能够沿导轨来回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占胜郑帅于臣刘铭磐朱海涛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