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微乳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758410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微乳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吡唑醚菌酯5~20%、咪鲜胺20~40%、乳化剂10%~34%、肥料兼容剂6%~10%、溶剂5%~12%、助溶剂8~15%、去离子水补足至100%。通过采用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作为有效活性成分,在特定的乳化剂、肥料兼容剂、溶剂、助溶剂的作用下,得到具有良好药剂学性质的微乳剂产品,能够应对高温及低温环境,适应多种地区环境、运输条件及贮存条件,且原料环境友好,有效减轻对土壤的污染,应用于工业具有重要意义。业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微乳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农药
,具体为一种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微乳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传统农药剂型以乳油和可湿性粉剂为主,其中约一半是乳油,产品中的大量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有机溶剂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随着人们对环境安全愈加重视,对农药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剂型,以水相部分或全部代替乳油中有机溶剂的水基性制剂便成了国内外农药新剂型研究的热点。
[0003]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6106491A)公开了一种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复配水乳剂,具体以吡唑醚菌酯、咪鲜胺为主要活性成分,在其它助剂存在的条件下制成复配水乳剂,对柑橘树炭疽病具有较高的防效效果,但是研究聚焦于协同增效层面,忽略了农药的渗透性、持效期方面的进一步深层次的研究;中国专利申请(授权号CN107306947B)提供了一种农用增效剂与吡唑醚菌酯、咪鲜胺复配物混配的混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具体采用农药增效剂N

380与吡唑醚菌酯、咪鲜胺复配物混配的混合物用于防治农业病害,有效增加吡唑醚菌酯与咪鲜胺叶面渗透性,但是增效作用并不显著,12g/亩的有效成分含量对黄瓜霜霉病防效最高为84.5%,对黄瓜白粉病防效最好为90.2%。此外,传统制剂经过几百倍以上的入水稀释能够达到较好的使用效果,但是实际应用于飞防场景需要在10倍到50倍高浓度稀释,并且在和叶面肥等复配使用下会产生膏化,絮凝,沉淀,分层等问题,严重影响药效的发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一方面一种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微乳剂,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吡唑醚菌酯5~20%、咪鲜胺20~40%、乳化剂10%~34%、肥料兼容剂6%~10%、溶剂5%~12%、助溶剂8~15%、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0005]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的质量比为1:(1

5);优选地,所述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的质量比为1:3;基于本专利技术体系,采用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作为有效活性成分,在特定的乳化剂、溶剂、助溶剂的作用下,二者的复配组合不仅不会产生交互抗性,还可以通过二者之间不同的杀菌机理协同作用于细菌,提高了杀菌功效和作用范围,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次数。专利技术人分析原因可能为:吡唑醚菌酯为醌外抑制剂,通过阻止细胞色素bc1复合体的电子传递,从而抑制线粒体呼吸,达到杀菌的作用,而咪鲜胺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引起作用,二者通过不同的方式产生协同作用,共同发挥杀菌作用。专利技术人通过对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组合作用于小麦赤霉病、香蕉叶斑病、柑橘树炭疽病、芒果炭疽病的共毒系数探究发现,尤其是当体系中引入的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的质量比为1:3时,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的协同增效作用最显著,可同时在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香蕉叶斑
病、柑橘树炭疽病、芒果炭疽病时具有最高的共毒系数。
[0006]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乳化剂为阴离子型乳化剂、阴非离子混合型乳化剂、非离子型乳化剂中的至少一种;
[0007]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阴非离子混合型乳化剂由烷氧基化烷基酚、4

C10

14

烷基衍生物苯磺酸盐混合而成;
[0008]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阴离子型乳化剂选自2

萘磺酸甲醛缩聚物钠盐、木质素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中的至少一种;
[0009]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非离子型乳化剂为异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二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苯基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中的至少一种;
[0010]优选的,所述乳化剂为阴非离子混合型乳化剂、非离子型乳化剂的组合;所述阴非离子混合型乳化剂、非离子型乳化剂的质量比为(8

15):(15

25)。在农药制剂中,虽然有效成分是决定最后病害防治的关键因素,但是有效成分的起效与助剂的配合密切相关,还可能会影响农药制剂整体的防治效果和应用范围。基于本专利技术体系中采用的活性成分吡唑醚菌酯、咪鲜胺,采用阴非离子混合型乳化剂、非离子型乳化剂的组合,具体采用苯基酚聚氧乙烯醚、阴非离子混合型乳化剂的组合作为乳化剂,保证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的协同增效效果的同时提高微乳剂产品的渗透性和持效期,大幅度提高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的利用率。专利技术人分析原因可能为:体系中苯基酚聚氧乙烯醚、阴非离子混合型乳化剂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能够产生一定的加和增效作用,有效提高润湿性能和乳化性能,保证微乳剂体系稳定性的同时,促使吡唑醚菌酯、咪鲜胺在作用基体表面的渗透性,使提供的微乳剂能够持久有效的防治。若改变乳化剂的引入量或阴非离子混合型乳化剂和非离子型乳化剂的质量比,可能会使制备得到的微乳剂入水效果变浑浊或快速析晶。
[0011]优选的,所述乳化剂为苯基酚聚氧乙烯醚、阴非离子混合型乳化剂的组合;优选的,所述阴非离子混合型乳化剂的HLB值为9

14,优选为13.6,TERMUL5030,来源于南京亨斯曼化工有限公司;优选的,所述苯基酚聚氧乙烯醚、阴非离子混合型乳化剂的质量比为(10

14):(16

20)。所述苯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型号为Emulsogen TS 200,来源于科莱恩化工(中国)有限公司。专利技术人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在阴非离子混合型乳化剂和非离子型乳化剂的复配过程中,存在特定结构的乳化剂复配后才会产生加和作用效果的现象,且乳化剂之间的比例会影响整体的复配效果和体系稳定性,这会导致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的协同作用药效不能充分发挥。基于本专利技术体系,通过采用由烷氧基化烷基酚和4

C10

14

烷基衍生物苯磺酸盐混合而成的阴非离子混合型乳化剂,且控制所述苯基酚聚氧乙烯醚、阴非离子混合型乳化剂的质量比为(10

14):(16

20)时,体系中形成混合胶束,最大程度地提高乳化作用效果和稳泡作用效果,保证微乳剂体系的稳定性,使提供的微乳剂中吡唑醚菌酯、咪鲜胺在目标植物表面的快速润湿、铺展以及渗透,显著提升农药利用效率。本申请人意外发现,当阴非离子混合型乳化剂的HLB值为9

14,尤其是当阴非离子混合型乳化剂的HLB值为13.6时,与体系中的苯基酚聚氧乙烯醚实现良好的匹配,使提供的微乳剂不易受到环境湿度、温度的影响,进而提高了储存稳定性。
[0012]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肥料兼容剂选自烷基乙基磺酸盐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所述烷基乙基磺酸盐的型号为SYNERM280,来源于南京德益化工有限公司。本申请
人在实际生产研发过程中,通过与市面上所售同类型产品进行对比实际应用于桶混和飞防时发现,市售同类产品应用于桶混和飞防时存在絮凝、析晶现象,严重影响农药的药效。专利技术人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微乳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吡唑醚菌酯5~20%、咪鲜胺20~40%、乳化剂10%~34%、肥料兼容剂6%~10%、溶剂5%~12%、助溶剂8~15%、去离子水补足至1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微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的质量比为1:(1

5)。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微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剂为阴离子型乳化剂、阴非离子混合型乳化剂、非离子型乳化剂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微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阴非离子混合型乳化剂由烷氧基化烷基酚、4

C10

14

烷基衍生物苯磺酸盐混合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微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阴离子型乳化剂选自2

萘磺酸甲醛缩聚物钠盐、木质素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中的至少一种。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微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离子型乳化剂为异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怀挺王陈杰余徳勉王丹斌张常庆侯影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悦联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