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空调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6246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空调机组,包括:罐体,罐体具有换热腔;第一换热管,设置在换热腔内,第一换热管为沿第一螺旋线延伸的螺旋状结构;第二换热管,设置在换热腔内,第二换热管为沿第二螺旋线延伸的螺旋状结构,第一螺旋线和第二螺旋线的旋向相反。采用该方案,通过将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设置成螺旋状结构,且第一螺旋线和第二螺旋线的旋向相反设置,这样能够增加制冷剂的紊流效应,并且使得制冷剂的紊流效应和阻力处于较佳的效果,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又称热交换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空气源/水源热泵由于其节能环保,几乎没有污染排放,目前已成为寒冷地区替代燃煤锅炉采暖的主要方式,而换热器就是空气源/水源热泵的主要负载组件。
[0003]罐式换热器是一种新型的换热器,由于其具有结构简单、性能较高且稳定、水侧结垢容易清洗、结构紧凑等优点,已成为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换热器类型。现有技术中,罐式换热器在进行换热时的换热效率不够,无法满足工作需求。因此,如何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空调机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罐体,罐体具有换热腔;第一换热管,设置在换热腔内,第一换热管为沿第一螺旋线延伸的螺旋状结构;第二换热管,设置在换热腔内,第二换热管为沿第二螺旋线延伸的螺旋状结构,第一螺旋线和第二螺旋线的旋向相反。
[0006]进一步地,第一螺旋线和第二螺旋线均为圆柱螺旋线,第一换热管套设在第二换热管上。
[0007]进一步地,第一螺旋线的螺旋角为Z1,20

≤Z1≤60
°
;第二螺旋线的螺旋角为Z2,20
°
≤Z2≤60
°

[0008]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管包括依次连接的多圈第一管段,相邻两圈第一管段之间的距离H1为0至5mm;第二换热管包括依次连接的多圈第二管段,相邻两圈第二管段之间的距离H2为0至5mm。
[0009]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管的外径为D1,15.88mm≤D1≤28.6mm;第二换热管的外径为D2,15.88mm≤D2≤28.6mm。
[0010]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的内壁均具有螺旋槽,换热器还包括翅片,翅片设置在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的外壁上。
[0011]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管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二换热管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换热器还包括载冷剂进管和载冷剂出管,第一进口、第二进口均和载冷剂进管连通,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均和载冷剂出管连通。
[0012]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换热腔内的内衬管,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均
盘绕在内衬管上。
[0013]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第一冷媒管、第二冷媒管和支座,第一冷媒管和换热腔的上端连通,第二冷媒管和换热腔的底部连通,罐体设置在支座上。
[0014]进一步地,罐体、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第一冷媒管和第二冷媒管组成一个换热组,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组,多个换热组间隔设置在支座上。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空调机组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0016]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罐体,罐体具有换热腔;第一换热管,设置在换热腔内,第一换热管为沿第一螺旋线延伸的螺旋状结构;第二换热管,设置在换热腔内,第二换热管为沿第二螺旋线延伸的螺旋状结构,第一螺旋线和第二螺旋线的旋向相反。采用该方案,通过将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设置成螺旋状结构,且第一螺旋线和第二螺旋线的旋向相反设置,这样能够增加制冷剂的紊流效应,并且使得制冷剂的紊流效应和阻力处于较佳的效果,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示出了图1中换热器的俯视图;
[0020]图3示出了图2中B

B位置的剖视图。
[0021]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2]10、罐体;11、换热腔;
[0023]20、第一换热管;
[0024]30、第二换热管;
[0025]40、载冷剂出管;
[0026]50、载冷剂进管;
[0027]60、内衬管;
[0028]70、第一冷媒管;
[0029]80、第二冷媒管;
[0030]90、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罐体10,罐体10具有换热腔11;第一换热管20,设置在换热腔11内,第一换热管20为沿第一螺旋线延伸的螺旋状结构;第二换热管30,设置在换热腔11内,第二换热管30为沿第二螺旋线延伸的螺旋状结
构,第一螺旋线和第二螺旋线的旋向相反。
[0033]采用该方案,通过将第一换热管20和第二换热管30设置成螺旋状结构,且第一螺旋线和第二螺旋线的旋向相反设置,这样能够增加制冷剂的紊流效应,并且使得制冷剂的紊流效应和阻力处于较佳的效果,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0034]其中,第一螺旋线和第二螺旋线均为圆柱螺旋线,第一换热管20套设在第二换热管30上。将第一螺旋线和第二螺旋线均设置成圆柱螺旋线,能够增加第一换热管20和第二换热管30的表面积,从而增加和制冷剂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通过将第一换热管20套设在第二换热管30上,能够增加制冷剂的紊流效应,提高换热效率。其中,套设也可理解为缠绕。可选地,第一螺旋线和第二螺旋线也可以为圆锥螺旋线。
[0035]具体地,第一螺旋线的螺旋角为Z1,20
°
≤Z1≤60
°
;第二螺旋线的螺旋角为Z2,20
°
≤Z2≤60
°
。将第一螺旋线的螺旋角Z1和第二螺旋线的螺旋角Z2均限定在上述角度范围内,既能够增强制冷剂产生的紊流效应,又方便加工生产。
[0036]如图3所示,第一换热管20包括依次连接的多圈第一管段,相邻两圈第一管段之间的距离H1为0至5mm;第二换热管30包括依次连接的多圈第二管段,相邻两圈第二管段之间的距离H2为0至5mm。将相邻两圈第一管段之间的距离H1限定在上述数值范围内,能够增大第一换热管20和制冷剂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果;将相邻两圈第二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10),所述罐体(10)具有换热腔(11);第一换热管(20),设置在所述换热腔(11)内,所述第一换热管(20)为沿第一螺旋线延伸的螺旋状结构;第二换热管(30),设置在所述换热腔(11)内,所述第二换热管(30)为沿第二螺旋线延伸的螺旋状结构,所述第一螺旋线和所述第二螺旋线的旋向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线和所述第二螺旋线均为圆柱螺旋线,所述第一换热管(20)套设在所述第二换热管(30)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线的螺旋角为Z1,20
°
≤Z1≤60
°
;所述第二螺旋线的螺旋角为Z2,20
°
≤Z2≤60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20)包括依次连接的多圈第一管段,相邻两圈所述第一管段之间的距离H1为0至5mm;所述第二换热管(30)包括依次连接的多圈第二管段,相邻两圈所述第二管段之间的距离H2为0至5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20)的外径为D1,15.88mm≤D1≤28.6mm;所述第二换热管(30)的外径为D2,15.88mm≤D2≤28.6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20)和所述第二换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宏巨何洪炜杨圣周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