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热电联供的建筑供热蓄能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6195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热电联供技术,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热电联供的建筑供热蓄能设备,包括光电组件和光热组件,其中光电组件用于光电转换,并通过供电线路对建筑进行供电,光热组件用于光热转换,并通过供热管道对建筑进行供热,还包括蓄能组件,蓄能组件位于供热管道上,用于对多余的热能进行储存蓄积;蓄能组件包括外罐体,同轴设于外罐体内部的内罐体,内罐体与外罐体之间还设有与内罐体同轴的第一蓄热体,第一蓄热体与内罐体之间存在环形间隙,内罐体的内部还设有与其同轴的第二蓄热体,第二蓄热体的底端通过嵌设在内罐体底部的转盘与内罐体转动配合,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均通过驱动机构驱动,以此实现对高温介质进行多级蓄热,提升其蓄热量。提升其蓄热量。提升其蓄热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热电联供的建筑供热蓄能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热电联供
,具体为一种基于热电联供的建筑供热蓄能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供热行业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作为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供暖行业,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并且逐渐成为了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必备生活产品。近年来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的改善,我国的集中供暖行业的发展很快,而目前日趋完善的热电联供技术已经成为当前人们供暖的一个主要方式。
[0003]而对于热电联供供热来说,其在对建筑进行供暖时,大多都是恒定供热的,但是由于建筑的供暖需求有时会出现波动,也即是在供热负荷较大时(如气温较低时),需要提供大量的热量,而在供热负荷较小时(气温较暖和),只需要供求少量的热能即可,而此时就需要通过蓄能组件对多余的热能进行储存蓄积,以满足在供热负荷较大时,将储存的热能释放出来,对住宅进行补充供热。但现有的供热蓄能组件,其蓄热量低,蓄热效果较差,且放热速率慢,实际使用效果较差。
[0004]有鉴于此,本申请特提出一种基于热电联供的建筑供热蓄能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热电联供的建筑供热蓄能设备,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热电联供的建筑供热蓄能设备,包括光电组件和光热组件,其中光电组件用于光电转换,并通过供电线路对建筑进行供电,所述光热组件用于光热转换,并通过供热管道对建筑进行供热,还包括蓄能组件,所述蓄能组件位于供热管道上,用于对多余的热能进行储存蓄积;所述蓄能组件包括外罐体,同轴设于外罐体内部的内罐体,所述内罐体与外罐体之间还设有与内罐体同轴的第一蓄热体,所述第一蓄热体与内罐体之间存在环形间隙,所述内罐体的内部还设有与其同轴的第二蓄热体,所述第二蓄热体的底端通过嵌设在内罐体底部的转盘与内罐体转动配合,所述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均通过驱动机构驱动,且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的内部均填充有相变蓄热材料,所述内罐体与供热管道之间通过第一支管通断连接,且所述第一支管的出水端延伸至内罐体的内部并位于第二蓄热体的正上方,所述内罐体的罐壁上方开设有漏水孔,且漏水孔距内罐体罐底的距离大于第一支管出水端距内罐体罐底的距离。
[0007]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的供热蓄能组件,在对热能进行储存蓄积时,大多依然都是通过蓄热材料利用自身比热容的特性,通过温度变化进行蓄热与放热,也即是显热蓄热,而这种蓄热设备多采用的蓄热材料为水、碎石或土壤等,但是其蓄热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其
蓄热温度不够,且蓄热量和蓄热效果低小,在实际使用时存在诸多不便,有鉴于此,本申请特提出一种基于热电联供的建筑供热蓄能设备,其通过设置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且第二蓄热体位于内罐体内,而第一蓄热体同轴设于内罐体外,因此在高温介质进入至蓄能组件的内罐体中时,第二蓄热体可先与介质中的热量进行吸收,而后在高温介质蓄满内罐体后通过漏水孔流出至第一蓄热体与内罐体之间的环形空隙时,第一蓄热体可再次对介质中的热量进行吸收,以此实现对高温介质进行多级蓄热,同时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方案中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均是通过相变材料进行相变蓄热的,因此其蓄热量比常规显热蓄热高一个数量级,且蓄热效果更好,放热速率快,且放热温度恒定。更进一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相变材料在进行相变蓄热时,其相变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因此在其相变蓄热时,其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的上端与高温介质先接触的部分会受热融合逐渐转为液相材料,而位于其下部的相变材料此时状态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其相变材料整体分为两个状态(即液相

固相),并会使处于液相

固相分界面处的相变材料只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出现不连续的分层,进而使固相区域的相变材料只能依靠高温介质的自然导热方式进行融化蓄热(也就是吸热后逐渐由固相材料转换为液相材料),从而影响其蓄热速度,因此,在本方案中,为避免该问题,特设置驱动机构,并使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在对高温介质蓄热时进行转动,以使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旋转后,使其内部的相变材料在融化蓄热时,即位于液相

固相分界面的材料可在离心力和自身重力以及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转动工作时其自身产生的细微抖动作用下相互配合协同下进行无序运动,并使液相材料与固相材料之间会相互融合(也即是实现对液相

固相的分界面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使固相材料在液相材料的侵蚀冲刷下快速融化,进而使其相变蓄热速度更快,大大提升蓄能组件的蓄热速率。
[0008]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第二蓄热体转动的驱动电机和用于带动第一蓄热体的传动组,所述驱动电机设于外罐体的底部,且输出端连接有延伸至外罐体内部并与转盘相连接的转轴。基于上述结构,驱动电机在驱动第二蓄热体转动的同时可通过传动组件带动第一蓄热体转动,以使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同时转动,使其可与介质进行充分接触,进而改善供热蓄能组件的蓄热效果。
[0009]优选地,所述传动组包括套设在转轴上的主动齿轮,设于第一蓄热体底部的齿圈,以及位于主动齿轮与齿圈之间、且底部通过转杆与外罐体相连接的传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传动齿轮、齿圈相互啮合并形成行星齿轮组,具体来说,传动组为行星齿轮组,且驱动电机驱动第二蓄热体转动时会带动主动齿轮旋转,并使主动齿轮旋转后通过传动齿轮带动齿圈转动,进而使齿圈带动第一蓄热体转动,而在该结构中,主动齿轮作为驱动部件,齿圈作为从动部件,因此其旋转方向是相反的,进而使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的转动方向也为反向转动,基于此,可使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对高温介质进行分别蓄热,从而提升蓄热量。
[0010]较为优选地,所述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的内壁均涂布有一层导热硅胶垫,所述第一蓄热体外环面与外罐体内壁之间相贴合并通过转动机构转动配合。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相变材料在进行相变蓄热时,其由于形态发生变化,其体积也会随之变化,因此本方案通过在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内部设置导热硅胶垫,可在不影响其导热性的前提下,提升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的抗挤压能力,也即是在相变材料因形态变化而发生体
积增大时,导热硅胶垫可作为缓冲层,使其通过自身弹性形变降低相变材料对第一蓄热体和第二蓄热体的挤压力,同时转动机构的设置有助于第一蓄热体在外罐体内壁上进行转动。
[0011]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蓄热体包括多个阵列设置在转盘上的第二蓄热子体,且各相邻第二蓄热子体之间存在空隙。基于上述结构,有助于通过多个第二蓄热子体与介质进行充分接触,进而增加第二蓄热体与介质的接触面积。
[0012]具体地,所述内罐体的外壁对应漏水孔位置处均设有布水件,通过布水件将内罐体内通过漏水孔漏出的热水形成水幕沿内罐体外壁流入至内罐体与第一蓄热体之间形成的空隙中。便于第一蓄热体与介质进行充分热交换,改善其蓄热效果。
[0013]更进一步地,所述布水件包括一侧与内罐体外壁相连接的挡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热电联供的建筑供热蓄能设备,包括光电组件(1)和光热组件(2),其中光电组件(1)用于光电转换,并通过供电线路对建筑进行供电,所述光热组件(2)用于光热转换,并通过供热管道对建筑进行供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能组件(3),所述蓄能组件(3)位于供热管道上,用于对多余的热能进行储存蓄积;所述蓄能组件(3)包括外罐体(30)和同轴设于外罐体(30)内部的内罐体(31),所述内罐体(31)与外罐体(30)之间还设有与内罐体(31)同轴的第一蓄热体(32),所述第一蓄热体(32)与内罐体(31)之间存在环形间隙,所述内罐体(31)的内部还设有与其同轴的第二蓄热体(33),所述第二蓄热体(33)的底端通过嵌设在内罐体(31)底部的转盘(35)与内罐体(31)转动配合,所述第一蓄热体(32)和第二蓄热体(33)均通过驱动机构(34)驱动,且第一蓄热体(32)和第二蓄热体(33)的内部均填充有相变蓄热材料,所述内罐体(31)与供热管道之间通过第一支管通断连接,且所述第一支管的出水端延伸至内罐体(31)的内部并位于第二蓄热体(33)的正上方,所述内罐体(31)的罐壁上方开设有漏水孔,且漏水孔距内罐体(31)罐底的距离大于第一支管出水端距内罐体(31)罐底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热电联供的建筑供热蓄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34)包括用于驱动第二蓄热体(33)转动的驱动电机(340)和用于带动第一蓄热体(32)的传动组(341),所述驱动电机(340)设于外罐体(30)的底部,且输出端连接有延伸至外罐体(30)内部并与转盘(35)相连接的转轴(340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热电联供的建筑供热蓄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青陈骏易高林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蜀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