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爆岩面边坡支护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55714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爆岩面边坡支护方法,包括脚手架搭设、坡面清理及修复、锚杆施工、钢丝网安装、混凝土喷射等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安全风险和施工成本低,施工速度快。施工速度快。施工速度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爆岩面边坡支护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边坡支护
,具体是一种高爆岩面边坡支护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建筑工程土石方开挖一般采用爆破开挖和机械开挖,人工开挖只能起到局部修整、捡底等辅助工作。
[0003]在面对建筑工程石方作业时,由于爆破开挖方式效率高、成本低,已经成为开挖首选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对底标高控制相对容易,对边坡坡率、表面平整度的控制是十分困难的,同时还会一定程度破坏原始中风化岩质场地岩层自稳能力。无论多么精确地控制爆破炸药用量和爆破点位,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原始中风化岩层造成冲击性破坏,场地开挖后形成的岩质高边坡存在大量裂隙和破碎带,对边坡自身的稳定性及周围建筑施工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还会对整个建筑工程文明施工、环境保护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针对高爆岩质坡面存在的岩石松动及岩层裂隙处理难度大、坡面状况复杂不平、支护可靠性要求高、支护高度高等难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高爆岩面边坡支护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高爆岩面边坡支护方法,包括下述步骤:S1、脚手架搭设:根据高边坡实际设计参数,顺坡面搭设脚手架;所述脚手架在土石方开挖完成后,由下而上分台阶搭设,坡面上的立杆的底部采用植筋进行锚固,坡面上的横杆采用连墙杆进行固定;S2、坡面清理及修复:从上往下清除坡面杂物和松动岩石,对坡面进行全覆盖检查,理清裂隙走向,绘制坡面裂隙简图,制定岩面灌浆加固方案;灌浆作业分层分段进行,灌浆分层施工时,控制分层封闭厚度不大于3m,从顶部灌浆,裂缝下部出现冒浆即可结束该条裂缝灌浆作业;S3、锚杆施工:坡面修复完成后,安装数个锚杆,所述锚杆进入无扰动中风化基岩深度不小于4m;常压注浆作业从锚孔的孔底开始,实际注浆以孔口不再排气且孔口浆液溢出浓浆作为注浆结束的标准;S4、钢丝网安装:钢丝网分块设置,沿坡面自上而下垂放,在有锚杆的部位与所述锚杆的端头固定,钢丝网搭接长度不小于一个网孔尺寸,钢丝网距离岩面的间隙不小于20mm;S5、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的喷射厚度不小于200mm,混凝土喷射前,在待喷面埋设若干处外露的短钢筋,或在所述钢筋网上固定外保护层垫块,作为喷射厚度控制的标记,混凝土喷射作业分段、分片依次进行,喷射顺序自下而上,喷射时,先用高压水冲洗喷层面,喷射作业紧跟开挖工作面,混凝土终凝至下一循环时间不得少于3h。
[0006]优选地,S1中,所述连墙杆采用螺纹钢筋,按照1步3跨进行设置,固定点拉杆深度
不低于1.5m,所述连墙杆设定在每一级边坡平台、每级斜坡面以上。
[0007]优选地,S2中,灌浆料采用M30水泥砂浆,水灰比不小于0.4,灌浆压力为0.1

0.2MPa。
[0008]优选地,S3中,所述锚杆采用不固定间距,水平及竖向间距为2

3m,所述锚杆距离完整岩石边缘距离不大于1m,且裂隙交圈的岩石设置至少一根锚杆。
[0009]优选地,S3中,注浆压力为0.2

0.4MPa,压力注浆时充盈系数为1.1

1.3,注浆材料选用水灰比为0.45

0.5、灰砂比为1:1的M30水泥砂浆。
[0010]优选地,S4中,所述钢丝网为柔性钢丝网,网孔尺寸为100

300mm。
[0011]优选地,S5中,所述混凝土的原料包括中粗砂、15mm以下的瓜米石、减水剂和合成纤维。
[0012]优选地,S5中,混凝土喷射时保持喷头与受喷面垂直,喷距控制在0.8

1.5m范围内,采取正确的螺旋形轨迹喷射施工。
[001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高爆岩面边坡支护方法,通过对爆破开挖岩质高边坡坡面破碎带的人工清理以及对岩层裂隙的灌浆处理,补强岩质高边坡整体完整性,减少岩质边坡裂隙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降低安全风险,符合永久性边坡设计施工及验收要求。
[0014]2、设置锚杆起到稳固大型基岩的作用,同时,为柔性钢丝网提供附着点。钢丝网柔性易弯折的特点可以使钢丝网有效贴合坡面,既能在封闭裸露的岩石表面,进一步封堵岩石裂隙,又能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喷射厚度,降低施工成本。
[0015]3、针对岩质边坡坡面破损多、高低起伏大、回弹率高的特点,优化混凝土配比,能有效减少混凝土喷射过程中击打岩面后回弹造成的浪费,符合节约材料、改善文明施工条件要求。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钢管脚手架;2、螺纹钢锚杆;3、钢丝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实施例
[0019]一种高爆岩面边坡支护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下述步骤:S1、脚手架搭设:为了爆破开挖形成的岩质边坡的整体完整性,首先在土石方开挖完成后,根据高边坡实际设计参数,现场顺坡面搭设双排扣件式的钢管脚手架1,立杆纵距1.5m,坡脚立杆横距1m,其余辅助受力立杆随坡度而调整,立杆内倾角度为10
°

[0020]钢管脚手架1在土石方开挖完成后,由下而上分台阶搭设,坡面上的立杆的底部采用植筋(短钢筋)进行锚固,坡面上的横杆采用连墙杆进行固定;所述连墙杆采用φ25mm螺纹钢筋,按照1步3跨(1h
×
2L)进行设置,固定点拉杆深度不低于1.5m,所述连墙杆设定在每
一级边坡平台、每级斜坡面以上,锚杆施工自下往上,连墙杆跟随设置。
[0021]作业层距地面高度≥2.0m时,脚手板的铺设宽度:外脚手架≥750mm、里脚手架≥100mm;铺设的脚手板边缘与坡面的间隙≤30mm,铺设的脚手板边缘与挡脚板的间隙≤100mm;当脚手板侧边不贴近立杆时,应予以固定。
[0022]S2、坡面清理及修复:人工从上往下清除坡面杂物和松动岩石,凿掉小块松动、悬浮岩石,达到施工面平整;大块岩石采用人工配合机械切割方法,化整为零,逐步消除;对坡面进行全覆盖检查,理清裂隙(含天然裂隙)走向,绘制坡面裂隙简图,制定岩面灌浆加固方案。
[0023]为了防止岩层裂隙在长期裸露、雨水侵蚀的环境中产生进一步发展,灌浆作业分层分段进行,需做到所有0.2mm宽裂缝全数灌浆;灌浆分层施工时,为保证裂隙基岩面封闭,控制分层封闭厚度不大于3m,灌浆料采用M30水泥砂浆,水灰比不小于0.4,灌浆并非填塞满裂缝,主要目的是封闭岩面,因此灌浆压力为0.1

0.2MPa,从顶部灌浆,裂缝下部出现冒浆即可结束该条裂缝灌浆作业。
[0024]S3、锚杆施工:坡面修复完成后,安装Φ20HRB400级的螺纹钢锚杆2,锚孔的直径为120mm,锚入的角度为30
°
,螺纹钢锚杆2进入无扰动中风化基岩深度不小于4m;螺纹钢锚杆2采用不固定间距,具体位置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爆岩面边坡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S1、脚手架搭设:根据高边坡实际设计参数,顺坡面搭设脚手架;所述脚手架在土石方开挖完成后,由下而上分台阶搭设,坡面上的立杆的底部采用植筋进行锚固,坡面上的横杆采用连墙杆进行固定;S2、坡面清理及修复:从上往下清除坡面杂物和松动岩石,对坡面进行全覆盖检查,理清裂隙走向,绘制坡面裂隙简图,制定岩面灌浆加固方案;灌浆作业分层分段进行,灌浆分层施工时,控制分层封闭厚度不大于3m,从顶部灌浆,裂缝下部出现冒浆即可结束该条裂缝灌浆作业;S3、锚杆施工:坡面修复完成后,安装数个锚杆,所述锚杆进入无扰动中风化基岩深度不小于4m;常压注浆作业从锚孔的孔底开始,实际注浆以孔口不再排气且孔口浆液溢出浓浆作为注浆结束的标准;S4、钢丝网安装:钢丝网分块设置,沿坡面自上而下垂放,在有锚杆的部位与所述锚杆的端头固定,钢丝网搭接长度不小于一个网孔尺寸,钢丝网距离岩面的间隙不小于20mm;S5、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的喷射厚度不小于200mm,混凝土喷射前,在待喷面埋设若干处外露的短钢筋,或在所述钢筋网上固定外保护层垫块,作为喷射厚度控制的标记,混凝土喷射作业分段、分片依次进行,喷射顺序自下而上,喷射时,先用高压水冲洗喷层面,喷射作业紧跟开挖工作面,混凝土终凝至下一循环时间不得少于3h。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爆岩面边坡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连墙杆采用螺纹钢筋,按照1步3跨进行设置,固定点拉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光旭李磊马磊段鸿川袁堃夏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