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撑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5138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俯卧撑训练装置,所述俯卧撑训练装置包括底座和两支撑架,所述底座上对称的设有多个插孔,沿所述插孔的轴向方向,每一所述插孔包括导向部和限位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所述导向部,使得所述插接部在插入所述插孔时更加顺畅高效,通过设置所述限位部以及所述弹性限位组件,使得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插孔后,能够通过所述弹性限位组件配合所述限位槽进行限位,防止所述支撑架脱离所述底座,保证了用户使用的安全性,并且通过设置多个所述限位槽,可以使得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弹性限位组件限制在不同的所述限位槽内以改变所述握持部的角度,从而便于用户通过不同的支撑角度进行俯卧撑锻炼,从而达到更全面的肌肉锻炼。锻炼。锻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俯卧撑训练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体育器材
,尤其涉及一种便于调节的俯卧撑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俯卧撑是众多体育锻炼动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锻炼动作,俯卧撑主要锻炼肌肉群肱三头肌、三角肌前束、前锯肌、喙肱肌、腰部及腹部的肌肉,尤其是胸肌,属于体育锻炼中简单易行却十分有效的力量训练手段之一。
[0003]根据双手之间的距离可分为超长距离俯卧撑、宽距离俯卧撑、中距离俯卧撑和窄距离俯卧撑四种,其中,超长距离俯卧撑主要锻炼胸大肌外侧和肱二头肌,当肘关节角度大于135度时主要是肱二头肌发力;宽距离俯卧撑大约在一点五倍肩宽,主要锻炼胸大肌外侧,同时发展三角肌前束和肱三头肌,中距离俯卧撑则是略大于肩宽,主要锻炼胸大肌中部(增加厚度),同时发展三角肌前束和肱三头肌;以及窄距俯卧撑则是小于肩宽,双手置于两乳头前,主要锻炼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同时发展胸大肌内侧(胸沟)。
[0004]虽然俯卧撑运动可以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即可进行,但不借助辅助工具的锻炼往往存在姿势不标准,无法将身体尽可能的降低,导致对胸肌外侧的刺激效果不佳,以及直接用手掌支撑底面进行俯卧撑锻炼还会将锻炼过程中的作用力集中在肘关节,导致手腕位置难以得到有效的训练,从而影响锻炼效果。
[0005]因此,俯卧撑训练器便应运而生,通过俯卧撑训练器不仅可以有效的调节两个支撑架之间的间距,以满足不同姿势的锻炼需求,还可以将锻炼过程中的作用力集中在手腕处,从而有效的对手腕的力量进行训练,并且,通过两个支撑架的支撑还能够让身体尽可能的贴近地面,从而对胸肌外侧进行有效的刺激。
[0006]现有技术中,俯卧撑训练器一般分为带调节底座和不带调节底座的,其中,不带调节底座的方案仅有两个支撑座直接支撑在地面上,这种方案可能会应为用户用力不当导致两个支撑座相对滑动,造成不必要的手上;而带有调节底座的方案又分为滑动式调节和插接式调节,其中,滑动式调节虽然可以实现连续间距的调节,但是这种调节方式相对繁琐,并且固定不当的情况下存在滑动的风险;插接式调节则相对滑动式调节更加安全且调节效率更高。
[0007]针对插接式调节,现有技术中,为防止支撑座转动,影响用户使用,一般是通过在底座上设置正多边形的插孔,以及在支撑座上设置相适配的插柱进行插接,然而,这样的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在调节支撑架在调节底座上的位置时并不是很便捷,影响用户的体验感,并且支撑座插接在插孔后没有形成限位,导致支撑座存在脱离底座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便于调节且支撑架不会脱离底座的俯卧撑训练器。
[0009]本技术提供一种俯卧撑训练装置,所述俯卧撑训练装置包括底座和两支撑
架,所述底座上对称的设有多个插孔,沿所述插孔的轴向方向,每一所述插孔包括导向部和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有多个限位槽,所述支撑架包括插接部和握持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孔相适配,其中,所述插接部设有至少一弹性限位组件,当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插孔时,所述弹性限位组件限制在一所述限位槽内。
[0010]进一步的,每一所述支撑架包括一连接壳和一支撑壳,所述插接部设于所述连接壳远离所述支撑壳的一端,所述连接壳的底部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有至少一安装槽,所述弹性限位组件包括弹性件和限位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限制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限位件的一端抵持,所述支撑壳包括抵持部,当所述支撑壳与所述连接壳连接时,所述抵持部抵持在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限位件一端的侧面。
[0011]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为呈桶状结构,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桶状结构的所述限位件的盲孔内,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限制在所述安装槽内。
[0012]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呈塔型结构,其中,所述弹性件较小的一端限制在所述盲孔内,较大的一端限制在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弹性件较大一端的外侧相适配。
[0013]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对称的设有两调节槽,每一所述调节槽内分别设有多个所述插孔,其中,至少所述连接壳位于所述调节槽内。
[0014]进一步的,所述握持部设于所述支撑壳远离所述插接部的一端,所述握持部的相对侧各设有一电极,两所述电极分别与心率检测模块连接,所述心率检测模块连接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连接有显示模块。
[0015]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芯片还连接有提示模块,当所述心率检测模块检测到用户的心率过高时,所述控制芯片控制所述提示模块向用户发出提示。
[0016]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还设有感应模块,所述感应模块连接所述控制芯片,当所述控制芯片检测到所述心率检测模块采集到用户的心率数据时,所述感应模块开启,并当用户位于所述感应模块的感应范围内或者接触所述感应模块时产生感应信号,所述控制芯片接收所述感应信号并根据所述感应信号进行计数以得到计数值,并通过所述显示模块显示所述计数值和/或通过所述提示模块播报所述计数值。
[0017]进一步的,所述底座设有导电片,所述导电片连接所述控制芯片,每一所述插接部设有接触端子,所述接触端子与所述电极连接,当所述支撑架插入所述插孔时,所述接触端子与所述导电片电性连接。
[0018]进一步的,所述插孔为圆形插孔。
[0019]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所述导向部,使得所述插接部在插入所述插孔时更加顺畅高效,通过设置所述限位部以及所述弹性限位组件,使得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插孔后,能够通过所述弹性限位组件配合所述限位槽进行限位,防止所述支撑架脱离所述底座,保证了用户使用的安全性,并且通过设置多个所述限位槽,可以使得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弹性限位组件限制在不同的所述限位槽内以改变所述握持部的角度,从而便于用户通过不同的支撑角度进行俯卧撑锻炼,从而达到更全面的肌肉锻炼。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爆炸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底座与支撑架插接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0023]图4为本技术支撑架具体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0024]图5为本技术支撑架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0025]图6为本技术支撑架具体实施方式的爆炸图。
[0026]图7为本技术支撑架具体实施方式的另一角度爆炸图。
[0027]图8为本技术插接部具体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0028]图9为本技术各电子部件具体实施方式的连接示意图。
[0029]附图标号说明:
[0030]100、俯卧撑训练装置;10、底座;11、插接组;12、插孔;121、导向部;122、限位部;123、限位槽;13、调节槽;131、标号;14、导电片;15、面壳;16、底壳;17、容纳腔;20、支撑架;21、插接部;211、弹性限位组件;212、弹性件;213、限位件;2131、限位凸起;2132、盲孔;214、限位孔;22、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俯卧撑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两支撑架,所述底座上对称的设有多个插孔,沿所述插孔的轴向方向,每一所述插孔包括导向部和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设有多个限位槽,所述支撑架包括插接部和握持部,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孔相适配,其中,所述插接部设有至少一弹性限位组件,当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插孔时,所述弹性限位组件限制在一所述限位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俯卧撑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支撑架包括一连接壳和一支撑壳,所述插接部设于所述连接壳远离所述支撑壳的一端,所述连接壳的底部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有至少一安装槽,所述弹性限位组件包括弹性件和限位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限制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限位件的一端抵持,所述支撑壳包括抵持部,当所述支撑壳与所述连接壳连接时,所述抵持部抵持在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限位件一端的侧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俯卧撑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为呈桶状结构,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在桶状结构的所述限位件的盲孔内,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限制在所述安装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俯卧撑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呈塔型结构,其中,所述弹性件较小的一端限制在所述盲孔内,较大的一端限制在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弹性件较大一端的外侧相适配。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俯卧撑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对称的设有两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晖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奇力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