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退水回用田埂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54954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退水回用田埂及其制作方法,属于农业工程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农田退水的任意排放污染环境水体、肥料浪费的问题。该退水回用田埂包括梗体以及位于梗体至少一侧的退水沟,农田退水流入退水沟中,退水沟的出水口与农田灌溉设备的进水口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退水回用田埂及其制作方法能够避免农田废水任意排放污染环境水体,提高肥料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源的利用率。源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退水回用田埂及其制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退水回用田埂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对农田的灌溉过程中,灌溉用水无法全部渗入农田,未渗入农田的部分灌溉用水称为农田退水。退水与农田中的肥料接触,其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富营养元素。
[0003]农田退水的任意排放不仅会污染环境水体,还会造成肥料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的分析,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退水回用田埂及其制作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农田退水的任意排放污染环境水体、肥料浪费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退水回用田埂,包括梗体以及位于梗体至少一侧的退水沟,农田退水流入退水沟中,退水沟的出水口与农田灌溉设备的进水口连接。
[0007]进一步地,上述梗体的厚度为300~400mm(例如,300mm、320mm、350mm、380mm或400mm)。
[0008]进一步地,上述梗体的原料的质量百分比包括:水泥10~14、土壤液体固化剂10~14、黄砂22~27和黏土45~60。
[0009]进一步地,上述退水沟的宽度为450~550mm(例如,450mm、480mm、520mm或550mm),深度为250~350mm(例如,250mm、280mm、320mm或350mm)。
[0010]进一步地,上述退水回用田埂还包括设于梗体坡面的植被层。
[0011]进一步地,梗体的上表面铺设路板(例如,石板)。
[0012]进一步地,上述退水回用田埂还包括多个圆弧形的支撑件,示例性地,支撑件的圆心角为90
°
,多个支撑件具有护栏状态、长廊状态和护栏长廊复合状态。
[0013]进一步地,多个支撑件处于护栏状态,两个支撑件构成一组,多组支撑件分两排分别布置于梗体的两侧,相邻两组支撑件中,其中一组支撑件的一端与另一组支撑件的圆心重合,也就是说,相邻两组支撑件的圆心距离等于每组支撑件的半径。
[0014]进一步地,多个支撑件处于长廊状态,四个支撑件构成一组,多组支撑件沿轴向布置,每组支撑件的两端分为位于梗体的两侧,多组支撑件覆盖于梗体的上方。
[0015]进一步地,多个支撑件处于护栏长廊复合状态,多个支撑件分为多个护栏支撑件和多个长廊支撑件。两个护栏支撑件构成一组,多组护栏支撑件分两排分别布置于梗体的两侧,相邻两组护栏支撑件中,其中一组护栏支撑件的一端与另一组护栏支撑件的圆心重合,也就是说,相邻两组护栏支撑件的圆心距离等于每组护栏支撑件的半径;四个长廊支撑件构成一组,多组长廊支撑件沿轴向布置,每组长廊支撑件的两端分为位于梗体的两侧,多组长廊支撑件覆盖于梗体的上方。
[0016]进一步地,支撑件与地面之间以及相邻每组中的相邻两个支撑件之间均为可拆卸
连接,使得多个支撑件能够在护栏状态、长廊状态和护栏长廊复合状态之间自由切换。
[0017]进一步地,梗体上表面的横截面形状为外凸的弧形。
[0018]进一步地,上述退水回用田埂还包括导水组件、顶部开口的边沟以及底部开口的植物种植容器,边沟设于梗体的两侧,导水组件设于边沟的开口处,植物种植容器置于导水组件上,植物种植容器的侧壁和导水组件构成容纳植物的空腔。
[0019]进一步地,导水组件包括多层支撑网以及设于相邻两层支撑网之间的导水层(例如,海绵层)。
[0020]进一步地,上述退水回用田埂还包括设于梗体边坡与植被层之间的加固网,植被层的植物根系穿过加固网并在梗体边坡内生长。
[0021]进一步地,上述加固网的网孔形状为菱形,菱形的长对角线与梗体边坡的倾斜方向相同。
[002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退水回用田埂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3]对待建田埂位置进行清理;
[0024]对原位素土进行夯实;
[0025]将梗体原料按比例混合并塑形,并反复拍打至泛浆,得到梗体;
[0026]在梗体两侧开挖退水沟,得到退水回用田埂。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0028]a)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退水回用田埂,增设专门用于收集农田退水的退水沟,且退水沟的出水口与农田灌溉设备的进水口连接。一方面,退水沟能够对农田退水进行收集,避免农田废水任意排放污染环境水体;另一方面,退水沟的出水口与农田灌溉设备的进水口连接,能够将退水沟收集的农田废水再次用于农田灌溉,从而能够提高肥料和水资源的利用率。
[0029]b)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退水回用田埂,通过植被层中植物根系的生长,能够有效固定梗体坡面,且植被的生长是可持续性的,从而能够保证梗体坡面的使用时间。
[0030]c)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退水回用田埂,包括多个圆弧形的支撑件,多个支撑件具有护栏状态、长廊状态和护栏长廊复合状态;支撑件与地面之间以及相邻每组中的相邻两个支撑件之间均为可拆卸连接,使得多个支撑件5能够在护栏状态、长廊状态和护栏长廊复合状态之间自由切换。
[0031]d)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退水回用田埂,支撑件从护栏状态切换至长廊状态时,以梗体两侧位置相对的两组支撑件为例,分别为第一组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可以将第一组支撑件和第二组支撑件相对应的一端与地面分离,然后,将第一组支撑件和第二组支撑件与地面分离的端部连接,使得第一组支撑件和第二组支撑将中共计四个支撑件构成一组,覆盖于梗体的上方,从而完成支撑件从护栏状态切换至长廊状态。
[0032]e)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退水回用田埂,雨天时,梗体的雨水流至边沟内并存储在边沟内,而此时,植物种植容器内的水分也较为充足,因此,边沟内的雨水基本上不会通过导水组件扩散至植物种植容器内,相反地,植物种植容器内多余的雨水还能够通过导水组件流至边沟内存储起来;晴天时,植物种植容器内的水分缺少,边沟内的雨水能够通过导水组件扩散至植物种植容器内,从而能够提高植物种植容器内的湿度。
[0033]f)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退水回用田埂,加固网的设置,一方面,其能够对梗体边坡起固定作用,另一方面,边沟内的雨水能够沿着加固网均匀流经植被层,从而能够减少雨水过于集
中对植被层造成破坏的情况发生。
[0034]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的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35]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003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退水回用田埂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退水回用田埂的纵向剖视图;
[0038]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退水回用田埂中支撑件处于护栏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退水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退水回用田埂,其特征在于,包括梗体以及位于梗体至少一侧的退水沟,所述退水沟的出水口与农田灌溉设备的进水口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水回用田埂,其特征在于,所述梗体的厚度为300~4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水回用田埂,其特征在于,所述梗体的原料的质量百分比包括:水泥10~14、土壤液体固化剂10~14、黄砂22~27和黏土45~6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水回用田埂,其特征在于,所述退水沟的宽度为450~550mm,深度为250~35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水回用田埂,其特征在于,所述梗体的上表面铺设路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水回用田埂,其特征在于,所述梗体上表面的横截面形状为外凸的图形。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水回用田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水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文斌朱燕辉张景华常广隶李秋晨徐树杰万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